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手记
在过去三十年,顺德敢为天下先,历经辉煌。1980年代,顺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雄据全国十大乡镇企业半壁江山;1990年代,通过产权改革,又引领民营经济大潮;今天,作为一个县级区,其GDP相当于青海与西藏之总和。
顺德三十年的发展,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即推动区域的发展,始终以市场力量为主导,以市场规律为根本,从未经历过内陆城市的大规划引导、大投资拉动、长官意志挂帅;从来没有出现过“有形之手”强拧“无形之手”的局面。无论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还是历届政府领导,都把市场导向看成是基本逻辑,甚至过去十多年全国性的城市大扩张,地产大泡沫,令许多地方政府给出漂亮的政绩,顺德似乎也不为所动。至今顺德主城区的楼价,在同类地区仍然处于低位运行。
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三十年。我认为其中蕴含着顺德、珠三角甚至广东文化一些灵魂性的东西。我认为中国城市与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喧嚣浮躁,是回过头重新审视一下这种模式的时候了。其理性务实,讲规律、重持续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也许正是苦寻出路的国人所缺失的根本。
我对顺德还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与顺德渊源很深。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就开始关注顺德。做新华社记者时,最有成就感的作品是关于顺德的;后来投身战略咨询,其肇端就是策划顺德碧桂园。站在顺德这片土地上,往事历历在目。
民营经济发达的顺德是观察中国市场经济的标本性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自然生长的城市。这在行政思维主导、GDP挂帅、吹糠见米的城市化狂飙运动中,极具启示意义。这次我们调集精锐力量为顺德做战略,就是希望不仅能帮助顺德找魂、破题、上台阶,更希望能为中央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样板田。我看到许多地方政府领导,至今还在等着中央给个模式,给个样板;殊不知,习大大也在四处寻求他可以推广示范的样板工程呢!
为什么顺德有这样的价值?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顺德基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广东跃起“四小虎"》中首次提出了“广东四小虎”这个概念,并将顺德排名第一。后来,一个东莞官员严正质问我:东莞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了顺德,为什么不能把我们排第一?当时我给他打了个简单的比方:一种动物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不在体积的大小。恐龙够大吧,但走不出侏罗纪,猿猴很小吧,却进化成了人类。其中关键是什么?基因!顺德虽然长得不大,但他血液里流淌着市场经济的血统,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市场法则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呢?当年采访完珠江东岸和西岸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经济学现象,可能一些当事人也没有注意:以东莞为代表的珠江东岸,原来多是大沙田,以种粮食为主,自食自立,统销统购,跟市场基本上不搭界;而以顺德为代表的珠江西岸,是经济作物区,桑基鱼塘,手工业发达,是小商品经济的海洋。这使得顺德人与生俱来就有很强烈的市场意识。这种基因优势在农耕文明时代不太突出,而一旦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来袭,顺德人立刻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变成了100%的市场派、彻底的市场融入者。
结果,同样是“三来一补”,当其他地区满足租间房、卖点地、挣点血汗工资时,顺德早已用进口零部件武装自己,跨长江过黄河,攻城略地,势不可挡。顺德与珠三角其它区域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产业起步伊始,就按照市场规律做事,按照企业逻辑发展——中国企业最早的产品研发体系、品牌体系与营销体系,就是奠基于顺德。当时,广东人有个引以为傲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顺德一把“扇”(各种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中山一个“机”(电子音响)。今天回头来看,“水”没了,“毯”没了,“机”也不行了,只有顺德留下来,还在腾笼换鸟,还在与时俱进,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说,我们千万别小看这个基因,是它决定了顺德走到今天还没有变形,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仍然走在全国百强区的前列——不仅有数以万计的私营企业,有如满天星斗;而且有美的、碧桂园这样的千亿级、巨无霸式龙头企业。
第二,顺德经验
在过去三十年,顺德为什么走得较为顺利?我将其经验总结为四句话:第一、尊重常识,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地里不会长黄金;第二,自然生长,不搞揠苗助长的冒进运动;第三、与时俱进,不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第四,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破解发展中的瓶颈。
这四句朴素老实的话,让顺德在过去三十年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然错过一次次泡沫浪潮,但匀速发展,也终成大器。我走过中国很多城市,那种杀鸡取卵、GDP挂帅、投资拉动的奇迹,俯仰皆是,但那是“虚胖子”,迟早会祸害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反观顺德,脚踏实地、自然成长,就好像一个孩子,经历了懵懂的少年、活力的青年、强健的壮年,有一个非常自然的生长过程。这在长官意志盛行的中国,真可谓珍稀动物!,
体制改革,也是顺德在中国市场经济开拓上的一个巨大贡献。特别对顺德而言,如果没有那次改制,没有“靓女先嫁”,就不可能有今日之顺德。我们说顺德的“自然成长”,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市场经济松绑解套,保驾护航。我曾说中国近30年的发展,成功的核心在于“摸出来的市场,放出来的活力,改出来的机制”。只要政府顺应市场规律,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就跃然前行。这一点,在顺德表现得尤其典型。前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把顺德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点,正是深知这一要旨——经验证明,只要放开搞活,顺德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市场基因,就会焕发无穷的市场活力,推动区域持续前行。昨天与区委梁维东书记沟通,他有两个观点我深为认同。一是他认为政府推动区域经济最有效的事,就是不断优化城市综合环境;二是他认为下一轮顺德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中小以至小微企业,能否为这些小企业的发展打开局面,是评估政府执政水平的核心标准。梁维东书记观点,代表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务实派官员的真知灼见。
第三,顺德突破
前面我讲得更多的是顺德优点,但是顺德也有其瓶颈与缺点。
顺德过去的发展,可以说全拜“后发优势”之所赐。搞一个冰箱,一个电风扇,自己不明白,就走出去,靠“拿来主义”。日本不够,看德国,德国不够,看欧洲,直到把全世界看完。但如今顺德正与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无师可学,那怎么办?这个是横亘在顺德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大问题!
我曾说过,顺德人有个特点,讲究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落袋为安”,看到的才是干货,看不到的都认为是虚的。这种十分务实的态度,成就了顺德过去的辉煌。然而世易时移。如果说以前顺德老板,还是在珠江里行船,左边一颗树,右边一个鱼塘,到哪里都心明如镜,凭直觉就行,那么,今天船已行至珠江口,要驶向浩瀚的大海了,靠经验已经不够了。船长们还需要知道潮涨潮落,东经、西经,南纬、北纬,航海图、航海仪;必须知道一些形而上的、本质性的、理论层面的东西,需要去创新、去创造,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是顺德人所谓的“虚”,他们过去不重视,然而,这些恰恰是未来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再一次走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关键节点!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有赖于两大史诗般的进程:一是以需求(包括外需与内需)为导向的产业化进程;二是以投资(包括政府和民间)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而今,各种简单粗放增长的“红利”模式已经终结。从全球产业转移到技术转移导致的产业升级转型,从消费饥渴到社会保障支撑下的内需启动,从城镇建设“搭框架”到“精装修”,全新课题需要全新的解决之道。我们应该意识到,指望习李新政为地方经济发展给出通行天下的解决方案,指望像过去十多年那样只要一招半式见效就能取得突破,甚至指望再来几个4万亿,再来几招“救市”,起死回生,已经是不现实的奢望!各地方政府必须回归“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重新为自己“找魂”——寻求符合本区域经济、文化成长规律的独特的战略解决方案。
我们为顺德的城市升级战略策划,就是这个核心思路的体现。2012年接受梁书记委托时,还没有今天的习李新政,又何从琢磨国家战略方向?我们的团队只能回归核心问题,寻求度身订制的解决之道。眼看政府大规模投资拉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只能先问需求再找投资,只能放下官场找市场。通过对顺德核心问题系统性的梳理,我们发现,这实质上是为成长中的世界级都市圈内,以制造业集群为产业特征,有悠久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小城镇,寻求差异化的突破。今天看来,我们提出的这一套解决方案,系统性地涵盖了对顺德、珠三角区域的城镇、产业、乡村三大核心问题的市场化解决之道,与当下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国策,多有吻合之处。言及此,不在于狂言我们比中央如何高明,而在于强调一个二十多年前引导我们改革开放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基于此,我认为,新一轮的“摸着石头过河”,与20年前的改革开放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第一是需要我们转变思维,自创“武功”。顺德有如中国一样,现在已经不是跟跑者,而是领跑者。领跑在先、无师可学,怎么办?那就必须重视“务虚”,要对战略、对未来、对创新,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敬畏和推崇。要像前辈黄飞鸿、叶问一样,去创新拳法,去开宗立派。
第二是需要我们以更加系统化、综合性和立体式的思维方式,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红利模式、单一导向模式,已经成为过去。
第三是三十年的发展使我们拥有两个重要依托,一是日益强大的民营企业,二是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两大强势引擎一旦驱动,将为地方经济注入巨大的活力,挡都挡不住。
这三个问题的突破,最终还是归结于一个核心: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