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不屈的卓敬
一
卓敬是明朝初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温州府瑞安县卓岙村人。少年时颖悟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学过的知识终身不忘。
卓敬十六岁到省城参加乡试,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一下而中举人。二十岁时到南京参加会试。当时南京是明朝的京城,来赶考的是全国的举人,他又高中进士。接着殿试,由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出题,他对答如流,深得皇帝的欢心,中为榜眼,这是仅次于状元之后的第二名。皇帝见他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授予官职给事中。虽然这是七品小官,但身负稽查监察的责任,不可等闲视之。卓敬到任之后,对官场中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事,敢于揭露绝不含糊,很得上司的信任。有人对他说:“你不要太刚直了,容易得罪人,会惹祸的。”他回答说:“我既然做谏官,就应秉公直道行事,不能过多考虑个人的祸福得失。”
当时,明王朝才建朝不久,朝廷的各项制度尚未完备,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打下的江山,将长子朱标封为太子,其余已成年的八个儿子分封八个重要的城市作为藩王。规定藩王的服饰、车马和出入仪仗不得与太子相同,藩王府的卫兵不得超过三百。后来,这些藩王根本不把规定放在眼里,日益讲究排场。他们的封典极其隆重,平时穿着与太子相同的明黄九龙袍,每次出行,金辇御马,仪仗队的声势非常煊赫。府中蓄养的兵甲高达三千。卓敬知道后,认为这种排场远远超出朝廷的规定,于是向皇帝奏本,说:“藩王们这样做,决不是生活小事,不仅会损害太子的权威,而且会危及朝廷的长治久安。鉴于历朝历代藩强必乱的教训,希望皇上明令训示,制止这种非礼的行为。”朱元璋看了卓敬的奏本,猛然憬悟,立即下旨,重申藩王的服饰、车从、仪仗和卫士的数量,不得超越原先的规定,否则严惩不贷。皇帝从这件事看到了卓敬的忠心,在使用上更加器重,提升他为宗人府经历。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部门,经历是官名,五品。卓敬到了新的岗位,也是勤恳劳勉,恪守职责,皇帝深为满意。仅仅过了一年,又升他为户部侍郎。户部是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的要害部门。侍郎是仅次于尚书的副职,是二品大员,已进入高官行列。这一年,卓敬才三十岁。
二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已是七十岁的老人。因太子体弱多病,在一次风寒中突然去世,皇上伤心至极,他考虑再三,决定立皇孙朱允炆为皇权继承人,将他带在身边,协助朝政。不料没过多少时间,朱元璋也与世长辞。于是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称帝,年号建文,俗称建文帝。建文帝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年轻帝王,他生性仁厚,奉行儒家仁义治国的方略,颇得民心。但是,他仁慈有余,英断不足,面对各地藩王耀武扬威、咄咄逼人的态势,毫无制止的办法。尤其对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所流露出来的不轨和野心,更拿不出防范的措施来。卓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悄悄向建文帝进言,说:“燕王雄才大略,才智超人。北平又是镇守北方的战略重地。现在,他的部属兵强马壮,却不听朝廷的号令,恐怕在某一天会做出危害朝廷的险事来。”建文帝问他:“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卓敬说:“可将燕王迁徙到江西南昌来,南昌离京城南京近,容易控制,这是曲突徙薪之策,可绝祸根。”建文帝听了,却下不了决心,说:“燕王是我的叔父,是至亲骨肉,朕想他不会有不轨之举的。”谁知到了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果然起兵谋反。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战争,一路上攻势凌厉,很快攻下南京,夺取了建文帝的帝位,改年号为永乐,自称永乐皇帝。
朱棣登上皇位后,迅即逮捕了一大批建文朝的文臣武将,一一开刀问斩,无一生还。同时也执拿了卓敬。朱棣声色俱厉地责问:“卓敬,你当初离间朱家骨肉,挑拨我们叔侄关系,你知罪吗?”卓敬厉声说:“遗憾的是建文帝当时没有听取我的意见。如果采纳了我的建议,难道还有你的今天吗?”朱棣大怒,欲杀之。但想到卓敬的才能,又怜惜起来,将他押入监牢,没有立即杀他。朱棣派人去劝他为新朝服务。卓敬仍不听劝谕,回答说:“我忠于先帝,绝无二心。先帝并无过错,而皇权被人强行篡夺。我恨不能立即死,去见先帝于地下,又岂能再为篡夺者服务呢?”这时,朱棣身边的宠臣姚广孝说话了。姚广孝即是诡计多端的道衍和尚,他穿着僧服,侍候在朱棣身边出谋划策。他素与卓敬不合,心存恶意,乘机挑动说:“皇上,历史早有教训,宽容敌对的人,往往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卓敬不是普通的人,饶了他的性命,日后养痈遗祸,后患无穷。”朱棣这才传令将卓敬推出午门斩首,又将卓敬的父族、母族、妻族所有亲人全部杀死。卓敬死时年方三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