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南运河年鉴(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历史文化】

漳卫南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漳河古称降水(绛水),亦称衡漳、衡水。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中即有关于漳河的记载。卫河原为黄河故道,因春秋属卫地而得名,汉代称白沟。历史上,卫河、卫运河、南运河是一条河,唐代称永济渠,宋代称御河,曾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对漳水、卫水及其支流也做了详细的记述。历史上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史起修建引漳十二渠、陈尧佐筑陈公堤等都发生在这里。历代水利著述中对漳卫南运河也多有记述,如《畿辅通志》中《九河故道考》、清崔述《御河水道记》《漳河水道记》、明李柳西《九河辩》、清崔乃翚《直隶五大河说》、清吴邦庆《畿辅水道管见》等阐述了河流的来历和变迁过程,明王大本《沧州导水记》、清吕游《开渠说》三篇、《漳滨筑堤论》、清李泽兰《西门渠说略》等名家著述和官吏奏疏,记述了大量历代有关水利的法律、规章、当年水害状况以及兴修河道堤防的详细情况。

漳卫南运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靠近漳卫南运河边的许多城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北宋时期的大名,明清时期的德州、临清、天津等,凭借水运的便利条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流域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安阳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我国古文化研究中颇有价值;汤阴县羑河畔的土城,据传是囚禁周文王的地方,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所在地之一;淇县的战国军庠是我国第一所军事院校,相传孙膑、庞涓等就读于此;德州市的菲律宾苏禄王墓是中菲友谊的象征;沧州市的铁狮子享誉全国;“人造天河”——红旗渠坐落于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是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