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文化生态防护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兰州市概况

一、地理气候

兰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m,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兰州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但大陆性特点明显。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10.3℃。年温差、日温差均较大,夏季稍热,最高温约30℃左右,冬季寒冷但并不奇冷,最低温约-1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h,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320mm,主要集中在6~9月。

二、自然资源

目前兰州市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主要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市的白银、金昌是中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有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石英岩、硅铁石英岩、耐火黏土。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t,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05亿t,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满足兰州市的近期要求,水电资源,黄河上游甘肃段积石峡至黑山峡有8个梯级电站可供开发,此外湟水及其支流大通河也可供开发。

兰州市域内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入境水资源丰富,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的入流量达337亿m3,且水量稳定,各季不封冻,含沙量也较小,可满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初测全市每年地下水9.6亿m3。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m3,地下水总量9.6亿m3。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kW,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他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全市有林业用地182550hm2,占总面积13.46%,其中有林空地90157hm2,进一步植树造林潜力较大。天然草场面积为77万hm2。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亦较丰富。野生植物总数约600种,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种类占总数的40%,饮誉全国的甘肃特产甘草、当归、党参、麻黄、秦艽、鬼臼、祖师麻、玫瑰等中药材,在兰州地区均有分布。野生动物有187种,珍稀动物有黑鹳、藏雪鸡、金钱豹、蓝马鸡等。

全市土地面积为135.3万hm2。其中,耕地21.9万hm2,林地7.6万hm2,牧草地76.5万hm2,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近23.5万hm2。土壤特征见表2-1。土地资源可分3个类型:中低山林牧区,位于兰州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河谷川台蔬菜瓜果区,位于各河流的河谷阶地;低山丘陵粮油区,分布于榆中北山,皋兰县西北部,永登县秦正川等地带。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5业开发潜力较大。

兰州市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兰州、徐州、郑州、西安、乌鲁木齐)。是中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陇海、兰新、青兰、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兰州市具有“座中连六”的独特位置,辐射陕、甘、宁、青、新、藏等省区,区域优势明显,经济腹地广阔,交通便利条件得天独厚。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体现了西北边关的浑壮雄阔。

表2-1 各类型土壤特征表

兰州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市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km,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市作为中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三、人口区划

据《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3616163人,2010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49809人,占51.15%;女性为1766354人,占48.85%。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6下降为104.72。

规划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50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m2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为13085.6km2,户籍人口322万人,常住人口361.18万人,其中,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人。全市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36个民族,(除回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城关区面积220km2,人口127.87万人,大部分省级和市级行政单位机关均在城关区,是全省和全市的首善之区,兰州市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七里河区面积为397km2,人口56.10万人。老国有企业众多,商贸发达,兰州市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西固区面积为385km2,人口36.40万人。中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所在地,兰州市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安宁区面积为86km2,人口28.85万人。是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高校云集,是兰州市的科教区,未来兰州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兰州市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红古区面积为575km2,人口13.61万人。白银区单独划出成立白银市之后成为兰州市仅剩唯一的远郊区。永登县面积为6090km2,人口50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境内的秦王川是“兰州新区”的主战场,发展前景巨大(见图2-1)。

图2-1 兰州市行政区

皋兰县面积为2556km2,人口为13.18万人。县人民政府驻石洞镇。兰白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区兰州白银两城市的衔接地带。榆中县面积为3362km2,人口为43.71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兰州市的东大门,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高原夏菜是榆中的招牌和特色产业。兰州市新区面积为806km2,人口为10万人。新城区面积为17km2。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市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12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武德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宝应元年(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11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1663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辛亥革命后,于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15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16年(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25年(1936年),划甘肃省为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30年,即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为16km2,人口为17.2万余人。民国33年(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km2。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3个县。

2011年,兰州市生产总值达1360.03亿元,增长15%,按当年人民币兑换美元中间汇率计算,兰州市人均GDP为5989美元,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97.25亿元,增长1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57亿元,增长57.21%,增速位列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第一位。2011年,兰州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7亿元,增长17.4%;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350.63亿元,增长17.26%。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50亿元,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6.49亿元,增长27.84%。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52.57元,比上年增长13.45%,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1037.25元,增长14.69%。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352.09元,增长13.0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252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工资性收入为2643元,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31元,增长1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28%。

四、植被特征

组成兰州市植被的植物种类除河谷地段和林区附近为湿生和中生植物外,在干旱的黄土丘陵区和石质山地多为中旱生或典型旱生植物。兰州植被的生活型组成有其独特的特性,即矮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较高,这正说明了兰州处于由典型草原向温带荒漠的过渡地带,表现出兰州地区荒漠草原的特殊属性。

(1)生长环境多样,种类丰富。兰州市植被类型是荒漠草原植被,此外有草原、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及人工绿洲等植被类型。

(2)兰州地区灌木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绝大部分为矮高位芽植物或地上芽植物,如红沙、黄毛头、合头草、麻黄、白毛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小叶铁线莲、白莲篙等。植株都比较低矮,因而群落结构层次不明显,除河谷和林区边缘的灌丛可明显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外,分布于干旱的黄土丘陵和石质山地的灌木群落大多只有灌木层而缺乏草本层,从种类组成上看,也多是只有一种灌木形成的单优群落,如黄毛头群落、麻黄群落等,灌木层的盖度不大,一般只有20%~40%,最大也不超过80%。

(3)草地面积大,森林面积小。在山地和平原荒漠中都以适中温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及草本植被为主。境内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草原分布在山地为山地草原,典型草原分布面积小,且呈不连续带状分布。草本层比较稀疏,其盖度一般小于30%。主要优势植物有短花针茅、长芒草、骆驼蓬、草霸王、白茎盐生草。

(4)空气质量。根据对兰州市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分析,表征大气环境中尘污染的两项监测指标TSP和降尘,在一年里的任何季节中,普遍存在着较高的超标率。随着近年来该市开展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得改善。研究期间的空气质量以二级和三级天气为主。主要污染物PM10、SO2、NO2年平均浓度在大部分年份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表明该市的空气污染已呈现扬尘、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特征。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空气质量最好,冬季最差,春季次之。风速、气温、大气能见度、降水等气象条件的优劣对当地的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四季的API指数与同期的各个常规气象要素密切相关。API指数与风速、降水、能见度、露点温度、总云量在大部分情况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在采暖期,超标更为严重。从SO2和NO2的监测结果中也可看出,随着季节的变化,尝试差别很大,在非采暖期这两种污染物基本上不超标,而在采暖期严重超标。说明冬季采暖燃烧产生的废气对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重大影响。

在人口稠密,冬季采暖使用小炉灶、原煤散烧并低空排放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往往比较差,而那些推广集中供热、使用石油液化气多、使用采暖小炉灶少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要好得多。

由此可见,兰州市全年的大气环境质量表现为严重的尘污染。其中采暖期为典型的煤烟型污染,非采暖期为煤烟-沙尘型污染。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严重,其主要来源是城市扬尘、煤烟尘、建筑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尘和由大气化学反应转化而来的二次粒子。扬尘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在30%以上,在非采暖期和风沙期是影响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