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方法
研究区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每年的3—5月为风季,且以西北风为主,夏季则以东南风为主(图3.1)。野外风场的观测采用梯度风速仪,风速的测量范围为0.3~30m,分辨率为0.1m·s-1。在研究区选取生物结皮发育良好的典型沙丘一个,沙丘走向270°~105°,沙丘高度约12m,迎风坡长而缓,长为40m,平均坡度10°,背风坡则短而陡,长为15m,平均坡度25°。观测时沿沙丘的纵轴线(西北-东南走向)上布设观测点(图3.2)。从迎风坡坡脚开始每隔13m设一个观测点,迎风坡共设3个观测点,从丘顶至背风坡坡脚每隔4m设1个观测点,共设3个观测点,加上丘顶1个观测点共7个。观测沙丘表面气流特征时每个观测点的高度分别为5cm、15cm、25cm、50cm、100cm、150cm、200cm、300cm和400cm。在沙丘顶部设基准站进行同步观测,7个风速观测高度的设置与流动站一致。风速观测每隔30s自动记录一次数据,每个点连续观测5min。分析气流数据时将把纵轴线各测点所测风速与基准站的风速进行标准化,以表征同一时间的气流变化特征。风速观测结束后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应观测点生物结皮的厚度,没点生物结皮厚度的测定设6个重复,用便携式剪切仪测定相应观测点生物结皮的抗剪强度,抗剪强度的测定设10个重复,粒度分析采用马尔文粒度分析仪。
图3.1 研究区风向玫瑰图(2006—2009年)
图3.2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