工程测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是工程建设对高程控制点提出的常见精度要求,常作为小区域的首级高程控制,也常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及施工期间、竣工后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三、四等水准测量以国家高级水准点作为起算依据,应埋设水准标石,也可以利用埋设的同等级平面控制点作为水准点。

《工程测量规范》和各类专业测绘规范(技术规程)均对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表22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对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提出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 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4.1 一测站观测方法与记录

下面以从已知水准点BMA出发,测量未知点B的高程为例,讲述进行一站四等水准测量的程序。四等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

后视立尺人员先到BMA点立水准尺,测量员在到B点的路线上,依据实际地形,在距离BMA点不超过100m的地方架设水准仪;前视立尺人员在从水准仪到B点的路线上用步幅测量水准仪到后视尺的距离,在与后视距相差不超过5m的地方,依据实际地形放置尺垫,立上水准尺。测量员整平水准仪后,先粗略分别读取后、前视距,看该站视距差是否超限(若不是测量路线上的第一站测量,还要检查视距差的累计值是否超限);若超限,则移动前视尺的尺垫,以满足一站视距差及视距差累计值的要求。然后读数,读数记录在表格23中。

()内的数字表示测量、记录、计算的先后顺序。读数的顺序为:

(1)读取后视尺黑面:上丝读数(1)、下丝读数(2)、中丝读数(3)。(2)读取前视尺黑面:上丝读数(4)、下丝读数(5)、中丝读数(6)。(3)读取前视尺红面:中丝读数(7)。

(4)读取后视尺红面:中丝读数(8)。

表2 3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段:BMA~B

日期:2013.05.06

仪器:DS3

天气:晴 成像:清晰、稳定

记录者:张三

观测者:李四

开始:9:15

结束:10:50

每站读取上述8个读数,这8个读数是测站计算的基础。测量员要“边测量、边读数”;记录员要“边复诵、边记录、边计算、边检核”,及时完成该测站的计算、检核工作,若发现数据超限,则立即告诉测量员立即重测,以保证测量数据合格;只有经过记录员检查合格,立后视尺人员及测量员才能往前搬站。由于水准测量是多人配合的工作,而且一站要读取8个数据,并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检核工作,因此水准测量很容易出现错误。如果没有在外业逐站的测量、记录、检核过程中及早发现错误,而在内业进行最终数据处理过程中再发现存在错误,即使判定出具体哪一测站存在错误,也往往导致一测段上所有测站全部进行重测。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测量过程中测站上的检查。

上述测量顺序简称为“后(黑)前(黑)前(红)后(红)”,三等水准测量必须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其主要是可以有效减弱观测过程中仪器、水准尺下沉对测量误差的影响。四等水准测量建议按照这个顺序进行一站水准测量工作,也可以按照“后(黑)后(红)前(黑)前(红)”的顺序进行。一个测段的测站数一般要求设置为偶数站。

2.4.2 计算与校核

2.4.2.1 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9)=0.1×[(1)-(2)]。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75m、100m。前视距:(10)=0.1×[(4)-(5)]。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75m、100m。前后视距差:(11)=(9)-(10)。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3m、±5m。

前后视距累计差:(12)=本站(11)+前站(12)。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6m、

±10m。

2.4.2.2 读数的计算与检核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6)+K-(7)。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2mm、±3mm。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3)+K-(8)。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2mm、±3mm。

K、K为后视尺、前视尺红面起始刻划数,即尺常数,取值为4687或4787。2.4.2.3 高差的计算与检核

红黑面高差之差:(15)=(14)-(13)。三、四等水准分别不超过±3mm、±5mm。黑面高差:(16)=[(3)-(6)]÷1000,以m为单位。

红面高差:(17)=[(8)-(7)]÷1000,以m为单位。

红黑面高差之差:(15)={(16)-[(17)±0.100]}×1000。

由于水准测量所用的一对水准尺,红面起始注记数,一根为4687,另一根为4787。因此由红面算得的高差与由黑面算得的高差相差0.100m的常数,至于到底是应该“加”0.100m,还是应该“减”0.100m,则以黑面算得的高差为准。由于前一站和后一站水准

尺前后交替使用,因此若前一站“加”0.100m,则后一站“减”0.100m。

一站平均高差:(18)={(16)+[(17)±0.100]}÷2。

2.4.3 每页记录的计算检核

当水准测量的路线较长,测量记录较多。为减少一测段的一次检核工作量,最好进行每页的计算检核工作。检核的方法是:

先计算:∑(9)、∑(10)、∑(3)、∑(6)、∑(7)、∑(8)、∑(16)、∑(17)、∑(18)。

检核条件:

∑(9)-∑(10)=末站(12)

[∑(3)-∑(6)]÷1000=∑(16)[∑(8)-∑(7)]÷1000=∑(17)

总站数为偶数站时:

[∑(16)+∑(17)]÷2=∑(18)

总站数为奇数站时:

[∑(16)+∑(17)±0.100]÷2=∑(18)

这些检核条件如果不满足,则说明计算存在错误。经过这样每页的计算,就可以算出每测段的两点高差及水准路线长度。

测段两点间高差=∑(18),水准路线长度=∑(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