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风月,面上文章:杨树云古妆造型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丝路妙手杨树云

● 老朋友许琪

杨树云的第三本著作《指尖风月,面上文章》就要出版了。恰逢舞剧《丝路花雨》上演40周年之际,这本书在此时出版更加具有纪念意义,是大杨献给《丝路花雨》的最好的礼物。1979年舞剧《丝路花雨》轰动京城,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说:“丝路花雨在北京的成功演出是个爆炸!”作为《丝路花雨》的主创,我回想起来感慨万千。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国家政治环境和物质基础都十分薄弱,尤其甘肃还是全国缺粮大户,人民的温饱尚要靠国家支援,物质匮乏可想而知。要成就这样一台发生在唐代丝绸之路上,具有敦煌特色的大戏,这个任务何其艰巨。记得当时大杨用捡来的做暖水瓶的边角料,收集来的鸡毛、牦牛尾,市面上唯一可买到的彩色珠光纽扣等材料,以最低的成本,付出最高的劳动代价,化腐朽为传奇成就了最初《丝路花雨》几百个人物的造型及化妆设计和制作。没有助手,没有可以加工的作坊,没有可供效仿的先例,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条件,他那双撮牦牛尾的大手,终日沾满松香沫,台上的发型越漂亮,他手上就越多伤痕。可他却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查资料、画草图、一件件做成成品。他还经常出现在排练现场,观察舞蹈排练,从中寻找妆容装饰的灵感,在痛苦中如醉如痴地做着这一切,最终让每个人物和演员都漂漂亮亮充满自信地走上舞台。这可能就是常言所说的幕后英雄吧!不求回报的他使《丝路花雨》的古装造型风靡了演艺界。每场演出都会有人到后台观摩取经,这也成为《丝路花雨》成功的一大亮点。

艰苦立足敦煌艺术,他开启了舞台剧古典妆容的新风尚。但是,大杨是一个永不停步的人,他总是寻求突破,进行新的尝试。当他的触角深入到电视剧《唐明皇》《红楼梦》等众多剧目时,我们看到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探求历史文化背景,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准确反映特定时代下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林黛玉那让人怜爱的罥烟眉,那几根充满童真的小辫子,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换的变化多端的发髻和钗环,都深深留在了观众心中,完美无缺,人们认定她就是那个幻虚梦境中的绛珠仙子——从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创造的妆容就是这样有力地支撑着鲜活人物的存在。87版电视《红楼梦》被公认为目前最好的电视剧版本,这其中就凝聚着杨树云的心血和智慧。

早在70年代末《丝路花雨》创作中,杨树云就想把敦煌壁画中那些美丽的供养人的妆容搬上舞台,《礼佛图》中的都督夫人、于阗公主深深打动着他。可是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人们还在与“资封修”决裂的状态中,如果在节度使夫人的脸上画上翠鸟,在英娘头上画上花钿,观众可能难以接受。经过慎重的思考,他最终选择呈现在舞台上的:是两鬓抱面的唐代装束特点,九股玉叶金钗,坠马髻、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螺髻、半翻髻,变换着的钗环宝冠,额头中间梅花型的花钿,各式的步摇、插花……舞台上呈现出了唐诗中“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的诗情画意。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资源。去年,我在敦煌世博会看到了他和著名服装设计师楚艳合作的《绝色敦煌之夜》的演出。这场服装秀成功地将敦煌服饰呈现舞台,妆容部分一眼就看出是杨树云的大手笔。这是他多年研究实践的结果,尤其是他给方园女士做的回鹘公主造型,更是惟妙惟肖,简直是千年前呼之欲出的回鹘公主再世,不由让人鼓掌叫好!我与杨树云多年交情,与楚艳女士也相识,我为他们的合作祝福。好的艺术作品定然是强强联合的结果,后来《国宝档案》再次播出,深受欢迎。

当年舞剧《丝路花雨》踏出敦煌艺术再生的强劲步伐,开创了敦煌舞蹈流派。如今的《绝色敦煌之夜》让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重现舞台,是敦煌艺术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杨树云用四十余年的坚持练就一种精湛的匠心,用四十余年的钻研成就一种艺术的严谨,用四十余年的进取练就艺术表达的精准,这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努力,还有他的天才。这就是那个将艺术进行到极致的人——杨树云。

许琪

2019年5月

编辑注:许琪,敦煌舞资深专家,原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院长,舞剧《丝路花雨》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