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峨县民族状况
一、民族分布
龙滩工程所在地天峨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宋代以前主要为壮族。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狄青南征之后,始有汉族溯红水河而上,到此收买土产货物,或与当地原住民杂居。清代以后,从外省及本省陆续迁进更多的汉族及瑶、苗、侗、布依等民族。
(一)壮族
壮族是天峨县的土著民族,人口始终占第一位。壮族之先民乃古代岭南的百越人。这可从壮族的语言、居住地名、族称、生活习俗等方面得到佐证。
(二)汉族
汉族在天峨居住的年代较晚,少数于宋皇祐年间来到,多数于明清时代,尤其是晚清时期,从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安徽、浙江等省迁来。民国时期从广东及桂东南诸县迁来部分汉族于六排、向阳等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从事商贾贸易,每有产业,便就地成家,故民谣有谓“十个来天峨,九个得老婆”。汉族在天峨被称作“客人”、“客家”、“汉人”、“布滚”。
(三)瑶族
瑶族是天峨县除壮族以外居住较早的少数民族。县境瑶族属“挪”支,所操口语属“东挪”方言。他们在两汉时居住北方,后几经迁徙(路线由我国西北部迁往东部,又由东部西迁,然后再由西部往东南迁),于两汉后“当聚居于湘江、资江、沅江流域之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宋元以前到达天峨。
(四)侗族
侗族是天峨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仅次于壮族和瑶族,集中居住于六排镇令当、仁顶两个石山村里。由于在封建社会里深受民族歧视,天峨的侗族长期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据当地百姓口碑相传,清末民初,令当、仁顶两村居住的侗族还操“侗家”腔,虽离江河较远,但喜食鲜鱼;好佩银圈、项链,杀牲用剪,无刀砧等,此等习俗与古之“侗人”无异。在年过半百的侗民中,均熟知《姜良与姜妹》的侗族神话传说。
瑶族民间艺人
(五)布依族
天峨县的布依族人口次于侗族。他们分散居住在下老、向阳、三堡、坡结等乡镇。天峨县境内原来没有布依族,县境内布依族源于贵州省的黔西南州。由于上述乡镇与贵州省的黔西南州相邻,壮族、汉族与布依族通婚甚多,其子女多有皈依布依族经过数代繁衍,已成相当多的人户。
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布衣族古寨
苗族人家
(六)苗族
天峨县的苗族来自贵州,零星分居于向阳镇牛场村、坡结乡龙茶村。
(七)其他少数民族
1988年统计,天峨县境内除了有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定居于此的壮族、汉族、瑶族、侗族、布依族、苗族6个世居民族外,还有随解放军南下解放天峨之后定居下来的军政干部中以及其后因工作安排、调动而陆续迁入人员中的毛南、仫佬、黎、水、土家、彝、回、满等少数民族。1990年统计,还有因婚嫁、迁徙等因素而增加人员中的藏、维吾尔、仡佬、傣等少数民族。
二、民族地域分布
民族地域分布因居住时间先后而定。壮族为土著民族,90%以上的壮族人口分布于平缓的田坝,少数分布在石山地区。汉、瑶、苗、侗等族定居时间较晚,多数分布在大石山区和茅山边远高山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后定居于天峨县的其他少数民族,大多数都分布在城镇。
分布在天峨县城和圩镇的汉族,约占天峨县汉族人口的30%。天峨县汉族的近70%都落户在县境中南部自然条件较差的石山峰丛地带。
三、民族行政区域分布
天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2镇、6乡和1个瑶族乡。壮族和汉族在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向阳、更新、三堡3个乡镇以壮族居多;老鹏、八腊2个乡以汉族居多。瑶族分布于八腊、老鹏、岜暮、六排4个乡镇,尤以八腊居多。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下老、向阳、三堡3个乡镇,以下老居多。苗族分布在向阳、坡结、三堡3个乡镇。侗族分布在令当、仁顶2个村。其他少数民族多在县城六排镇。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7月1日龙滩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来,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及其他各种行业的从业者陆续来到天峨县工作、置业、谋生、定居,民族构成及人口数量均有所增加。2002年统计,天峨县各民族人口构成如下:总人口143249人,其中壮族80870人,汉族56099人,瑶族3668人,苗族593人,侗族833人,仫佬族109人,毛南族912人,回族19人,其他民族1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