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重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认知疗法很简单

一位德国华人妈妈在我这里咨询,她告诉了我一件往事:

有一次,德国邻居看了我一眼,我觉得她可能对我有些种族歧视,我本来就是敏感纠结的性格,这样一下子就变得很焦虑,进而因为孩子的德语不是很好而开始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种族歧视。结果,我陷入抑郁焦虑之中,不得已回国治疗了4个月,花了几万块钱,差点住进精神病院。

康复后回到德国,见到邻居,邻居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看来人家根本不是种族歧视,可能只是觉得我漂亮所以多看了几眼。

现在看来,让我焦虑和抑郁的罪魁祸首不是邻居,而是我错误的认知。

在认知疗法中,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最具有代表性。ABC理论认为: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C:consequence.后果)的不是事情(A:activating event.前因),而是对事情的认知(B:belief.信念)。而对事情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认知(B)来改变情绪和行为(C)。比如:

参加比赛输了(A),面对这一事情,如果认知(B)是“我很失败,我不行,我不该输,输了很糟糕”,那么情绪自然是沮丧、低落的(C)。但是如果改变认知,告诉自己:“坏事变好事,输了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改进;输很正常,没什么,谁都会输;输就输了吧,顺其自然。”这种新的认知更积极、更淡定,所以情绪会平静得多(C)。

面对困难或富于挑战性的工作(A),如果认知(B)是“我一定要完成,不完成的后果很严重”,那么你的压力必然大(C)。如果改变认知(B),“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其他的顺其自然”,那么压力会减少很多(C)。

这两种认知不能说谁对谁错,前一种认知会给人更大的动力,也会给人更大的压力;后一种认知在保持了一定积极性的同时,会减轻压力,是一种更平衡的认知。

在某方面能力比较弱(A),如果总与最优秀的人比,或者与自己过高的要求相比,就可能会觉得自己失败、无能(B),会感觉有些自卑(C);如果学会接纳自己,认为有弱点“很正常,没什么”,只要能有所进步就可以了(B),那么坦然面对(C)就容易了。

认知疗法的理论虽然很简单,但这是改变情绪和行为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事情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但改变了认知,也就改变了情绪和行为。认知变,世界变。

一位来访者:

改变想法,所谓的受伤也就烟消云散了

2000年左右,我陷入了心理危机,一度非常迷茫,对于过去耿耿于怀,迷惑为什么多年拼搏奋斗之后还是伤痕累累?去心理机构咨询,去寺庙和天主教堂寻求解脱之道,都没有得到答案。

那时,我认识了维尼老师,老师说直接造成所谓伤痕的其实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对经历的认知;不是别人直接给了我伤害,而是对事情的认知让我觉得被伤害。所以,改变了认知,就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前我一直抱怨别人,抱怨命运的不公,从来没有质疑过是不是就应该这么看。

以前我总纠结于农村中学老师的那段经历,一直认为自己很倒霉。学习认知疗法之后,我改变了。经历就在那里,我可以觉得倒霉,也可以转变想法:正因为去农村当了老师,我才奋发图强考取了研究生,成为青岛的大学老师;如果分配到县城的中学当老师,可能就安于现状一直在那里了。这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怎么能说倒霉呢?

以前我想到干爸在关键时刻没有好好帮我,就感到很受伤害。和维尼老师讨论后,发现其实是我期望太高,干爸没有我想象中能力那么强,而且毕竟是“干”爸,关系其实没有那么好,人家没有全力帮我也是人之常情,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承担责任。其实不是干爸伤害了我,是我的想法让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

认知疗法看似简单,但对我来说却是开启了改变之门,那些想当然认为正确、从未怀疑的想法才是导致我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啊!改变这些想法,所谓的伤痕也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认知的改变说起来简单,但不那么容易。

多年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根深蒂固,还有不良情绪的影响,加上诸多心理问题,转变的过程是不容易的。

所谓病去如抽丝,成长需要不断努力,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慢慢改变自己的认知。所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彻底走出了心理的困境。感谢维尼老师,感谢认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