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宁夏引黄灌区的发展历程

1.2.1 宁夏引黄灌区开发的历史回顾

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内陆,属干旱少雨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水利成为宁夏地区不可或缺的农业开发先决条件,纵观历史时期的宁夏水利开发,其主要表现在开凿新渠和修浚原有渠道方面[1]

在宁夏平原上,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自秦王朝统一六国后,继续开疆拓土,派遣大将蒙恬征服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屯垦戍边,开渠引流发展灌溉农业,开启了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相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就开凿于秦代。

汉代,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戍边政策。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凿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瑛主持在河西开凿了汉延渠,在汉延渠西面,又由徐自为主持开凿了一条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的灌溉渠道,人们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据史料推断,七星渠也开凿于汉代。可以说,宁夏平原的灌区格局,在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唐代,宁夏平原是西北边防重地,长期驻兵、屯田,以对付强大的突厥,防备吐蕃和回纥。唐王朝从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光禄渠、御史渠、薄骨律渠、特进渠、尚书渠、汉渠、胡渠、百家渠、七级渠等。据《万历朔方新志》载“唐徕渠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相传唐代对汉代旧渠曾大加疏浚、延长,并招徕民户垦种,遂名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规模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1]

西夏时期,在疏通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又修筑了由青铜峡至平罗县长达100km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为“昊王渠”,沟渠遗迹至今仍存。

元代,郭守敬主持在宁夏平原上恢复、修建的灌溉工程有秦家渠、蜘蛛渠等。秦家渠即秦渠,在宁夏平原黄河以东,蜘蛛渠分布在卫宁平原上。

明朝除注意河东、河西两灌区的建设外,又在较小的卫宁平原上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系统,形成了新的灌区,即卫宁灌区。在明代,该灌区的灌溉渠道有蜘蛛、柳青、胜水、石空、七星等12条渠道。

清代是宁夏地区水利发展的重要阶段,经过康、雍、乾时期大清、惠农、昌润3渠的开凿以及贯穿整个清代频繁的渠道浚修与维护,使得宁夏引黄灌区形成了空前密集的灌溉网。同时,在继承和创新宁夏地区水利开发经验过程中,整个清代的渠工技术、浚修制度、灌溉法则以及政府投入力度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治水官员。大清渠由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主持开凿,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初七日兴工,至十三日渠成,该渠的开凿拉开了清代宁夏引黄灌区水利建设的帷幕。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由侍郎通智和单畴书等主持开凿惠农渠和昌润渠,两渠的开凿使得贺兰山与黄河之间的牧地得到了开垦,大量的移民屯垦也促使了新渠、宝丰两县的设立。

民国时期,宁夏实施了整治河道,兴修、开凿干支渠道,修筑堤坝及植树造林,修整排水设施,发展内河航运,初步形成了近代水利开发格局。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宁夏引黄灌区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造旧灌区,开发新灌区,水利事业空前发展。从20世纪50—70年代,对旧渠系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扩建改建。卫宁灌区将渠系紊乱、设施简陋的美利、七星等旧渠改造成为支斗渠配套的灌溉渠系,并将所有的旧建筑物陆续以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取代,裁并了扶农、太平、复盛、柳青、新南、新北、康滩、通济等旧渠,使灌溉系统趋于合理。青铜峡灌区裁弯取直秦汉、唐徕、汉延、惠农等干渠117处,改造旧灌区的同时,新开了跃进渠、第一农场渠、第二农场渠、西干渠和东干渠。陶乐灌区废弃了岁修繁重、进水保证率低的惠民、利民二渠,全部改为扬水灌溉,保证了灌溉用水,扩大了灌溉面积。

20世纪80年代,灌区建设迎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阶段,各级政府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对渠道进行除险加固,更新改造老化带病运行的险工险段和重要建筑物,大力实施以支斗渠防渗砌护和建筑物为主的节水改造,并先后建成了固海、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黄灌溉工程。

20世纪90年代,灌区建设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为重点。1998年起,国家加大了对青铜峡、卫宁、固海灌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重点实施了渠道防渗砌护和水工建筑物改造,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到2000年实现了节水10%的目标。在大力修整渠道的同时,整修旧沟,开挖新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并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电排站和机井,改变了历史上有灌少排,积水成灾的状况,至20世纪90年代末,宁夏引黄灌区建成排水干沟32条,总长936.53km,控制排水面积为708万亩。

在管理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将原来以渠设局、统一管理改为以县设局、分段管理,岁修工、料全灌区进行统一征调、核算,征收标准划一。1970年起,以渠设处统一管理,构建了处、所、段的管理体制和机构。1982年起,改征工为折征现金,渠道用工,就地价雇。1983年起,水费改按亩收费为按方计量收费,水量浪费大减,是渠道管理史上的一大进步。农田灌溉仍执行以往行之有效的封、俵轮灌制度。同年,渠道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奖优罚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2.3 21世纪以来宁夏引黄灌区的发展

(1)治水方针明确有力。认真落实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和自治区治水新要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完善“北部节水高效、中部调水集蓄、南部涵养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以发展现代水利为主线,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重点,以保障水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资源水利、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法治水利、智慧水利”六大建设,基本建成“节约用水、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水防灾减灾、水法治制度”五大体系,有效保障“水资源、水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五大安全,为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水利支撑。

(2)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宁夏引黄灌区从区情出发,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宁夏经济的持续发展。北部引黄灌区实施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改造,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沙坡头水利工程、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高效节水农业;中部风沙区实施以治理荒漠化为重点的绿洲生态建设,改造和保护固海、盐环定等扬黄灌区形成的绿洲区,保护与恢复植被、封沙育草造林相结合,加强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南部山区实施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现有病险水库进行除险改造并兴建一批重点水库、塘坝、水井、水窖等,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水资源总量、质量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加快建设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提升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快了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质提标,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河洪、山洪与城市防洪布局相互协调的水防灾减灾体系。强化了河湖沟库和城乡水环境治理,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和产业布局的要求逐步匹配。深入推进水利、公安联合执法,强化水事矛盾纠纷调处,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兴水。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水利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