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山西杂粮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杂、特。小杂粮种类很多,有麦、粟、黍、豆、薯五大类20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世界六大洲30余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域,又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不但杂粮种类多,而且占有份额大。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山以西,境内80%以上是山地丘陵,南北横跨六个纬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山西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现存有两万多份国内最大数量的杂粮种质资源样本。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资源禀赋,使之成为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主要小杂粮作物有荞麦(甜荞、苦荞)、燕麦(莜麦)、谷子、糜子、黍子、高粱、绿豆、小豆、豇豆、芸豆、豌豆、蚕豆等,集中分布在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等高寒冷凉山区,其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近1/3。
根据各个试验站试验资料,进行了杂粮及经济作物种类汇总,见表1-2。
表1-2 山西省杂粮及经济作物种类汇总表

一、农业种植情况
1.农业种植状况
山西省耕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多在盆地及汾河等河谷地带。按2013年统计,全省耕地面积406.42万hm2,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23.6%,人均耕地面积0.113hm2。其中设计灌溉面积135.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38.23万hm2。
作物种植结构情况,仍按2013年统计,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6.5%,各类经济作物占11.1%。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大致为夏粮播种面积占19.9%,秋粮占80.1%。
2.种植制度分区
代县、河曲一线是冬小麦种植的分界线,该线以北气候寒冷,只能播种耐寒温型莜麦、马铃薯、蚕豆和胡麻,温度条件只能满足一年一熟热量的要求。大同盆地的种植制度为:①甜菜(4月9日至9月下旬);②蔬菜(3月下旬至7月、7月下旬至9月16日)。
中部地区可种植特早熟型的棉花等作物,温度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热量的要求。太原盆地的种植制度为:①一年一熟,大秋作物,热量利用不够充分,积温的有效利用率只有52%~80%;②两年三熟,在麦收后接种秋菜、葵花、绿肥等。
南部地区是山西省温度条件最好的地区,可种植喜热的棉花,喜温的油菜、花生等,可施行一年二熟或两年三熟制。两年三熟制是棉麦轮作倒茬的较好形式,积温利用率可达95%。
二、杂粮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1.种植业结构概况
山西省种植业历史悠久,并且在农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些波动,但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此消彼涨的关系。根据2013年 《山西农村年鉴》的统计,作物播种面积如图1-1和图1-2所示,1978—201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虽然有波动,且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一直维持在80%左右,可以认为粮食作物在山西省种植业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78—2013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都在12%左右。

图1-1 山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图(1978—2013年)
山西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逐渐缩小,从1978年的84∶12缩小到2000年的79∶21,2000年之后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013年比例达到86∶11。从山西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构成来看,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1996年为26.2%,到2012年已经上升到52%,主要是由于低值、低效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过大,而主要经济作物收益较好且稳定,说明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2013年 《山西农村年鉴》的统计,1978—2013年山西省杂粮作物面积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豆、薯类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增加幅度较大。薯类、谷子和大豆是三种重要的小杂粮。截至2013年,大豆种植比例占9%,薯类种植比例占6%。
1978—2013年山西省主要经济作物中,根据2013年《山西农村年鉴》的统计,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如图1-2所示,油料、棉花、麻类和甜菜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在下降,但蔬瓜、药材和水果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烟叶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各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变化幅度,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要大于粮食作物波动幅度。同时,山西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构成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油料、水果和蔬瓜一直居前三位,但油料的比重下降了近10%;蔬瓜和水果分别上升了9%和7%;棉花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截至2013年,棉花所占比重仅为1%。

图1-2 山西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图(1978—2013年)
山西省杂粮和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基本呈现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如图1-3所示,只有薯类和豆类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在2005年时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到1674kg/hm2、778kg/hm2;烟叶产量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4069kg/hm2;豆类、薯类、油料、棉花、麻类、甜菜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其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961kg/hm2、1891kg/hm2、1387kg/hm2、1307kg/hm2、790kg/hm2、48858kg/hm2。

图1-3 山西省杂粮和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图(1978—2013年)
2.种植业地区布局概况
(1)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地区分布。2013年山西省大豆播种面积地区分布的变化趋势比较分散,吕梁市、晋城市、忻州市的比重较大,分别占到全省大豆播种面积的17%、12%和11%。
2013年薯类虽然在全省各个地区都有种植,但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同、朔州和忻州三个地区,分别占到全省薯类播种面积的28%、19%和12%。
(2)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地区分布。由表1-3可知,2013年山西省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运城地区,占到全省棉花播种面积的91%,太原、大同、朔州、长治、阳泉和忻州地区没有棉花种植,其他地区只有少量种植。
2013年山西省油料种植分布比较分散,每个地区或多或少都有种植,但还是主要集中在朔州、忻州和吕梁等几个地区,分别占到全省油料播种面积的20%、22%和24%。
山西省蔬菜的地区分布比较分散,每个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种植,每个地区的播种面积比例均不超过25%。虽然全省的蔬菜种植面积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每个地区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除晋城和阳泉两个地区仅有极少的种植外,其他地区均有一定的种植。2013年运城、晋中地区的种植比例最大,分别占到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的25%、17%;朔州、临汾、太原、大同和长治地区种植比例均在9%左右。
3.种植作物生产情况
山西省现有耕地553876万亩[1],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根据2013年《山西农村年鉴》的统计,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情况详见表1-4。
表1-3 山西省杂粮及经济作物地区分布情况(2013年) 单位:hm2

表1-4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2013年)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