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GIS的相关概念
一、数据、信息、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格式依赖计算机系统。数据是指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一切对象,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等。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图形、图像、声音等介质来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各种知识。信息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属性:客观性、传输性、共享性、适应性、等级性、可压缩性、扩散性、增值性、转换性等。但最主要的特点如下:
(1)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紧密相关的,具有本体意义特征,它是对客观事物存在状态、行为过程、现象规律的外在表征的表达,这是信息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2)传输性。信息可以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传输,发送者将信息编码后在信息通道中实时转移,接受者获取后对其进行解译,这便是香农信息熵传输过程。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传输既包括系统把有用信息送至终端设备(包括远程终端)和以一定的形式或格式提供给有关用户,也包括信息在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流转和交换,如网络传输技术。
(3)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以传输给多个用户,为多个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
信息的这些特点,使信息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
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信息来源于数据。也就是说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才能得到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
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数据是原始事实,而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数据的理解,可得到不同信息。
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信息由与物理介质有关的数据表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由一种数据形式转换为其他数据形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的内容不会改变。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对数据做出解释,才能提取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算、排序、编码、分类、增强等)就是为了得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虽然日常生活中数据和信息概念分得不是很清,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可以把数据比作原材料,而信息是对原材料处理的结果。如同一个木匠,在一些工具的帮助下,可以把木材做成有用的家具。同样,计算机专业人员应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把原始数据转换成信息。这种转换过程可用图1-1说明。
图1-1 数据和信息
地理数据则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域特征三部分。空间位置数据是通过经纬网或公里网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属性特征数据是描述地物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时域特征数据是指采集地理数据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刻或时段。空间位置、属性及时间是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
地理信息则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它也是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地理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还具有以下独特特性:
(1)空间分布性。地理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的特点,先定位后定性,并在区域上表现出分布式特点,其属性表现为多层次,因此地理数据库的分布或更新也应是分布式。
(2)数据量大。地理信息既有空间特征,又有属性特征,另外地理信息还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间特征,因此其数据量很大。尤其是随着全球对地观测计划不断发展,我们每天都可以获得上万亿兆的关于地球资源、环境特征的数据。这必然对数据处理与分析带来很大压力。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地理信息的第一载体是地理实体的物质和能量本身,除此之外,还有描述地理实体的文字、数字、地图和影像等符号信息载体以及纸质、磁带、光盘等物理介质载体。对于地图来说,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播媒介。
二、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系统都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并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另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还包括知识。
计算机硬件包括各类计算机处理及终端设备;软件是支持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再现和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数据则是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用户是信息系统所服务的对象。
2.信息系统的类型
根据系统所执行的任务,信息系统可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 System)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事务处理系统强调的是数据的记录和操作,民航订票系统是其典型示例之一。决策支持系统是用以获得辅助决策方案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一般是由语言系统、知识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共同构成。
三、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定义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
(2)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4)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GIS按研究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的与专题性的。同级的各种专业应用系统集中起来,可以构成相应地域同级的区域综合系统。在规划、建立应用系统时应统一规划这两种系统的发展,以减小重复浪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和实用性。
GIS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专题地理信息系统(Thematic GIS),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GIS,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例如,森林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业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估产信息系统、草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
(2)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 GIS),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规模,如国家级的、地区或省级的、市级和县级等为各不同级别行政区服务的区域信息系统;也可以按自然分区或流域为单位的区域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如加拿大国家信息系统、中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许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区域性专题信息系统,如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海南岛土地评价信息系统、河南省冬小麦估产信息系统等。
(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或地理信息系统外壳(GIS Tools),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它们或者是专门设计研制的,或者在完成了实用地理信息系统后抽取掉具体区域或专题的地理系空间数据后得到的,具有对计算机硬件适应性强、数据管理和操作效率高、功能强且具有普遍性的实用性信息系统,也可以用作GIS教学软件。
在通用的GIS工具支持下建立区域或专题GIS,不仅可以节省软件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缩短系统建设周期,提高系统技术水平,而且使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易于推广,并使广大地学工作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高层次的应用模型开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