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初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园林空间

园林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空间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空间组合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而美好的外部休闲憩场所。空间是园林的本质,园林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存在,而空间本身又提供了丰富多变的园林要素。

1.3.1 空间的概念

康德说,空间是我们的外感官形式。科学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经历了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量、运动、时间、空间一体的相对性。时间也被认为第四度空间。空间的涵义是人类营建活动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人类改造环境营造园林,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现自己客观的、现实的生存状态而创造空间。

广义上讲,空间是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高度结合;狭义上讲,空间是相对于实体而言的,实体以外的部分即空间,它由长、宽、高三部分组成。作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园林空间,是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高度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这也是园林空间区别于一般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所在。

1.3.2 空间的产生

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体进行围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墙”“顶”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图1.36)。

图1.36 构成空间的三要素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地与顶是空间的上下水平界面,墙是空间的垂直界面。

1.空间的产生过程:从“无”到“有”

没有界定就没有空间感(图1.37),当出现了一定的参照物之后,人在参照物周围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了空间感、归属感(图1.38)。

2.空间的产生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单一的参照物产生的是简单的空间,由多种元素有机组合并围合和界定出的空间就是复杂空间(图1.39和图1.40)。

3.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园林空间的时间性。时间与空间经常被放在一起考察,鉴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密切关联,空间的分析其实让人们立即注意到一种园林的时空分析的可能性,同时必须考虑园林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在园林空间中,人们的感受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谓步移景异正是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时间轴向运动的体验。

图1.37 没有界定就没有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38 当出现参照物体,空间就有界定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39 单一参照物产生简单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40 多参照物产生复杂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1.3.3 空间的分类

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空间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要形成丰富的空间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

空间又分为明确空间和模糊空间。明确空间分为半围合空间、全围合空间、半封闭半围合空间。模糊空间(及暗示空间)是空间的基本形式。

从中西方的价值观来分,空间又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也就是明确边界空间和模糊边界空间。模糊边界空间分为连续性的模糊边界空间和整体性的模糊边界空间;明确边界空间是指有一定的“墙”围合边界的空间。

1.中西方园林空间比较

中国园林空间中明确空间与模糊空间相互穿插、渗透,是明确空间和模糊空间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西方园林空间中的明确空间与模糊空间泾渭分明,作为园林空间的模糊空间只是作为建筑空间地明确空间在室外的延伸。下面利用图解详细地说明中西方园林空间之间的区别(图1.41和图1.42)。

2.根据空间的限定度划分空间

开敞空间/开放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是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图1.43和图1.44)。园林中常作为有公共活动需要的入口广场,或主题性的公园广场。

图1.41 中国园林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42 西方园林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43 开敞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44 园林中的开敞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闭合空间:主要空间界面是封闭的、视线无流动性的空间(图1.45和图1.46)。园林中常见的闭合空间通常由景墙、绿篱等构成,既起到了阻隔视线、使人隐蔽的作用,又传达了景观文化。

图1.45 闭合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46 园林中的闭合空间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半开放/半闭合空间:开敞程度小,单方向,通常适用于一面需隐秘性,而另一侧需观景的人居环境中,可以使人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聚会,在大型水体旁也常用,既满足人们交往需要又有一定的私密性(图1.47和图1.48)。

图1.47 半开放/半闭合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48 园林中的半开放/半闭合空间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3.根据心理学划分空间

私人空间:在各种空间场合里,人会有各种不同的私密要求,保持隐秘性,杜绝任何在封闭空间内的自由穿行,不希望别人了解他们(图1.49)。园林中常设于边界处,通常围合或半围合,周围树荫浓密,或有建筑物遮挡,从而遮挡人们的视线,分割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形成私密空间,只供少数人使用。

公共空间:一般社会成员均可自由进入并不受约束地进行正常活动的地方场所。园林中一般指公园、广场、街道、户外场地等(图1.50)。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有参与和交往的愿望,合适的公共空间环境有助于人的交流。

图1.49 私人空间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图1.50 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图1.51 半私人/半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半私人/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中介体,过渡空间。园林中一般指休憩使用的坐凳等,通常是有少数人聚会活动的人群聚集的地方,既享受户外自然的美景,又可开展聚会活动,不被外界打扰(图1.51)。

1.3.4 空间的界定

有界定才能产生空间,不同的界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园林空间的产生意味着边界、面和体在空间中位置的确定。点、线、面的组合,甚至光影的存在都会是空间产生的原因。

空间界定的过程:由于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视觉上的连续性,人们在观景时视线不再只停留在近处的景观上,可以渗透出去达到另一个空间的某一个景点,并可由此再向外扩展,这种景致绝对不是在一个单一的空间中可以获得的,从而形成了园林空间界定的活泼性,使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空间界定可以由简单的围合衍生出多种灵活的围合形式(图1.52)。

1.点界定的空间

在空旷的场地里,空间是伴随着参照物的出现而产生的(图1.53和图1.54)。点界定空间的方式:点的连续可以产生虚线,当画面上有较多点时,点的集合就会产生虚面的感觉产生围合感,从而界定出园林空间。边界墙越短,预想达到的空间效果越弱(图1.55)。

2.线界定的空间

线界定空间的方式:直线和曲线。线是面的边界,一系列的线的排列又可以产生虚面的形态,而虚面也界定园林空间,同时也联系两个园林空间(图1.56和图1.57)。

图1.52 空间界定的过程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53 点界定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54 点界定空间实例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图1.55 点界定空间的方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56 线界定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57 线界定空间实例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3.面界定的空间

面界定空间的方式:直面和曲面。面的变化给人意想不到的特殊艺术效果。园林中的景墙,既起到美化园林景观,又起到分隔园林空间,界定空间的作用(图1.58~图1.61)。

图1.58 直面界定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59 曲面界定空间示意

[图片来源:陈新建整理提供]

图1.60 园林中的直面实例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图1.61 园林中的曲面实例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1.3.5 空间形态的限定方法

空间形态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实体的限定来形成,通过限定,空虚才能变成视觉形象,才能从无限中构成有限,使无形化为有形。限定要素本身的不同特点和限定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均能使空间限定感产生变化,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如在草地上铺块毯子就是临时的野餐空间、撑开伞形成避晒避雨的地方,广场上不同铺装的纹样揭示着不同的功能区,园林中的云墙对空间进行划分,图腾石柱让人肃穆敬仰,水柱成列、成圈让人轻松愉悦,这都是空间的限定,铺毯子、撑伞、铺装、云墙、石柱、水柱都在发挥限定空间的作用。

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有质地变化、下沉、上升、托起、设立、围合、覆盖(表1.2),采用一种构成方式形成的空间是一次限定空间,复杂的空间需要多次的限定,上述构成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再加上线形、尺度、色彩、材料、肌理等构成要素影响,可以实现空间环境的丰富多彩。植物迷宫通过列植乔木的围合进行空间限定,是单一空间的构成;而复杂的空间构成中有地面铺装的质地变化、雕塑和灯光的设立构成、植物围合等多种空间构成方法的综合应用(图1.62)。

表1.2 空间的基本构成方法

续表

图1.62 单一与复杂空间的构成

[图片来源:吴亮提供]

1.3.6 空间的张力

“张”含有“紧张”和“扩张”双重感受,比如四周高而中央低的下沉广场空间,若人置于其中会产生离心、扩散的张力,若人置于其周围向下向中心俯视,则有向心、内聚和收敛感;又如沿中轴线有开口的夹景空间,具有沿中线向上延续和扩散感,这就是空间的张力(图1.63)。基于对实体所具有扩张性的认识,即据此创造实体分离组合的构成关系,形状与形状、形态与形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达到对空间的组合构筑顾盼有情,势力连贯协调。

图1.63 空间的张力

[图片来源:吴亮提供]

空间张力对于封闭型广场和人气旺的商业街至关重要,广场的D/H和街道的W/D对空间张力进行了很好的量化。卡米罗·西特是19世纪后半叶的奥地利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所著的《城市建设艺术》曾获得很高的评价,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基本思想是城市是综合性艺术作品,而且必须基于艺术原理进行规划。西特分析了欧洲许多现存的城市广场,探索并揭示其间蕴含的许多原理,其原理之一就是关于广场宽度D与周围建筑高度H的比例。西特认为广场最小应与支配广场的建筑物高度相同,最大不超过建筑物高度的两倍,即1≤D/H≤2。20世纪初产生很大影响力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其著作《城市》一书中表露他不大喜欢西特,基于柯布西耶“阳光、空间、绿化”口号的规划方法,建筑被高层化,考虑到标准日照间距其建筑间距当然也就加大了,一幢幢的建筑位置都很好,而由建筑群围合成广场的封闭空间观念则淡漠了。21世纪繁盛的今天,人们需要多种多样的空间张力感受[笔者认为西特和柯布西耶的手法都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集会游行广场如解决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尺度问题选择柯布西耶式,而居住小区广场、商业广场等是建筑物、街道以及环境中各幢建筑组合构成外部空间时,为其赋予格式塔特质1≤D/H≤2作为一种营造良好空间张力的手法,今天看来仍是一项应予以尊重和高度评价的指标(图1.64)]。

图1.64 广场空间的密度D与高度H

[图片来源:吴亮整理提供]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对充满亚洲独特热闹气氛的街道进行调研,他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介绍:这些热闹街道的道路宽度多为10m左右,且D/H≤1,即道路宽度D小于或等于周围建筑高度H,如果道路加宽或比值变大则很难形成那种亚洲独特的热闹气氛。这一结论与他在另一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外部空间模数假说”指出的21~24m这一城市步度单位。21~24m是看清对方面孔的距离,超出这一距离则看不清对面人行道上行人的面孔,因此《街道的美学》中的10m左右的道路上,可识别行人这一社区要素就会大大加强,空间张力加强气氛也由此活跃起来。除D/H≤1之外,W/D≤1也十分重要,W指临街商店的店面宽度,比街道宽度D尺寸小的店面宽度W反复出现,街道的节奏感加快,从而带动街道更显生气。D/H≤1且W/D≤1产生的空间张力、带来的热闹氛围在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中应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