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横跨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它具备调水线路长、调水规模大、涉及区域广、参与工程多、无在线调节水库、供水水质要求高等特点。南水北调供水对象是京、津、冀、豫、鲁等五省市重要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惠及8700万人,供水安全保障要求极高。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2014年通水,水质安全保障标准高、任务重、时间紧,如何永久保障中线地表Ⅱ类和东线地表Ⅲ类水质标准是实现工程效益的关键。同时,中线总干渠存在一千余座跨渠桥梁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危化品翻倒入渠、四百余公里内排段劣质地下水渗入干渠、七百余条交叉河流洪水漫溢入渠等污染风险;东线工程交错河流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存在输水干线航运交通事故、船舶油污或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汛期大量接纳污染物质等污染风险,当前,缺乏有效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水质风险评估、预警、调控、处置技术,一旦发生水质污染事件,除了直接中断输水,导致水资源需求无法满足外,还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确保“一渠清水北送”,除了积极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规划外,还需要研究通过科学的闸泵群联合调控方式、应急处置方式来降低上述风险源对输水水质的影响。

本书的顺利完成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运行示范”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运行集散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现将依托的两个项目的主要参加人员列出,衷心感谢他们对项目和本书所作出的贡献。

(一)“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运行示范”项目(2012ZX07205-005)

项目负责人:王浩

主要完成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王浩、蒋云钟、雷晓辉、权锦、殷峻暹、廖卫红、张丽丽、秦韬、张云辉、甘治国、王旭、杨明祥、桑国庆、蔡思宇、吴辉明、郑和震、王家彪、孔令仲、李海辰、朱杰、唐鸣、徐意

天津大学

练继建、马超、穆杰、龙岩、孙萧仲、孙秋慧、刘晓轻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鹏、郑彤、姜继平、曹慧哲、杜兆林、史斌、郭亮

武汉大学

邵东国、肖宜、杨中华、彭虹、王卓民、陈述、方龙章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刘军、王炯、易宇荤、蔡啸、吴彬、孔丽莉、杨远敏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陈益强、王双全、焦帅、吴萍、刘军发、张绘国、赵雪艳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

王洪亮、刘志奎、李学宇、汪升、王坤、王开春、年笑宇

(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运行集散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5BAB07B03)

项目负责人:蒋云钟

主要完成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蒋云钟、雷晓辉、蔡思宇、崔巍、杨明祥、郑和震、孔令仲、穆祥鹏、秦韬、权锦、刘柏君、张靖文、白音包力皋、谭乔凤、陈文学、王晓松、杨星、王秀英、陈兴茹、许凤冉、刘慧、李想、高士林、曹平、陈云飞

大连理工大学

彭勇、周惠成、王本德、王国利、梁国华、何斌、张弛、袁晶瑄、李敏、初京刚、王兆建、吴力文、霍丽明、孙鹏程、于千川、王成山、金思凡、徐炜、魏国振、彭安邦、薛志春、孙新国、王强、彭兆亮、杨爽、韩广、疏杏胜

河海大学

李臣明、张丽丽、王慧斌、高红民、王建华、贺志尧、高建兵、姜传港、葛晨曦、夏颖、顾朗朗、王敏敏、许磊、邓雪奡、沈洁、仲小琴、袁文晶、朱洁

济南大学

桑国庆、赵强、李庆国、孔珂、李猛、武玮、刘洋、桑泽栋、宋淑馨、王英、胡超、徐好、王维林、郑恒、薛霞、候龙潭、张锐、王一旭、崔吉瑞、王志超、徐畅、初蕊、玄鹏、周欣欣、马晓明、孙培岭、刘健、候瑞志、王坤、王江婷、丛鑫、王成帅、王荣震

华中科技大学

梁藉、张健、付文博、覃金帛、孙嘉辉、罗凯乐、门亮、文凡、范福新、张颖、张康、潘增、倪显锋、于雨、薛野、段美壮、牛亚男、李云嫚

本书是上述项目研究成果的凝练和升华。全书由前言和7章内容构成,前言主要由王浩、蒋云钟撰写;第1章主要由雷晓辉、王浩、龙岩、甘治国撰写,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章主要由雷晓辉、廖卫红、秦韬撰写,介绍了本书研究区概况,并分析了工程的现在工况及特征;第3章主要由邵东国、肖宜、杨中华、彭虹、甘治国撰写,介绍了河库渠水量水质耦合模拟技术;第4章主要由邵东国、肖宜、杨中华、彭虹撰写,介绍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快速预警预测技术;第5章主要由练继建、马超、龙岩、穆杰撰写,介绍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控技术;第6章主要由王鹏、郑彤、姜继平、曹慧哲撰写,介绍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第7章主要由王浩、雷晓辉、张丽丽、张云辉撰写,对本书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最后,由龙岩、蒋云钟、雷晓辉、权锦、张丽丽对全书进行统稿。

受时间和作者水平所限,本书许多内容还有待完善和深入研究,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