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6 岩土力学的发展简介

岩土力学是随着人类工程建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人类的工程活动,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江杭大运河以及埃及金字塔都是古代伟大工程的代表。许多古代桥梁、宫殿、庙宇、楼阁、院塔的修建,还考虑到了地震和地下水的问题,选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地基处理,采用了各种坚固美观的石料,使这些建筑物结实稳定,历千年而依然屹立。隋朝所建赵州石拱桥,把桥台砌筑在密实粗砂层上,基地压力达500~600kPa,1300年来沉降量很小;公元989年建造开封开宝寺木塔时,预见塔基土质不均匀,会引起不均匀沉降,施工时特意做成倾斜,在沉降稳定后自动修正。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工程建设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岩土力学知识,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岩土力学才得以快速发展,1925年美国土力学家太沙基发表土力学专著,使土力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岩石力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

近年来,世界各国高坝(坝高大于300m)、高层建筑、高速公路、跨海跨河大桥、海底、海底隧道、长距离引水工程等巨型工程的兴建和多次强烈的地震破坏,为岩土力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课题。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喀斯特地表塌陷、地面沉降及水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得以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大批专著及研究成果。我国著名学者、中科院院士卢肇均及沈珠江在展望21世纪的学术论文中,对土力学的发展均作了很好的概况、总结与展望。

沈珠江院士将土力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1)古典土力学阶段:时间为1923—1962年,其标志是一个原理,即有效应力理论;两个理论,即饱和土固结理论和土体极限平衡理论。

(2)现代土力学阶段:时间为1963至今,其标志是一个模型,即本构模型;三个理论,即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液化破坏理论和逐渐破坏理论;四个分支,即理论力学、计算土力学、实验土力学和应用土力学。其中理论土力学是龙头,它包括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液化破坏理论和逐渐破坏理论;计算土力学是动脉,它包括确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及反演分析;实验土力学是基础。它包括土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模拟试验及离心模型试验;应用土力学是动力,它包括原位观测、工程实录、地基处理及专家系统等。

岩石力学近50多年来发展迅速,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新的突破,测试技术正在提高,与工程勘探和设计施工的结合日趋紧密。分析国内外的资料来看,有以下的进展和动向:

(1)重视工程地质宏观研究。岩石力学工作者在大量工程实践中,日益认识到发展岩石力学,一定要具备工程地质方面的知识,并借此来加强对岩体特征的宏观判断能力。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工程失事,大都不是由于计算错,而是由于对工程地质条件、岩体条件的宏观判断错误多造成的。因此在岩石力学研究中应加强工程地质实践,使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大力发展岩体及岩石测试机检测技术。主要方法有:①试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国际上的统一;②岩石力学的测试方法与地质勘探和设计施工配合更密切。一空多用的测试手段有了新发展,仪器设备的自动化和轻型化,以技术及采集处理的计算机程序化等都有很大的提高;③岩石(体)物理力学试验。地质力学模型、原位观测和数值分析三者之间有机的内在联系,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因而通过工程实例的研究和根据监测资料的反分析来寻求岩体变形、破坏规律的分析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3)加强对岩石(体)基本性质的研究。大范围岩体及结构面的几何特征、本构关系以及破坏准则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如在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低温及最小主应力条件下的时间相关模型、大的天然不连续面的力学性状的模拟等方面均有不少成果。

(4)数值分析在岩石力学中的广泛应用。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节理岩块模型、关键块体理论等已成为解决岩石力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5)强调岩石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研究的重点转向地下工程。

(6)重视工程实例的总结以及现场的判断,加强专家系统的建立工作。

总的来说,岩石力学虽然发展很快,但这门学科远非成熟,现有的理论和方法还远不能满足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需要。因此,加强岩石力学研究,更快地推动学科的发展,是工程实践的客观要求。

实验、测试技术日新月异,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实时、动态、自动化监控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变形,使岩土力学的研究更加活跃。

总之,岩土力学的应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工程中,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的是岩土力学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