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修坝建库、跨流域调水,在兴利减灾的同时,也将导致河流水沙情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且水库淹没、征地移民和工程施工,也会对人群健康、自然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或专业规划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充分考虑生态用水与环境用水的要求,力求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河流开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生长与繁殖对水深、水温、流速以及水体营养物质含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跨流域调水、修建大坝不仅将改变河流水位与水流状态,阻断鱼类的回游通道,而且还将使得一些鱼类产卵场消失,鱼类生存环境恶化。生态条件的改变使水生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有时相对有限,然而,河流梯级开发后,有些鱼类恐怕难以找到合适的产卵繁殖的环境,从而可能导致这类鱼在该河流灭绝,如果河流中存在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水生生物时,这一影响尤应引起重视。
为了生态平衡与保护环境的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研究制定流域综合规划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规划时,需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从以下方面研究评价环境影响:
(1)全面调查河流或流域内的生态与环境状况,分析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已经形成或将要形成的著名景点、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
(2)根据具体情况,要在规划措施可能达到和财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拟定近、远期环境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3)拟定规划目标时,要综合考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水害;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改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
(4)就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若规划方案对环境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时,应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必要时需修改规划方案或调整规划环境目标。
在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是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二、主要环境影响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兴建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水利水电工程会产生以下环境问题:
(1)水库淹没造成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减少。中国人多耕地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移民安置中,如毁林开荒也将造成水土流失。
(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或触发水库地震。此外,河流情势变化也将对下游及河口的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水库周边地下水位抬高,导致浸没、内涝或土地盐碱化等现象。
(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地区,易发生富营养化。
(5)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水温分层现象,水库下泄低温水不利于下游农作物生长和鱼类的繁殖。
(6)水库淹没也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建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回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7)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淤积泥沙,导致河床抬高,影响航运。库区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影响其行洪能力。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可能破坏河道原有的冲淤平衡状态。
(8)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9)库区的文物古迹可能被淹没,或需要迁址。
(10)对库区人群健康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搬迁也可能导致某些疾病流行等。
中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审批制度。只有当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问题得到充分研究和论证,结论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行并基本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境保护设计报告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水利水电工程才能获得国家批准,开工建设。
三、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的不利环境影响,需要因地制宜,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相对于单一水电工程而言,由于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大,因此,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应该从全流域角度统筹规划设计。
对于作为供水水源的工程,要贯彻执行水源保护条例及其管理办法,密切监测水库水质状况及其变化,严格控制污水排放,确保水库不受污染。对有供水任务的工程,要保证泄放基流,满足下游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
澜沧江属国际河流,环境保护措施要求严格。干流水电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①施工期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大气及声环境保护;②水土保持工程及植物措施;③水库库底清理等。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①合理水库调度,保障下泄生态流量基流;②规划建设反调节水库,防止下游水位流量频繁波动;③水库分层取水,减轻水温分层型水库下泄低温水影响;④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和建立珍稀鱼类保护区;⑤建设珍稀植物园和珍稀动物救护站。
长江干流水电开发程度较高,已经建成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从环境保护角度,三峡水库每年4月末至5月初,适当加大下泄流量,以满足下游鱼类产卵对水流的要求;三峡水库移民任务重,为了解决好库区环境问题,特别制订了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对库区各地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以及蓄水前库底清理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便能够保护好三峡水库的水质。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过修建船闸解决了船只过坝问题;采取人工孵化放流的办法,取代鱼梯,较好地解决了中华鲟产卵的问题。
黑龙江省莲花水电站为了使苍鹭能够继续在库区栖息繁衍,选择了距原鹭岛约2km左右的龙头山作为安置苍鹭的新址。龙头山三面环水,高程、土壤、植被等与原鹭岛相似,原鹭岛上的一些大树也被移栽到龙头山,经人工诱导等措施,苍鹭很快搬到新址繁衍生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环境监测和回顾性评价
为了评估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工程施工前就应开始对影响较大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对某些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要进行持续监测和跟踪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规划和实施。对库容较大的工程,为了掌握水库蓄水前后水文、泥沙、水质、水温、局部气候等环境因素变化的状况及规律,更好地进行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要尽早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针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国家专门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区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这是中国首次专门为单个水利水电工程建立的多专业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1996年投入运行,对流域内受工程影响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年度环境质量公报,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了验证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对环境保护措施的作用与效果作出评价,有必要在工程运行若干年后,就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再评价,即回顾性评价。长江三峡、清江隔河岩、海南大广坝、湖南五强溪、四川二滩、黄河小浪底等工程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针对性地对工程建设后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前后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回顾评价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措施的作用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为其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2008年初,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历时3年,中国工程院相关领域的37位院士和近3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地质与地震、水文与防洪、泥沙、生态与环境、移民等10个课题的评估工作,2010年12月中国工程院发布了《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报告认为,受工业、生活、农村面源等排污影响,上游来水氮磷污染较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影响较大,三峡库区污染物排放远高于环评预测。评估报告还指出,三峡蓄水前后,库区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在Ⅰ、Ⅱ类水平,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标准物质(CODMn)、氨氮、石油类等在10年时间没有明显变化。大坝建设和运行基本没有影响长江中下游水质。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峡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发展模式粗放,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行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现象比较普遍。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滞后是构成三峡地区水环境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评估报告建议:要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将三峡地区作为特殊水域予以发展、保护,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严格控制源头污染,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和发展新型低污染企业;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集中处理,从各个环节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图 2-1 水电开发中环境保护有关工作的程序性规定
五、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管理程序的关系
图2-1给出了目前水电开发中环境保护有关工作的程序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