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下水调查成果
1.4.1 地下水调查成果的编制要求
(1)要综合利用各类资料,充分反映水文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果。
(2)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正确划分地下水系统,宜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
(3)阐明调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4)成果必须数字化,以便于使用和资料更新、补充、修改。
(5)所有成果都应有纸质和光盘两种载体。
(6)调查报告宜针对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社会大众等不同对象,提交不同的版本,以提高成果报告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7)调查报告应在野外验收后6个月内完成。
1.4.2 地下水调查成果的主要内容
1.4.2.1 原始成果
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质量和完备程度,整理各类表格和图件,为成果编制奠定基础。资料整理包括以下内容。
(1)各种原始记录、野外调查记录本、表格、卡片、汇总表和统计表。
(2)气象、水文资料汇总表、地质、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成果表册(包括本次施工的和收集的)、钻孔、机民井、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地下水动态监测成果汇总表和动态曲线图、地下水水源地(包括开采的和已评价的)汇总表。
(3)实测的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剖面、地貌剖面、水文地质剖面。
(4)各项水文地质试验、室内鉴定试验分析资料。
(5)典型遥感影像图、野外素描图、照片和摄像资料。
(6)地球物理勘探成果、遥感解译成果。
(7)专项研究成果,综合研究小结。
(8)各类图件,包括野外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研究程度图、地质图、地貌图、各种单要素图和综合分析图件等。
1.4.2.2 文字报告
水文地质报告是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水文地质图的说明和补充。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阐明调查区的地下水规律,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并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作出科学论证。
报告书的编写是一项综合性和研究性很强的工作,要对各种调查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和详细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从中找出水文地质规律。报告书要求:力求论证有据、结论明确、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练,并尽量利用插图、表格、素描和照片说明问题,丰富报告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水文地质报告的章节内容包括:序言、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结论和建议。
1.序言
主要是阐述调查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以往研究程度,投入的工作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等。应附交通位置图及研究程度图。
2.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主要阐述调查区的地形和地貌条件、气象及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及主要构造的特征和分布。这部分的论述必须与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内容紧密结合。凡是与地下水关系密切的内容应详细论述,与地下水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从简或不写。
(1)地形、气象及水文特征。主要介绍区内地形条件,地表水流域划分,各种地表水体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等,附气象要素图、山川形势图、水系分部图等。
(2)地貌。主要介绍区内地貌的形态、成因、年代及分部特征,分析地貌与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关系。
(3)地质条件。主要介绍区内地层、岩石的分布与特征,介绍褶皱、断裂、节理、裂隙的分部与特征,岩溶发育状况及规律等。
3.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是报告的核心内容,它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采方案制定的基础。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含水层系统特征,地下水类型,各含水层的分布、特征、富水性、富水部位等,隔水层的隔水性能及特征,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及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3)地下水动态特征。
(4)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污染状况。
(5)若调查区内有矿水、热水等应单独专门论述其特征与形成条件。
4.地下水资源评价
应分别进行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
(1)水质评价。根据调查任务要求对各类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说明水质的可用性;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质有无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并提出保护和改善地下水水质的措施。
(2)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要求选择评价方法和建立评价模型;论述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依据,正确计算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论证评价精度,并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5.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应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编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可供开采水源地的选择。
(3)地下水开采方法及开采方案。
(4)地下水开采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5)地下水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及防治保护措施等。
(6)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6.结论与建议
首先根据报告要求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和结论,然后,对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7.附图
一般包括四类图件:基础性图件、要素性(或单项地下水特征性)图件、综合性(或专门性)图件和应用性图件。主要包括:①地下水资源图;②综合水文地质图;③地下水水化学图;④地下水环境图;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图;⑥其他图件,如地貌图、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压)线与埋藏深度图等。
1.4.2.3 综合水文地质图
还可以以图件为主,对地下水调查成果进行汇总。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各种水文地质图中系统性和整体性最好的。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和资料,用各种代表符号和表达方式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图纸上的一种水文地质图。它集中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运移的基本规律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是水文地质图系中最主要的图件。
综合性水文地质图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及构造特征
这是地下水赋存的基础条件。对基岩地区一般反映地层和构造;对松散岩地层一般反映地层成因。
2.地下水类型
(1)根据调查区地下水赋存条件。
1)按含水介质特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
2)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根据调查区的特点。如调查区内主要是碳酸盐岩分布区,则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碳酸盐岩岩溶水(碳酸盐岩占90%以上)。
2)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碳酸盐岩占70%~90%)。
3)碎屑岩与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碳酸盐岩占30%~70%)。
4)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碳酸盐岩占10%~30%)。
5)碎屑岩裂隙水(碳酸盐岩<10%)。
(3)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需要。如对于供水水文地质图,则主要应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角度来划分,对开采意义不大的类型可以合并表示,对有开采意义的应详细划分。
3.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泉、暗河天窗和出口、钻孔、水井等,这些都是地下水的直接标志,而本身又可直接作为供水水源。因此在大比例尺图件中对所有水点都要表示;对于小比例尺图件,应将主要控制性水点表示在图上。
对温泉、矿泉应以明显的符号表示,同时要标出水位、涌水量、水温、化学成分等。
4.地表水系和地表水体
地表水系和地表水体是水文地质图应反映的内容之一。特别是有显著水文地质意义的水体,不管图件比例尺大小都要表示出来。
5.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貌现象
如阶地、塌陷、地裂缝、溶洞、洼地等,这些能反映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及开采对环境影响的效应,对这些现象也都应在图中表示出来。
6.地下水系统划分
地下水是按系统发育的,在水文地质图中应重点表示含水系统。当含水系统分布面积较大时,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子系统(或叫亚系统)。
一般来说,系统边界的确定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一定要综合考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貌形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因素圈定边界的位置。
7.地下水化学特征
由于地下水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在综合性水文地质图中一般是概略表示,有时用矿化度表示,有时只反映水化学类型。
8.地下水运动特征
地下水运动特征一般用水位(水压)等值线表示,有时仅标出地下水流向。
9.岩层富水程度
岩层富水程度一般用“富水性”来表示,即按富水性大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用颜色表示),并圈定其界线。目前富水性大多用单井涌水量、泉水流量和径流模数表示。
单井涌水量多用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分布区,泉流量和径流模数多用于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分布区。
(1)按单井涌水量(Q)大小。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五个富水等级。
1)水量极丰富的(Q>5000m3/d)。
2)水量丰富的(Q=1000~5000m3/d)。
3)水量中等的(Q=100~1000m3/d)。
4)水量贫乏的(Q=10~100m3/d)。
5)水量极贫乏的(Q<10m3/d)。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分为三个富水等级。
1)水量丰富的(Q>1000m3/d)。
2)水量中等的(Q=100~1000m3/d)。
3)水量极贫乏的(Q<100m3/d)。
(2)按大泉(暗河)的流量大小(岩溶水)。
三个富水等级:>100L/s、10~100L/s、<10L/s。
(3)按常见泉水流量大小(基岩裂隙水)。
三个富水等级:>1L/s、0.1~1L/s、<0.1L/s。
(4)按径流模数大小。
岩溶水分为三个富水等级:>6L/(s·km2)、3~6L/(s·km2)、<3L/(s·km2)。
基岩裂隙水分为三个富水等级:>3L/(s·km2)、1~3L/(s·km2)、<1L/(s·km2)。
(5)按导水系数(T)大小。
三个等级:强富集(T>500m2/d)、中等富集(T=100~500m2/d)、弱富集(T<100m2/d)。
10.剖面图及镶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应附区内典型剖面上的水文地质剖面图,某些内容可编制成镶图。无论使用何种划分方法,都可以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调整其划分指标,使之更能反映该区的实际条件和应用需要。
11.附件
包括:①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及数据库说明书或建设工作报告;②遥感解译、物探。
1.4.2.4 建立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
(1)外部数据库建设应包含可以应用的全部调查和收集获得的资料。内容包括钻孔、机民井、泉、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动态、地表水测流、水质分析、岩土化学分析、岩土物理水理性质测试、同位素测试、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和成果。
(2)建立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岩相古地理图、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与埋深图、地下水水化学图等图形库。
(3)数据库建设应对资料进行核实校对,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并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或技术要求。
(4)建成的数据库应具有数据更新、查询、统计等功能,并能和水文地质空间信息分析系统相连接。
(5)数据库建设应该和调查工作同步进行,贯穿于调查工作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