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桥(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塔白华映古桥——长板木桥和张家坝桥

《唐栖志》上有长板木桥的记载。

从塘栖镇东南出界河村,沿塘泉公路过李家桥村,再往东南经过西塔漾南侧的水泥桥,过桥的村庄叫梁家埭。从梁家埭前的塘泉公路对面一条水泥小路往西走百多米,即可看到一座结实的古石桥。这就是《唐栖志》上有记载的“长板木桥”。

长板木桥是一座五孔石梁墩板桥。桥长近30米,宽近2米,整座桥面由五组各三块宽厚的大条石铺成桥面,显得敦厚结实。在中孔石梁上镌刻着漂亮的长板木桥四个阳文大字。长字前面有民国十八年的重建纪年。民国十八年是公元1929年,距今已有89年。

至于这座桥为何叫做木桥?是因为在这座石桥建造以前,此地水口原有的是一座木桥,因河流较宽,当时用的木板自然又长又宽,所以桥名叫做“长板木桥”。因为叫出了名,以至于后来建成石桥后村民仍然沿用此老桥名流传至今。

该桥20世纪80年代前,曾是塘栖前往泉漳、孤林、五杭、博陆等地的必经之路。1976年我在泉漳供销社工作时,几乎每个月往返塘栖、泉漳都要经过好几回的。

长板木桥

中孔石梁上的桥名

长板木桥的龙门石

长板木桥下方的河流往北流入西塔漾,又分流入东界河、西河港等支河,再往北汇入大运河。向南则与上畈港相通,可去往泉漳、龙船坞,亦通土山坝、东街桥、港北、白栗山桥、丁山湖。

张家坝桥

在塘栖镇姚家埭张家坝自然村,村东侧的湖泊叫白华漾,此地河渚遍布,景色清旷,历史上村民是以桑蚕稻米兼捕鱼虾、园蔬果为生,此地又是塘栖枇杷的主产区。

《唐栖志》记载:张家坝桥,在白华漾。白华漾侧是名贤张舆(字行中)故里,张舆明洪武间曾官刑部主事。张舆的弟弟张辂(字行素)是明永乐九年举人,官山东临淄幕官,兄弟俩有《联辉集》行世。张舆、张辂兄弟是塘栖历史上最早入仕为官的。历史上“张家坝”的村名,就是因张氏兄弟居此而得名的。

张家坝村东白华漾南侧有张家坝桥存世。张家坝桥是一座五孔石梁桥,长近30米,宽近2米,每孔桥面两侧是两块20多厘米厚,60厘米宽的大条石作杠梁石,又在两条梁石的中间嵌入较薄的石板代替梁石作桥面。

张家坝桥东西向横跨在白华漾北侧的河港之上。历史上是东面泉漳等村通往塘栖镇上的必经之路。

如今,张家坝村后的大片土地已被杭州钱江工业区征用,张家坝村也即将面临被拆迁的命运,此古桥似已命在旦夕、在劫难逃。不用太久的将来,塘南这一名贤故里,美丽的水乡湿地,鱼米之乡,以及横卧在蜿蜒曲折河流之上的这些仅存的古石桥将成为人们的梦中烟云。

与在田间劳作的梁大伯聊天,简略知道了附近古桥的情况。梁大伯已有70岁了,据他讲:小时候听父亲讲过,长板木桥、竹节关桥以及梁家埭东北面白华漾边的张家坝桥是同一批石匠建造的。竹节关桥和长板木桥先造好,等到造张家坝桥时,张家坝村主持造桥事务的财主提出要减价,当时造桥石匠中为首的把作师傅也没有争辩,等到桥梁竣工使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张家坝桥质量要次于“竹节关桥”和“长板木桥”,因为石匠将桥面中间那块厚石梁换成了价格便宜的,用来铺筑塘路的薄石板,从而省下了石材钱。而此时石匠们早已结算好工钱离去。

此故事告诉人们,俗语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年小气的张家坝人为省一些银子,结果却买了一个不小的教训。

张家坝桥中孔梁石上镌刻有阳文张家坝桥桥名。在桥名前镌有光绪廿六年重建纪年。按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在北京城里烧杀抢掠的那一年,距今已有118年岁月时光了。

关于梁大伯所讲的关于张家坝桥的故事,应是当地老人杜撰的。但此故事,却很有现实意义,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它警示后来之人:为人做事切记诚实守信。

张家坝桥

张家坝桥桥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