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战胜焦虑、摆脱抑郁的心理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人生路漫漫,哪能不着一粒尘

后疫情时代,要“静心”以对

2020年的一场疫情,给世界蒙上一层阴霾,也让每个人的内心沾染上一抹尘埃。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基本消除,但放眼全球,疫情依然在其他国家肆虐,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情绪与精神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在我来看,对于这次“黑天鹅”事件,提起警觉是必要的,但若要为此整日担惊受怕,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那却是大可不必的。现在国内疫情已经趋于稳定,各类疫苗的研发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完全恢复,我们的情绪也应该稍稍舒展一些才是。

在后疫情时代,诸如此类的“黑天鹅”事件仍然有可能发生,为此,我们需要“静心”以对。正如应对生活中会有的各类烦恼一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众多佛偈中,我独偏爱此句,世间万物本是顺应天时而作,无论我们如何折腾,终究只是徒劳,就像这三千烦恼丝,任你再烦,再扰,它只是静在那里,挥之不去。倘若你不去烦它,扰它,它也不会兴风作浪,还是乖乖地静在那里,与你合而为邻。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在屋顶上听风赏月,突然接到一位好友的电话。多年不见,他已经在行业中小有成就。谈起过往,他向我一一道尽。

那一年,他大学毕业,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磕磕绊绊地进入一家他所中意的企业谋事。虽然薪资待遇差强人意,但幸好,这份工作是他最喜欢的,他决定把自己的青春留在那里,点一把火,让它好好地烧个痛快。他的朋友们都羡慕他,可以为梦想打拼,他报之一笑,微笑里难言苦衷。自从做了那个决定后,他朝九晚五,闻鸡起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几个年头过去了,时光如白刃,把人“杀”得精神恍惚。他突然发觉,虽然自己努力辛苦地奋斗,换来的却只是微薄的成就,而那些曾经羡慕他的朋友,或者白手创业,飞黄腾达;或者生儿育女,享受为人父母的幸福快乐。

他迷茫、失落,甚至有些消沉抑郁。一想到那个他曾为之喜乐付出的梦想带给他的苦痛哀愁,他就浑身不自在,仿佛这是他所做的最荒唐的一个决定。在一次聚会上,他喝得有点多,模糊中听着朋友们的话语,他的那些好友都劝他别再浪费时间了,不如安心地找份稳定的工作。灯影交错中,他有些茫然,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听着他一遍一遍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我也渐渐被那些消沉情绪所环绕,心中也升腾起些许迷茫、失落之感。但很快,我发觉到这一点后,深深地吸了几口气,让内心平静了下来。等他稍做停顿后,我开始给他讲起自己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

相传,法门寺中有一位名僧——一心大师。一心大师刚到那里参禅时,修行尚浅,只想静下心神参禅悟道,提高自己心灵的境界。无奈的是,他发现每天到那里烧香还愿的人熙熙攘攘,而且寺里的法事和应酬太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诵经。为了更好地静心悟道,他鼓起勇气,向师父辞行,打算离开法门寺,去他处另谋高就。

方丈怎能不明白他的意图呢?但他认为一心大师此举或许有些轻率,于是他将一心大师带到法门寺的后山上。

后山的山顶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几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树对他说:“你看看,它是这里最高的一棵松树,但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大师仔细瞧了瞧,发现它虽然很高,但是它的树干扭曲凌乱,乱枝横生,没有一根可成为良材。于是他说:“这样的树能有什么用处呢,只能拿来当柴烧吧。”

方丈点头,不再说什么,而是带他回到刚才走过的一片繁茂松林。这里的松树非常茂盛,每一棵都笔直参天。

方丈指着眼前的这片林子,问道:“你说说看,为什么眼前的这些树都直指向天呢?”

一心大师略微思索,回答说:“大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吧。”

方丈再次点头,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叶而知秋,你看到的这些松树为了争得一线阳光的照射、一滴雨露的滋润,都积极努力,奋力向上,所以才长得那么茁壮挺拔。再看那棵远离群体的松树,它固然自由安逸,立于山顶,但它放任散漫,所以才会乱生枝节。”

听完禅师的话语后,一心大师明白了禅师的一番用意,惭愧地说:“大师所言极是,我知道何去何从了。”

故事的主旨很简单,一个人自己能否静下心来,看的不是他周边的环境,而是他内心是否有坚定的追求。真正想读书的人,不会因为菜市场过分喧嚣,就放弃读书的机会,不想读书的人,即使一个人在宽敞明亮又安静的房间中,也是一个字都看不下去的。

疫情能够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生产生活,但不能让它影响到我们的内心,疫情暴发时要与之顽强斗争,疫情稳定后要“静心”恢复生产生活,生存下去、发展下去,才是生活永恒的主题。

心灵茶社

世事浩繁如烟、如霾,长久不拂拭,便生出一层污垢,你心中需要时刻备一部除霾仪,经常清理,别让心沾染污垢。

别太敏感,让心静下来

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下,在一周之中,有哪些事情会让我们过度反应。将这些事情罗列出来,根据事件大小及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看一看让我们过度反应的是不是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果是,那不得不承认,我们多少是有些敏感的。敏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单纯从词语角度来讲,其是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但如果从其社会意义来讲,敏感的内涵就不仅仅只是这些内容了。

大多数人更喜欢使用敏感程度,也就是通过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敏感。当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算作敏感,而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时,便称不上是敏感。

如果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小事过度反应,那毫无疑问,我们是有些敏感的。至于我们的敏感程度是高是低,则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日常生活中因小事产生过度反应的敏感事例往往是这样的:

在公交车上,因为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脚,而与对方大打出手;在办公室中,因为中午订餐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品,而与同事产生纠纷;在家庭中,因为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而与家人产生矛盾;在学校里,因为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书本,而与同学争吵怒骂……

上面提到的情境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或身边其他人身上,这些行为事例都可以看作是敏感的表现。在这些行为中判断敏感程度的高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过度反应”的程度。

在公交车上,被别人踩了脚,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我们友善地指出对方错误,对方对我们表示歉意,或者是对方发现自己错误,向我们表示歉意,我们接受并告知对方没关系。但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可能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方在踩到我们之后,不仅不道歉,反而指责是我们的错。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据理力争,指出对方的错误并要求道歉。如果我们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却依然与对方发生了争执和冲突,那责任在对方并不在我们,所以也谈不上是我们因为小事而过度反应。

第二种情况,对方在踩到我们后,进行了诚恳道歉,但我们却不依不饶,与对方产生争执。这种情况就属于我们的过度反应了,如果因为争执又发生了剧烈冲突,那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就过于剧烈了。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就说明我们的敏感程度是较高的。

因为一件小事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一些不受大脑控制的过度反应行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一些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暴脾气、直肠子,遇事习惯于不加思考,身体先于大脑做出反应。存在这种心态的人,很容易将小事变大,将原本容易解决的事情搞得异常复杂,进而为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一些人认识到自己这种因小事而产生的过度反应,已经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希望改掉这种习惯,但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并不严重的敏感问题,就会逐渐累积成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进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在面对“因小事而过度反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过于松懈,同时也不用过分紧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这个问题,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摆脱这种问题。无论是敏感程度高的人,还是敏感程度低的人,都要通过“静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林晓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自认为阅人无数,所以颇有城府。几个月前,他在办公室里加班,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接通后,才知是楼下的保安打来的。保安客气地对他说:“林先生,您车子的位置停错了,麻烦您下来挪一下车子吧。”

“哦,好,知道了。我马上下去。”林晓答应挪车,正准备挂机,那边保安又继续说:“还有,您副驾驶的车窗没关。”这保安还挺细心,林晓正准备说谢谢提醒,电话那头还没完:“对了,您的钱包也忘在副驾驶上了。”

这下,林晓不答话了,他眉头一皱,开始提高警惕起来。他的脑筋飞速转动,第一反应是:等等,难道想讹我钱?这个保安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不对呀,我又没在物业做过登记。怀着这一连串疑问,他焦躁不安地下了楼。

在下楼过程中,林晓的心情越来越烦躁,火气也一下子蹿了上来。一到楼下,他就开始质问保安,为何会有自己的电话,是不是动过自己的钱包……一连串询问就好像审问犯人一般。

听到林晓怒气冲冲的询问,保安并没有生气,他解释道:自己在巡查时看到林晓的钱包落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担心有人偷走,就帮他收好。然后又通过钱包里的一张洗车卡查到了林晓的电话号码。

听着保安自然平静地叙述,并不断提醒他此后不要太过大意,林晓这才感觉到自己的态度问题,而他也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小气量感到些许羞愧,只得红着脸向保安连连表达感谢。

试想,如果这位保安与林晓一样,也是被一件小事就能“点燃”的人,一场骂战是不可避免的,严重些,双方甚至还要动起手来。如此,原本是一件好事,却转瞬变成了祸事。

如果林晓下楼时,能够多进行一些自我暗示,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这件小事就会解决得更加顺利了。

弘一法师曾说:“世间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自身。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生命起始之时,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惊惧,没有疑虑,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

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有时候心会越锁越紧,即使一件小事,也会让内心焦躁不安。这时候,不妨停一停,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重新看一看这件小事,那时,我们便会对其产生新的见解与感悟。

心灵茶社

别让一件小事扰了我们内心的宁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古老的智慧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用的。

心里充满阳光,才能扫除“嫉妒阴霾”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生不淡;忧患缠身,烦扰奔忙,虽锦衣厚味,亦觉万状苦愁。”

生活本来应该是简单快乐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纯净,所以才会生出那么多的烦恼来。俗世中,扰乱内心的因素有很多,嫉妒心理便是诸多因素中破坏力最大的一个。

不久前,一个朋友向我吐槽,她实在看不惯小美频繁地的在朋友圈晒出游、晒美食、晒浪漫,所以屏蔽了她的朋友圈。其实这个朋友之前就跟我提到过关于小美经常出去旅游的事,“经常去这种网红地方拍照打卡有什么意义啊,无非就是在炫耀自己”,其实我已经闻到了浓浓的醋味。

还有一个不远不近的亲戚,前段时间来家串门,我们说起同事家一个孩子很优秀,已经申请到英国某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了。在大家一片羡慕声中传出了一个异样的声音:“学那些崇洋媚外的东西有什么好的,国内那么多好大学还装不下他了?没看新闻上报道吗,很多海归回来的还不是一样找不到工作?我看我家小伦读的大学就不错。”

没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嫉妒心理。像我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某某又酸了”等,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不同强度的嫉妒心理。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在心里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成抹黑别人的“恶语”,又或是暗中使绊的“陷阱”。

说实话,我相信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人都很难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也不和任何人做比较。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什么事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时候比较就是人之常情了,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嫉妒的种子。

作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消极情绪,它会让我们处于不同程度的愤怒当中,并在自我价值贬低的同时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于是我们会在嫉妒的旋涡里周而复始,直到它将我们完全吞噬。

我们说嫉妒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任何负面情绪的出现都不是毫无来由的,嫉妒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嫉妒心理形成的最原始因素,是来自“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简单来说,我们都知道孩子都渴望被爱,有被认可的情感需求,但如果在幼儿时期,孩子这种情感需求并没有从与之有亲密关系的人那里获得,就会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不安全感当中,而长大以后,这种不安全感就会表现为强烈的占有欲望,还表现为对潜在个人价值丧失的恐惧。所以在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嫉妒。

常见的嫉妒心理,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表现一:“泼冷水”。

当你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无视你,甚至会以“泼冷水”的方式来贬低你的成绩。比如:你一次性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舍友却说:“有什么好炫耀的,不过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罢了。”

有嫉妒心理的人在面对别人成就的同时也会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他们选择以“泼冷水”的形式来缓解这种压力。

表现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面对同一件事情,存在竞争关系的两个人不免会产生嫉妒心理。对于嫉妒者来讲,他们的竞争往往是损人而不利己的,这种竞争明显是情绪化的,是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做出的“鱼死网破”的决定。比如:两个人同时竞争部门经理的岗位,明显处于弱势的一方就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嫉妒心理,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最终导致两人都失去了入选的资格。

表现三:选择离开。

很多人都发现过这样的规律,两个“平起平坐”的人会持续不错的关系,一旦其中一人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打破了这个对等关系的平衡,就会使两人关系破裂,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或许那些选择离你而去的人恰恰是因为无法承受你的“明月之光”,不甘心在你身边做一颗黯淡的星辰,更无法掩饰内心的自卑所以才会选择离开。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生活在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的我们根本不可能避免嫉妒心理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嫉妒心理,又如何有效地避免有害的嫉妒行为,保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内心不安全感的根源。

我们要正确处理早期的依恋经历带给我们的不安全感,处理并不意味着要根除,那毕竟很难达到,我们要做的不是摆脱它们而是正视它们的存在。

其次,说出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我的内在情感需求。

当不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控制嫉妒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时,不妨将心中的恐惧、焦虑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你可以倾诉给心中认可的朋友,抑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当你将这些情绪表达出来以后,你会感觉轻松不少。

最后,正确认识自我需求与他人成就之间的关系。

说到底,由嫉妒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归根结底是源于我们错误地判断了自己和他人的意图。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者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我们必须摆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人生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道路要走,我们要培养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正视他人成就,正视自身不足,假以时日定能有所成就。

莎士比亚曾说:“一定要留心嫉妒啊,那可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品,谁就要被它玩弄于股掌之中。”希望我们都不要被“绿眼妖魔”绑架,更不要将心中的嫉妒化成极具攻击性的利剑,更不要在负能量里走火入魔。

心灵茶社

因为要应付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我们的欲念在一点点膨胀,嫉妒便是欲念的一种典型表现。它让我们陷入了迷失,让我们误入歧途。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整理下自己的内心,找到心中的负能量,并将其清除干净,这样我们才能更为积极地面对生活。

为自己而活,才是真的生活

有人感慨人生短暂,有人感慨时光匆匆,不用诧异,那是因为我们对世间万物的心态不同,所以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看到的也未必一致,更何况是内心感受了。我们生活于世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赋予我们生命,而我们需要赋予生命意义。

那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小时候你被要求做个乖孩子,上学了你被要求做个好学生,大学毕业了你被要求找个好工作,继而被要求找个“好”对象。就这样,你一直被要求,或许曾几何时你也问过自己,我真正要的是什么呢?但是很快,你发自内心的声音夭折了,他们被无情的湮没在外界各种看似合理的要求里了。

晓晓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校成绩优异,每个学期考试必定位列前三,还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才女,唱歌、跳舞、主持没有一项是她胜任不了的,且总是一副乖乖女形象示人,小区里的人没有不羡慕的,都说这孩子太优秀了,每每听到这话,晓晓父母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妙不可言的得意。

和父母相反,是晓晓的脸上却没见过发自真心的笑容,按说这个年纪的孩子最是天真烂漫,院里的孩子谁家的不是整天嬉笑打闹,可是她嘴角微微上扬,脸上却不动声色,就算打过招呼了。

原来,晓晓的叔伯家的堂哥堂姐,姨舅家的表哥表姐不乏优秀之辈,他们都生活在大城市,教育资源自然比三线城市更优越,晓晓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自然也不能被人比下去,所以从小就对她要求特别严格,晓晓的课余生活被安排得满满的,周末被各种特长班占据了不说,每天下课还要有两个小时的课外补习,晚上回到家,还要练习周末学习的舞蹈动作、钢琴指法等,看来优秀的孩子活得实在不易啊,也难怪晓晓总是恹恹地,难展笑颜。

就这样,晓晓很顺利地考上了一所一本的学校,那里是人才扎堆的地方。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你很快会发现还有很多人比自己更优秀,晓晓也不例外,她很快感觉到了自卑,因为她发现当别人口若悬河地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她却毫无自己的想法。大家提议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她也只能随口搭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慢慢地,晓晓被大家“边缘化”了,她成为了大家眼中没有主见、了无生趣的人。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包办下长大的,他们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我们不仅需要按照他们的安排按部就班,还要尽全力配合,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颜面有光。

很快,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觉得应该让我们试着独当一面了,于是他们开始“垂帘听政”。初次把握自己人生舵盘的我们,兴奋不已,内心雀跃着“我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主了”,然而好景不长,我们开始迷茫,因为很早以前我们就已经和“自主”绝缘了,我们从未为自己而活,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要求”,工作中的我们提不出领导所谓的建设性意见,恋爱中的我们一味地迁就对方的喜怒哀乐,朋友圈里的我们也是一味地随声附和。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得了绝症——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现实生活中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数不胜数,这些人往往都有一些共性,他们可能为了上一所好大学读了四年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不突出也垫不了底,你问他们有什么爱好,他们也无从回答。大学毕业后,隔行如隔山,他们想尝试自己曾经颇感兴趣的行业,但是碍于专业限制,也只能一如既往地选择专业方向就业,业绩呢?也一如既往地高不成低不就。

这时候“垂帘听政”的父母不乐意了,“你看李叔叔家的儿子,工作出类拔萃,今年又升职加薪了”“你看张阿姨家的女儿,男朋友一表人才,能干多金,对她还特别体贴”等等。每当听到这些话,就无限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斗志,我们下决心要为自己活一次,不为取悦任何人。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空杯心态”,即“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工作,新的事物。”“空杯心态”也曾经被武学宗师李小龙所推崇,他认为我们应该清空自己的“杯子”,这样才能再次注满。

我们辞掉了看起来体面、干起来安逸的工作,因为那适合即将退休的老人,而我们风华正茂,应该做一些比“和尚撞钟”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开始每周敷三次面膜,不是因为明天要去见七大姑八大姨给安排的某个毛头小子,而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自己变得美好;我们重新捡起了为了高考而丢掉的爱好;我们放弃了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工作;我们疏远了那些设计金钱利益的酒桌朋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为自己活一次。

有人或许会说,我年纪大了,不像你们年轻人还有折腾的资本,我想说,年纪也只是一个数字,在任何年龄段,学会为自己而活都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你要做的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要活成自己内心想要的样子。因为只有你才是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为任何人牺牲自己都不值得,因为他们不会为你的人生负责。

天大地大,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角落,我们应该勇敢地大步向前,为自己而活,不为取悦他人。你若美好,蝴蝶自来。

心灵茶社

为别人而活的人,只会感受到辛苦和劳累,为自己而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本质。

得不到也别让自己太“躁动”

有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很多设想——18岁时,他希望能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那时候,他感觉时间还很充裕,所以得过且过,等他想要奋力冲刺时,距离高考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结果自然名落孙山。

25岁时,他希望娶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妻子。遗憾的是,他自卑不已,认为自己无房无车,给不了别人幸福,于是,当那个心仪的女孩真正走进他的生活时,他选择了退缩。

28岁时,有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摆在眼前,但他害怕风险,犹豫不决,不忍心放弃安逸稳定的生活,最终选择了放弃。

60岁时,他意识到人生已所剩不多,便决定提笔著书,当一名作家。这次他没有犹豫,排除一切干扰,静心写作,几年后,他成了一位知名的作家。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初的梦想是多么重要。

这个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你我皆凡人,生于天地间。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穿行,又安能不食人间烟火?在嘈杂喧嚣的环境中忙碌,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的东西,我们渴望在疲惫的奔波中获得轻松的释放,在夜深人静的安宁中为自己莫名的孤独和烦恼找到平衡的理由。我们甚至期望,有朝一日,以自己平庸的能力创造出非凡的成就,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出现向往已久的辉煌。我们不停地为自己的心灵祷告着,希望我们的心灵能够得到满足,希望我们的人生能够有意义。但求之不得也是常有之事。

有一位虔诚的信教人,自从看到了佛经中所说的曼陀罗花后,也在自家的花园里栽种了各种各样的花。春天到了,花香四溢,这时候她想到了附近的寺庙。因为听说常以鲜花供佛,可以修得福报,于是她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了从法堂刚做完法事出来的无德禅师。

无德禅师看到她后,对她报之一笑。其实,无德禅师早就注意到她的善心了,见她如此用心,便非常欣喜地对她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这是一件非常有功德的事呀。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听完无德禅师的话语,她也感到非常欢喜:“这是应该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我是懂得的,但是禅师,我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困惑,想求您解答。”

“是什么困惑呢?”无德禅师问道。

“我每天来到寺庙礼佛时,自觉心灵如同洗涤过似的清凉,但每每回到家中,心就开始不自觉地烦乱起来。请问您,像我们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平日里是如何使花朵保持新鲜的呢?”

这人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最简单的莫过于每天换水呀,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道:“其实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和保持花朵新鲜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这花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换掉生活环境中的‘脏水’,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检讨、忏悔,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这人听后,若有所悟,随即向禅师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拜访禅师,过一段寺院像禅师一样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摇头道:“不,不,你在哪里都能感受得到,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这人有些不解。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故事中的人想要求得内心清净,却始终无法如意,禅师用“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为她解惑,原来,她的身边无处不是宁静。事实上,很多看上去求而不得的东西,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只不过是我们没有静心观察而已。

一个人如果总是一心想着要得到什么,他就会变得不安宁,以至于没办法静下心来,他会忘掉时间,忘掉工作,忘掉梦想,甚至忘掉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说,他们需要一个“闹钟”,一个可以随时警醒他们的东西。否则,走了太久,忘了擦掉脚上落下的灰尘,当你再想踏入一座庄严的宫殿时,你会被拒之门外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更多的是难以排解的无奈和遗憾。也许是因梦想得不到实现而压抑,也许是为事业不顺而心烦,也许是为感情纠结而痛心,也许是为得失而苦闷……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忘记,你还有一颗可以调节所有“灰霾”的心,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你所要做的只是,每天调整呼吸,擦拭双耳,提醒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始终处于宁静的频道,让自己不会脱离轨道。

心灵茶社

糊涂的人每天靠麻醉和热闹来感觉自己的存在,聪明的人则会选择一个僻静的角落,卧薪尝胆,浸润身心,牢记最初的梦想。

静心倾听怀表的“滴答”声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在当今都市的人有一种强迫性思维方式。比如,我们下班后,思想还不能从工作中走出来,过去的点点滴滴会一直在脑中打转,未来的事情始终让自己感到困惑。这种强迫性思维方式让我们心中产生焦虑情绪。长久持续下去,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下,焦虑情绪会越来越明显。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直至把我们压垮。

因此,我们要想不焦虑,方法之一就是应该想法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逼迫自己不再去想生活中的那些“琐事”,让思想放下包袱,活在当下,享受快乐的生活。

你看到这里会不会说:我也想慢,但怎么能慢下来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秘诀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静心。

一位很出色木匠,在自家院子里开办了一个加工作坊,聘用了几个木匠,开始做生意。大家都很能干,作坊的生意慢慢地红火起来。

他们整天忙碌,顾不上清扫院子,弄得院子里木料堆得乱七八糟,遍地铺满刨花和木屑。有一天,开作坊的那个木匠不小心将自己心爱的怀表弄丢了。他回忆丢怀表的过程,记得自己在丢怀表前没有出过作坊,活动的范围仅限于自己的院子,他想怀表一定是丢在了院子里的某个地方,便发动手下的所有木匠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帮忙寻找。由于院子里到处是杂物,而怀表又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个小物件,大家从白天找到天黑,几乎把杂物翻了一遍,还是一无所获。后来,雇用的木匠们都回家了。这个人疲惫不堪,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

他正在为丢了怀表惋惜不已的时候,他六岁的儿子出来了。儿子高兴地跳到父亲身边,手里拿着一块怀表给父亲看。木匠一眼就认出那个怀表正是自己丢失的怀表,十分惊喜,但是很奇怪怀表怎么会在儿子手里,便问:“是不是你拿走了我的怀表?”“不是,是我找到的。”木匠更加好奇,问:“所有的大人用一整天的时间把院里翻了一遍都没有找到,你一个小孩子怎么能找到呢?快告诉爸爸,你是在哪儿找到怀表的?”

小孩子回答说:“你们大家都收拾东西离开了,我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我不用眼睛和手去找,我用耳朵去听,‘嘀嗒,嘀嗒’的声音告诉我怀表在哪个位置,我就顺着那个声音去找,把刨花和木屑一翻开,就找到了你的怀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静下心来,就能解决无头绪的事情。人的一生会遭遇很多事情,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一时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的心就会被盘根错节的杂乱所困扰,不知该如何应对,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如果我们遇到麻烦事能静下心来思考,就会恍然大悟,发现一切事都有其规律,有其不同的解决方法,心情也就会随之明朗,不再焦虑。

我们的工作中总是烦恼不断,家庭中充斥很多小矛盾,朋友之间时常误会,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心情不愉快,让我们焦虑不已,静心说来容易做来难,要如何才能静下心来呢?静心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不平之事太多了,倘若你总是看不惯一切,放不下一切,心中为实在解决不了的事郁闷,就会产生更多的烦恼。时间一长,不满意越集越多,内心就会越发烦躁。这样只会给自己徒添不必要的烦恼,使自己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当我们无法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时,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证实事件本身的正误,不要急于处理。等到了一定的时间,应该解决的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我们一定要学会静心,不要过分追名逐利,不要哀叹世间不平,以平和的心态和淡雅的气度面对周围的一切,这样自然会心胸豁达,不再焦虑,吃饭也香,睡觉也甜。“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古人静心的写照。心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对理性的追求。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清净,就会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也更有意义。心静了,自然不会苦闷,不会疲惫,不会有创伤。静心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在一个煤矿里,突然发生了一次意外塌方事故,矿井下的所有设施完全瘫痪了,几个矿工被围困在矿井最底端的坑道里。时间一点点地流逝,他们头上的矿灯也相继没电,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被困的矿工在漆黑的世界里不断摸索着,奋力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是根本辨不出方向,他们最终也没能找到出口。筋疲力尽的他们,不得不找个地方歇息一下,大家都陷入了绝望之中。

一个年长的矿工打破大家的沉闷,建议道:“现在,上面一定知道了我们的情况,正在想方设法营救我们出去。大家与其盲目地乱找乱走,不如都静静地坐在这里别动,说不定我们能感觉到风的流动方向,然后确定矿口的方向,找对方向我们就能出去了。”

于是,他们就坐在那里不动。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变得敏感起来,慢慢地,大家都可以感觉到一丝微风从自己面颊上轻轻拂过。他们兴奋了,赶紧站起来,向着风来的方向走去,终于找到了矿口。

内心的烦躁让他们徘徊在死亡线上,因为静下心来,他们获得了重生。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麻烦的事,也要首先让自己不慌张、不急躁,学会给自己减压。这样就会让压力得以舒缓,把正在受压的事情避开。

我们身处社会的大环境中,工作中肯定会遇到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经历各形各色的压力,这些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一切。让自己静下心来,是我们处理压力事件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可以用深呼吸平稳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听音乐和阅读去消除焦虑心态。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大多上班族都面临着沉重的工作,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出现焦虑,这是我们不会自我调节造成的结果。因为如果学会了自我调节,就会忙中有序,让工作变成一件轻松的事。例如,当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我们感到手忙脚乱的时候,可以拿来一张纸,把所有事情列下来,分析事情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然后确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转交给别人做。自己心里有了明确的行程安排表,混乱的感觉就会好转很多。另外,不同的时间段我们适合做不同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同一时间段要求自己应付多种事情,这样自己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会减轻。

过于忙乱的生活会产生压力,若不懂静心,不能专注,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要知道,专注能改善工作效率,忙乱的感觉就会消失。“静中得力”,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也是很正确的,因为只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不再去分心去关注其他的事,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把精神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要想让自己静下心来,我们还要亲近大自然,比如踏青和郊游,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我们还要给自己一个优质健康的身体。如果精神不健康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对事情的抗压能力也会下降。好的睡眠、好的饮食和好的运动习惯,都是健康的基础。

心灵茶社

1.放松身心:平和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看淡一切,就不会再焦虑。

2.接受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把心放宽,心胸豁达了自然不再焦虑。

3.学会调节:学会调节是静心的基本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做到不焦虑,才能走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