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水电工程志(上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天峨县地理、地质、地貌

一、地理

龙滩工程所在地天峨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河池市西北部、红水河上游,处于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属凤凰山脉与东凤岭山脉交错区。

(一)位置

龙滩工程位于广西天峨县境内的红水河上游,距天峨县城六排镇15千米。坝址、坝踵地理坐标在东经107°3′、北纬25°1′,天然枯水期河水位为219米。龙滩工程库区蜿蜒坐落于云贵高原边缘的群山峡谷中,属峡谷型水库,所处区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0′~107°40′,北纬24°10′~25°30′。正常蓄水位375.00米时,库盆面积为377平方千米,总库容162.10亿立方米;水库回水(20年一遇洪水)从坝址沿红水河和干流南盘江至板其溪口附近,长约255千米,其中坝址至双江口(南、北盘江汇合处)长129.12千米;从双江口沿北盘江至董岗一带,长109千米。

天峨县所处区间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4′~107°19′,北纬24°36′~25°28′。县境地形东西窄南北宽,东西最长约73千米,南北最长约95千米,总面积3192.47平方千米(1988年测算数据)。北与贵州省黔西南州罗甸县隔河相望,东连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南接河池市东兰县、凤山县,西邻广西百色市乐业县。

县城六排镇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52千米,距河池市政府所在地金城江区142千米,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400余千米,距黔桂铁路南丹小场火车站69千米,距南丹县城62千米,距东兰县城125千米,距凤山县城108千米,距百色乐业县城178千米,距贵州省罗甸县城170千米。

(二)高程

天峨县位于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县境内海拔普遍较高。县境主要部分处于凤凰与东凤岭山脉之间的红水河凹陷区,地形地貌复杂。全境大致上可分为两大山脉、四大河谷和东南部大石山区,分别处于不同的高程。

(1)两大山脉。西北山脉,大致呈西南(偏西)朝北东(偏北)向,以中山土岭地貌为主,大部分地段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南山脉,是一条横贯天峨中部,连接南胬和东北部的大山脉,是土岭地貌与石山地貌的分界线,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大部分地段海拔在800米以上。

(2)四大河谷。红水河河谷,专指天峨境内红水河两岸地区,上游为下老地区,海拔在600米左右,下游为六排地区,海拔在240米左右;布柳河河谷,上游和下游地区多高山陡坡,海拔在800米左右,中游多为低丘和平原地貌,海拔在400米左右;牛河河谷,在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地带,大多数地段属高山深谷,海拔在1000米以上;纳益(川洞)河河谷,在红水河东北面,地段多属高山深谷,海拔在800米以上。

(3)东南部大石山区。北起坡结乡,南至东兰、凤山边界,北窄南宽,海拔在800米以上。

红水河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天峨县境,其正常水位时的河面海拔高程随河水的流注而有相当程度的落差。龙滩工程未下闸蓄水之前,红水河流入天峨县境下老乡段的河面正常水位约为300米,六排镇龙滩峡谷段河面正常水位约为220米,流出天峨县境岜暮乡段的正常水位约为200米。

龙滩工程建成蓄水后,大坝以上水库河段的水位与水库蓄水位基本相同(水库初期正常蓄水位为375米)。

二、地质

在天峨县境内进行过的较全面的地质调查有:1957—1958年间进行的对天峨背斜构造石油地质调查;1966—1970年间进行的独山幅、南丹幅、乐业幅二十万分之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地质、矿产、石油、地震、水电、勘探、教学、研究等部门结合业务做过的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天峨县的地质发展史和地质特征。

(一)地层

天峨县境最老地层为距今3亿多年前的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其上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进一步划分有14个地层单位,总厚度3700~5000米。

(1)泥盆系。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仅在岜暮乡南部都楼附近分布,含布丁鄂头贝、珊瑚等化石,厚度约500米。泥盆系上统融县组,多在都楼一带分布,含多种中国介形类化石,厚度约570米。

(2)石炭系。

1)下石炭统。岩关组,仅局限于岜暮乡大槽一带分布,含腕足类金陵穹房贝和假乌拉珊瑚等化石,厚度约155米;大塘组,主要分布于岜暮、老鹏两乡接壤地带,含贵州珊瑚、袁氏珊瑚等化石,厚度约460米。

2)中石炭统。呈条带状分布于六排镇至岜暮、老鹏之间,坡结乡中部红水河边也有出露,含小纺锤蜓、长身贝等化石,厚度120~500米。

3)上石炭统。马平组,主要分布于六排镇北部及西部,含麦蜓等化石,厚度130~427米。

(3)二叠系。

1)下二叠统。栖霞组(阶),广泛分布于六排、老鹏、鱼翁、燕来等地,含喀劳得米斯蜓等化石,厚度80~190米;茅口组(阶),分布地区与栖霞组相同,含新希瓦格蜓等化石,厚度250~370米。

2)上二叠统。它是重要含矿层位。合山组,分布于老鹏、更新一带,与茅口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普遍含黄铁矿,厚0.20~3米,其上含石纺锤蜓等化石,厚度260~340米;雍里组,分布与茅口组整合接触,含锰硅质岩,偶见东南蜓等化石,厚度152~299米。

(4)三叠系。大面积分布于三堡、坡结、下老、燕来、纳直等乡,全为砂岩和泥质岩,组成土山地貌。

1)下三叠统。罗楼组,含克氏蛤、米克菊石等化石,厚度160~350米。

2)中三叠统。百缝组,含多瑙菊石、鱼鳞蛤等化石,厚度700~800米;河口组,含菊石及鱼鳞蛤等化石,厚度大于500米。

(5)第四系。按成因分3类。坡残积广泛分布于土山区地表,厚度一至数米;冲积层分布于红水河及其支流,厚度一至数米;洞穴堆积物见于石山地区溶洞内,厚度1米以下。

(二)岩石

天峨县境内岩石有沉积岩(分布面积占99%以上)、岩浆岩两大类。

(1)沉积岩。主要由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0%,构成石山地貌)、碎屑岩、黏土岩、硅质岩组成。

1)碳酸盐岩。灰岩(石灰岩),总厚度2000~3000米,主要储存于东岗岭组、融县组、岩关组、大塘组、中石炭统、马平组、栖霞组、茅口组、合山组等地层中;白云岩,较少,常夹于融县组、大塘组、中石炭统、马平组、茅口组等地层中,六排镇至八腊一带中石炭统的白云岩最厚(约200米)。

2)碎屑岩。主要见于中三叠统百逢组和河口组。

3)黏土岩。主要见于上二叠统合山组含煤岩系底部铝土质页岩及雍里组火山碎屑岩。

(2)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两类。

1)侵入岩。见于燕来乡的巴鱼,为脉状基性辉绿岩,长100余米,宽10余米,侵入二叠系茅口组中,大约在距今2.85亿~2.50亿年时期地壳深部岩浆向上侵入而形成。

2)火山岩。广泛出露于上二叠统雍里组中,共见十余层,厚数十米,是距今2亿多年前由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

(三)地质构造

天峨县境位于广西山字形构造前弧西翼的反射弧脊柱部位,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

1.褶皱

(1)天峨复式背斜。呈北窄南宽的契形展布于鱼翁—坡结—老鹏—纳合之间,南北长约55千米,东西宽5~30千米。六排以北,主背斜轴线为南北走向;以南分解为多个次级背斜和向斜,组成复式褶皱。属不对称复式背斜构造。

(2)河口背斜。位于坡结与向阳之间,沿红水河展布,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最大为8千米,轴线近北西向。属不对称的褶曲。

(3)八南屯背斜。分布于向阳、燕来至八南屯一带,轴线呈弧形,总体方向北西—东南,长约25千米,宽约12千米。为典型的短轴状背斜。

(4)更新背斜。主体部分位于凤山、凌云两县内,属凌云背斜北东之一小部分。

(5)三叠系复式背斜。占县境一半面积,卷入地层为三叠系,次一级向斜极发育,轴线方向多变。

2.断裂

(1)六排—岜暮断裂带。由4条近于平行的南北向正断层和逆断层组成,从六排镇都隆延入东兰县金谷附近,全长超过60千米,县境内长度30千米以上,据断裂带两侧岩层层位关系,其最大地层断距300~1000米,是县境内最大的断裂构造。

(2)河口断裂带。呈南北向布展于河口背斜核部,长约10余千米,向北延入贵州境内,地层断距200~400米。

(3)八腊断裂带。呈北东—南西走向展布于龙凤至八腊一带,长约30千米,地层断距300~700米,属正断层。

(4)燕来—八南屯断裂带。由2条正断层和1条逆断层组成,呈北西—东南走向,长15~25千米,将八南屯背斜破坏,造成地层重复。

三、地貌

天峨县境由于地球内应力的强烈作用,特别是凤凰山脉、东凤山脉的夹持挤压,造成四周高、中间低的高峻地势;又由于地球外应力的强烈切割,造成重叠交错、延绵陡峭的蝶形洼地、槽谷地等不同地表形态。

(一)类型

按地貌性质分为侵蚀构造地貌和岩溶—侵蚀构造地貌两大类型。

(1)侵蚀构造地貌。天峨县境内以侵蚀构造地貌为主,计255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80%。其中,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海拔1000~1419米,相对高差500~1000米;地势崎岖,地形切割深,山体雄伟,山脊尖窄,最陡的山坡达80°以上;河流呈树枝状,河谷多呈V字形。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西北部、东南部、南部,为分布最广的地貌,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差200~500米(局部400~800米),地形切割较深,山坡陡缓不一,山脊尖窄,方向性不明显,山谷多呈U字形,沟谷两侧较平缓地区多为农耕区。丘陵和平原谷地地貌:主要分布于红水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地形波状起伏,一般海拔在300米以下,是重要的农业耕作区。

广西天峨县红水河上的穿洞

(2)岩溶—侵蚀构造地貌。占县境总面积的20%左右,约63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六排至都隆、令当、仁顶、老鹏及岜暮西南的大片碳酸盐发育地区,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1377米),相对高差200~500米,经长期溶蚀、风化,溶沟溶洞发育,岩石大部裸露形成峰丛、峰林;地表河流短小,地下河常见,山间盆地堆积有较厚的泥土,为农业耕作区。

(二)分区

按地理位置分为四大地貌区。

(1)北部中低山地貌区 包括三堡、坡结、向阳、燕来、六排等乡镇(或其部分),占全县面积25%,平均海拔763米,属凤凰山支脉,山体高大延绵,沟谷夹陡,切割强烈,坡度一般在40°以上,最陡80°以上。

(2)丘陵地貌区。包括六排、岜暮、下老等乡镇(或其部分),处红水河沿岸,占全县面积18%,平均海拔398米,相对高度100~300米,北高南低,逶迤延绵,坡度为25°~35°,山头较平圆,丘间开阔。

(3)中南部峰丛地貌区。包括岜暮、八腊、老鹏、六排、更新等乡镇(或部分),为大石山区,占全县面积20%。整个地貌呈龟背形,山体基础大,峰峦罗织成网,海拔外围地带500~700米,核心地带1000~1300米,相对高度100~700米,坡度40°~80°,在溶蚀剥蚀作用极其强烈的高温多雨条件下,形成峰林高耸如削、状似犬牙春笋、形态参差嵯峨的地貌。

(4)中南部红水河布柳河地貌区。包括向阳、燕来、更新、纳直坡结、六排、岜暮等乡镇(或部分),占全县面积37%。

(三)山脉和岩洞

天峨县境内山脉走向不规则,均属云贵高原凤凰山脉支系和东凤岭山脉,其特征是群峰基座相连,峰峦高耸,顶峰对峙,嵯峨崎岖,高差甚大。石山集中于东南部,土山在石山周围,土山山体比石山山体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名可稽的有111座,无名的有200多座。县境内岩洞较多,有的为旧时人居之所,有的附带神奇传说故事,有的具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1.山脉

(1)高楼山。在西南部更新乡境,离县城六排约125千米,主峰海拔1419.30米,为全县最高峰。山脊延绵20多千米,由大小30多个峰峦连接而成,因山体层层递增,有似层楼,故得其名。山脚有甲马河、布柳河、鞋里河环绕东、南、北三面。山头为黄茅覆盖。整座山有坡地约1.33万公顷,其中宜林地为0.80万公顷。山上有阔叶林及多种药用植物;林中有黑熊、野猪、香猫、猕猴、果子狸、野山羊、豪猪、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冬夏山间经常云雾缭绕,缥缈变幻,蔚为壮观。

广西天峨县红水河上的 “仙人桥”

(2)三匹虎山。位于六排镇,主峰海拔1356.30米,余脉延至南丹县境,山上有0.33万公顷天然阔叶林。山巅居住有十余户人家。

(3)大山。位于坡结乡,由20多个峰峦组成,延绵10多千米。主峰海拔1382米,山坡面积1.34万公顷,有天然阔叶林0.33万公顷,竹林数十公顷,生长茂密,蔽日遮天。

(4)交连岭。位于向阳镇,由10多个山峦组成,主峰海拔1332米。终年雾大雨多,当地有“岩里岩里,无风就是雨。交连交连,无风雨绵绵”之说;山谷的交连水库养鱼已成一定规模产业,形成高山平湖鱼米乡之景。

(5)周兆岭。位于纳直乡,主峰海拔1328.40米。山脚至山腰有丰富的天然阔叶林,山间有可发展畜牧业的丰富牧草,属布柳河水源林保护区的一部分。

(6)交麻岭。位于坡结乡,由20多个峰峦组成,主峰海拔1330.40米。山上盛产白竹与油桐果,山脚有天然阔叶林,属川洞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7)鸡冠山。位于县城西部,冠峰海拔450米,因群峰侧影成不规则锯齿状酷似雄鸡冠而得名。冠峰上遗留有传说为北宋朝时期为作战筑的鸡冠城石闸残垒。

2.岩洞

(1)拉黑洞。在六排镇纳州村拉黑屯,因地得名,长1120米,宽6~35米,高3~30米,顶厚350米,与拉旺洞、牛洞、肖洞通连成片,共有18个洞口,总面积19059立方米。清末民初,洞内住有人家,并建有防御工事。洞内岔道繁复,曲折回还,高下交错,易让人迷途难返,然其石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特别是珠宝悬瀑、二龙戏珠、观音坐莲、峰林倒挂、石女望夫诸景,更令人流连忘返。

(2)观音洞。在六排镇令当村雅尼陀,高50米,面积400平方米,洞口有观音古庙,故得其名。

(3)双龙洞。在八腊乡甘洞村龙马屯,传说洞内有一对龙经常进龙马屯吃猪,该屯勇士傅龙广手持铜锤与龙搏斗打死公龙,从此母龙也不再露形迹。

(4)还米洞。在八腊乡洞里屯后山沟,传说洞内神仙积谷如山,荒年可借给洞外百姓,但须借谷还米,故名还米洞。后因有人借谷还糠,神仙发怒,从此再也无谷可借。

四、龙滩工程地质地貌

(一)坝址地质地貌

1.地层地质

(1)地层岩性。地层为三叠系下统罗楼组(T1l)和中统板纳组(T2b)。T1l以薄层、中厚层硅质泥板岩、泥质灰岩为主,总厚度259米;T2b主要为薄—中厚层、厚层砂岩、泥板岩互层岩体夹层凝灰岩,总厚度1219米,其中砂岩占68.20%,泥板岩占30.80%;T2b2~4、T2b18、T2b52层泥板岩占70%以上,是板纳组中强度相对较低的岩层。砂岩强度较高,微风化—新鲜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100~130兆帕,泥板岩平均值为60兆帕,小值平均值为45兆帕,但部分泥板岩中劈理发育,当压应力方向与劈理面呈20°~30°夹角(与层面近于平行)时,其强度仅13.40~23.40兆帕。右岸船闸二级塔楼高边坡区的T2b49~T2b51砂岩、板岩中泥质胶结物或泥质岩、方解石的含量大大高于坝址区,岩石强度明显低于坝址区(仅为坝址区的0.20~0.70倍)。

(2)地质构造。坝址位于近南北向的八奈背斜东翼和龙滩向斜西翼,岩层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5°~20°W,NE∠55°~63°。航道出口段岩层倾角逐步变缓至40°左右。坝区共揭露断层500余条(包括裂隙性断层),依其走向可分为以下4组。

第1组:产状N5°~20°W,NE∠60°,以层间错动为主,规模较大者有F2、F5、F35。平均发育间距:T1l4~9为3.60米每条,T2b1~25为4.8m/条。

第2组:产状N30°~60°E,NW∠60°~85°,平均间距30~50米每条,发育程度仅次于第1组。代表性断层如F30、F63、F69、F90

第3组:产状N70°~90°W,NE∠70°~85°,如F1、F4

第4组:产状N65°~80°E,NW或SE∠75°~85°,如F60、F89,断层破碎带富含地下水。

除以上4组断层外,还有一些N25°~45°W,SW∠30°~45°断层,如F98、F138等,多分布于左岸倾倒蠕变岩体一带;在右岸及河床坝基也发育2条中、缓倾角裂隙性断层等。

缓倾角节理发育强度较陡倾角节理弱,一般规模小,贯穿性差,但在坝基河床溢流坝段等地段较密集,单条长度可达5~20米。泥板岩中劈理发育,劈理走向与岩层走向近于一致,它降低了泥板岩的强度。

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为砂岩、泥板岩互层岩体构成不均匀的裂隙含水层,断层是岩体中渗漏的主要通道。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岸坡地带20~60米,近山顶一带80~100米,水力坡降0.50~0.60。岩体透水性随岩体埋藏深度增加明显降低,埋深60米以上岩体透水性较强,100米以下透水性微弱,但在主要断层及其交汇带,局部可达130~180米。

2.地形地貌

河谷为较宽坦的V形谷,宽高比为3.50,两岸山顶高程约650.00米,地形坡度32°~42°,坝址处河流流向由150°转至100°。枯水期河水面高程219米,水面宽90~100米,河床砂、卵砾石层厚0~6米。左岸地形整齐,山体宽厚;右岸受8条冲沟切割,地形完整性较差。

(二)地震记录及监测

1.地震记录

在天峨县境内发生过影响较大且有记载的地震有以下几次。

清光绪元年农历五月初五日(1875年6月8日),乐业、罗甸发生6.50级强烈地震波及天峨县境,致使纳州崩山一座覆没半个坝子(山间平地),有一壮民聚居的寨子被整体埋没。1875年8月7日的《华北捷报》对此次地震有记载:6月8日在南宁府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大量房屋被毁,许多人丧生。整个镇安府和洒城府都受到这次地震袭击。凌云地区灾情严重……该地区人们无不惊恐万状。

民国28年(1939年)9月,天峨县境发生4级地震,震中为东经107.2°、北纬25.0°,震中烈度为Ⅴ度。六排震感强烈,房屋摇晃,墙泥掉落,室内物品移位,小孩惊叫跑出屋外,室内室外人人有震感。

1964年11月19日,在坡结、三堡一带发生4级地震,三堡多数人有震感,坡结一带床摇,水缸储水晃动有声,六排睡熟的人被惊醒,窗户被震撼打开,床铺摇动,纳州乡雅福田上的匹马峰垮塌。1965年2月10日的《广西科技小报》报道如下:“1964年11月19日深夜,天峨县境内180多里的地带发生地震,先是轰隆一声山崩似的巨响,随即地面震动,桌上的东西跳到地上,板凳跳了起来,玻璃窗及瓦面沙沙作响,树木哗哗有声,把甜睡的人们惊醒。无人畜伤亡。”

1983年12月5日20时0分,向阳镇龙鱼村(当时为平腊管理区管辖的龙鱼大队)由桃屯(东经106.51°,北纬24.54°)发生4.6级地震,震中烈度Ⅴ度。地震波及广西的天峨、乐业等15个县,贵州的望谟、罗甸、独山等县也有震感,天峨县城六排震感强烈,居民多跑出室外。

1983年12月7日17时03分,在上述同一地区又发生4.3级地震,向阳的八南、龙鱼、白雄裂度线近似椭圆形,长轴走向为60°左右,长轴约16千米,短轴约6千米,面积约85平方千米,县城六排有强烈震感。

对上述后两次地震,广西地震局1984年1月《天峨4.6级地震调查报告》有记载:在极震区,地声如闷雷般巨响,人有强烈的上下震动感,立坐不稳,群众惊慌逃出门外,部分群众不敢入屋睡觉,木架房摇撼剧烈,榫头咯咯作响,屋檐、屋脊掉瓦,屋面滑瓦……灰岩山上有山石滚落,地下水和地下水位有变化。巴鱼屯东300米一泉水震后第二天干涸,第六天恢复出水;该泉下方水位下降,使烂湴田变干;与该泉相距80米的一条小溪,有100米长的一段震后因水位下降而干涸,几天后才有水流。在Ⅴ度区,人们普遍听到似拖拉机经过之隆隆声,人感震动较强,个别人站立不稳……灰岩地区山石滚落,大者重数吨。更新乡潘家湾某家,震时附近山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砸坏畜舍,打死黄牛1头。更新乡在震时有4头牛从山坡滚下,伤3头,死1头……不少群众尤其是学生,震时惊慌出逃,相互挤伤或跳楼受伤者达20余人。这次地震是天峨震群的最大地震,震群始于1983年12月5日,止于1984年1月10日,共记录地震36次,其中最大地震震级为4.6级。

2.地震监测

天峨县境内的地震观测始于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之后。

天峨于1978年11月在天峨中学设立县内第一个地震观测点监测震情。1983年12月天峨发生的4.6级地震,震前多种征兆均被该监测点发现,并将其向县政府及河池地区、自治区地震监测部门作了汇报。

天峨4.6级地震发生后,广西地震局派出人员,在天峨县、乐业县设置临时地震观测台。

由于龙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建设的需要,水电部中南勘测设计院要求在龙滩峡谷口坝址附近设置地震观测台,用以研究龙滩水电工程大坝建成蓄水后水库可能诱发的地震,广西地震局于1984年3月派员到天峨县选址,至8月,最终选定天峨县城六排镇天峨县委后面山脚、距龙滩水电工程选定坝址14千米处建地震观测台,地理位置东经107°,北纬25°,海拔275米,占地5亩。此处台基为二叠系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岩石新鲜坚硬。9月开始基建,12月底完工,1985年1月安装1台DD-1型地震仪,1986年1月25日,天峨龙滩地震台正式对龙滩库区内易发生地震的地质背景进行监测记录。该地震观测台多年来仪器运转正常,资料连续,观测质量优良,为龙滩水电工程的设计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地震活动资料。

1987年,受河池地区地震办公室委托,在县城六排镇老街建立地震物象观测点,直接向地区地震台汇报。

天峨地震台于1985年1月25日正式运行,至2005年12月底龙滩地震台网运行时结束。

2005年11月,龙滩公司委托广西地震局在龙滩水库附近建立了8个子台和一个中心台,于2005年12月1日开始试运行,后又于2006年12月在天峨县六排镇塘英补充建立了天峨台(2007年2月初开始运行)。龙滩地震台网监测到2007年7月17日发生的龙滩水库蓄水后的最大一次4.6级地震。龙滩地震台网子台及中继站见表1-1。

表1-1 龙滩地震台网子台及中继站设置表

2006年4月,天峨县政府下文设立天峨县地震局,2007年8月配设正副局长各一名。

(三)工程库区地质背景及地震或然性

1.地质背景

龙滩工程库区所在范围(东经105°20′~107°40′,北纬24°10′~25°30′)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斜坡地带,居江南古陆—江南地台背斜西南缘,滇桂地台向斜中段北侧,是一多旋回构造区。

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早期加里东运动使其隆起,缺失奥陶、志留系。加里东运动晚期,复沦为广阔的浅海,接受泥盆至三叠系沉积。三叠系地层广泛分布,约占本区总面积的60%~70%;泥盆至二叠系,呈星岛状分布在一些背斜部位。华力西期地壳呈现明显的振荡性质,二叠纪末,在相对沉降与隆起区过渡带,地壳活动性大,海底火山喷发频繁,伴有少量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侵入。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全区上升为陆地,燕山运动继续隆起,褶皱断裂,沿深断裂伴有少量岩浆岩侵入,局部地区形成小型断陷盆地,沉积了第三系红层,从而奠定了本区大地构造轮廓。喜山运动使第三系红层轻微摺曲、倾斜,并伴有小的断裂发生。第四系地层不发育,挽近期以大面积间歇性抬升为主,差异性运动不显著。

漫长的地史过程中,形成广西“山”字形弧形构造、经向、纬向、NE向和NW向等主要构造体系。按其相互穿插、干扰、复合和切割关系,以及卷入地层分析,成生序次大致是早期纬向构造、“山”字形构造、NW向构造、经向构造,晚期纬向构造和NE向构造体系。NW向和NE向构造体系挽近期仍有活动,NW向尤为明显,如右江断裂、逻西断裂。

2.地震或然性

坝址位于广西“山”字形构造西翼反射弧的脊柱部位,由丹池、沫阳—月里、望谟—桑郎、逻西等断裂围成,主要由三叠系砂岩、泥板岩构成的相对稳定地块内,没有区域性活动断层穿过,不存在发生地震的地质背景。坝址内两条规模相对较大的断层(F60、F63),实测最后活动年代距今16.30万~47.30万年,近代构造稳定性较好。因此,坝区的地震或然性,主要受外围地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