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近代时期我国生产手工花砖的主要企业
1.5.1 启新洋灰公司
启新洋灰公司的前身是唐山细绵土厂。
1889年,李鸿章指示唐廷枢在中国创办唐山细绵土厂,这也是直隶唐山滦县开平镇的第二座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由北洋军械局、开平矿务局和广东省香山县士绅三方共同出资,总资金为600万两白银。机器和锅炉于1890年在英国购买,并于1892年完成运行。由于它是在立式窑中生产的,所以窑的研磨规格小,技术差,且制造灰渣方法不合理。特别是由于原料供应的长途运输,生产成本太高,生产的水泥质量差,不如当地石灰。1893年,唐山细绵土厂因亏损不得不停产并宣布关闭。1896年,周学熙移居开平矿业局上海办事处,1898年担任开平矿业局会办职务,并于1899年担任总办一职。周学熙上任后,他着手恢复唐山细绵土厂,此时该厂已关闭了六年。开平矿业局是清代洋务运动中最成功的民族工业公司。
1900年,周学熙聘请德国工程师汉斯·昆德(HansKund)为这家细绵土厂的总工程师,任命开平矿业局工程师李希明为总经理一职,并恢复生产。唐山细绵土厂当时生产的“双狮”牌水泥是由美国圣保罗创建的。1904年他在路易斯意大利冠军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于次年在意大利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1892年,由于唐廷枢的母亲去世,朝廷重新任命张翼为当时的开平矿务局总办,随后升任开平矿务督办。但是张翼当时对商业运作毫无经验,一味地向国外扩张,重大项目陆续开工,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并产生了许多外债。1901年2月19日,张翼与胡华签署了开平土地权益《移交约》和《副约》(包括港口)的土地使用权,使德璀琳和胡华私自与墨林签订的《卖约》正式获得了德璀琳名义上的英国政府认可,然后墨林按照先前德璀琳设计好的土地交易方案,与其他德璀琳在英国的商人共同组成了“东方辛迪加”投资有限公司,以该辛迪加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名义,于1900年底正式组成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并且在当时的英国伦敦进行了土地产权注册,承接了德璀琳和开平矿务局的全部土地产权。袁世凯关注的工厂也是唐山细绵土厂,于1906年开始,袁世凯指示周学熙“饬收回,自行招股,扩充办理”,恢复唐山细绵土厂生产。在此基础上,周学熙当时与英国商业洋灰公司进行了艰辛的协商和谈判,最终重新获得了唐山细绵土厂的所有生产和经营权。唐山细绵土厂全部收回时,袁世凯和周学喜立即开始建立中国启新唐山海洋灰业有限公司。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很快达到了一百万的重建成本,唐山细绵土厂更名为唐山洋灰公司,后来更名为启新洋灰公司。《洋灰公司创办章程》将:“本公司定名为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商标以太极图为记”“资本以一百万为额”。
启新洋灰公司在研发和生产彩色水泥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生产技术优势和条件,并引进国外技术和全套的工艺设备,在唐山启新洋砖厂旧址“西分厂”园内兴建了自己的花砖厂,生产出了中国最早的彩色水泥铺地砖,俗称花砖,也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种机制彩色的水泥铺地砖。这种彩色花砖主要是通过选用该公司最高工艺品质的彩色水泥和细加工研磨的彩色颜料进行配制而成的原料,再用140吨的压力机进行压制加工生产的。这种机制彩色铺地砖质地坚固、色彩鲜艳、美观耐用,当时广泛应用在了天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商场、车站、营房、庭院等,作为建筑地面的装饰,并大量出口国外。
图1.16 “龙马宁泰极”商标
图1.17 启新洋灰公司大楼
1.5.2 厦门南洲花砖厂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福建省南部的许多南洋华侨定居下来,也有选择定居在厦门,进行商业投资,推动了福建省南部城市厦门老城区的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变革和重建运动逐渐取代了外国人的西式建筑,并成为鼓浪屿上“万国建筑博物馆”的主要建筑重点,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受人喜爱的豪华别墅建筑。虽然相比那些著名的房地产投资大鳄和著名的华商企业巨头,爪哇华侨陈森严的足迹和名字至今已少有鼓浪屿的人能清楚地记得,然而每当驻足参观鼓浪屿的众多精美的别墅,我们却永远也无法忽略他在这些洋人建筑里最后所留下的杰作──他为鼓浪屿开辟了使用水泥花砖的建筑国产化制造新时代。
水泥花砖在我国清代主要是风靡于闽粤两省,开始于广州和福建厦门这两个较早的开埠港口城市。清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的广州河南士敏土厂(即河南士敏土,水泥的正式英文名称cement的音译),该厂原计划是利用广州河南士敏土厂当年所生产的优质水泥原料生产花砖,但因当时引进设备工艺陈旧,花砖设备投产后多次失败,直到17年后广州才终于有一家水泥花砖厂正式投产。就这样,南洲士敏水泥花砖厂在广州成了第一家。
民国八年(1919年),在林尔嘉等厦门领导人的倡议和主持下,厦门市政委员会正式成立,着手厦门的建设和城市的改造。陈森严正是看中这一机遇,同年,陈森严便在厦门市鼓浪屿西北的泰康垵附近买下一块地皮,筹建了花砖厂。当时,鼓浪屿和厦门都在分别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活动,这些瓷砖厂企业经营者和购房者大部分是从南洋归来的本地人。对于在外国工作中经常接触的花砖,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情,将这种水泥花砖应用到定居的房间内深受他们的喜爱。不得不说陈森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商业市场嗅觉。
南洲花砖厂(Nan Chou Pattern Brick Works STD.),正式成立并于1921年春天在中国(1921年)开始运作,即南洲花砖厂STD。《厦门工商业大观》记载,南洲花砖厂“资本十四万元,所有股东皆其家族,经理陈石励,厂址在鼓浪屿泰康垵N字十二号,电话116号,批发处在中山路。”南洲花砖厂在经理陈石砺的带领下,以其优秀的品质赢得市场的认可。起初以国外传入的湿法工艺生产的南洲花砖厂,后来陈石砺自主研发出浆法生产工艺,还亲自配制出39种颜色,设计出200余套花砖图案(图1.18,详见附录1)。南洲花砖厂出产的花砖背后印有“爪哇公司”的标志(图1.19),当时,这些水泥花砖的价格在0.06元至0.2元之间,学校和机构可以享受10%的优惠。
图1.18 南洲花砖厂花砖图样
图1.19 花砖背后的“爪哇公司”
1.5.3 泉州协成花砖厂
1928年,泉州第一家花砖厂(图1.20),叫协成花砖厂,落户浮桥金浦村。花砖厂的所有者是华侨吴序胄。在吴序胄花瓷砖厂之前,他的父亲吴润泽是金浦村(后来成为泉州著名的华侨商人)的第一个访客,吴序胄将水泥花砖技术带回泉州。
20世纪80年代,吴序胄的儿子吴添福通过改造金浦水泥花砖机械,将中国泉州的传统花砖生产工艺转变为全盛时期。当年泉州协成式金浦花砖厂源源不断地出品的花砖,构成了无数当代泉州人的迎新怀旧的长期居住生活回忆。据了解,目前金浦社区大约有3400名海外华人,包括负责金浦社区的华侨,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新加坡和其他地方。
吴序胄开厂的时候,特地请了两个印度尼西亚的师傅过来,一边做花砖一边授艺给本地工人。水泥花砖的生产需要通过模具,灌浆,生产和维护进行半封闭等工序。每块花砖需要超过二十天的时间才能硬化和成型,而且过程并不简单。当时,这项技术非常受欢迎。每次工厂招人,报名的人都能排成长龙,大部分能进厂的都要靠关系走后门。
金浦社区中这种水泥花砖的图案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郁的对称之美。在介绍了甘薯叶、云纹框(图1.21)、海棠花、八角花水泥花砖(图1.22)的生产技术之后,勤奋创新的泉州人将许多泉州地方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了设计中。这是一种简单而美观的小花砖,它使用图形的对称功能将简单图形拼合在一起以形成简单美观的图案。
因为抗日战争,花砖厂曾停产过,直到80年代初,社会经济复苏,花砖才又开始有了市场。吴添福把协成花砖厂的旧砖机拿出来改装,做成更先进的花砖机,在浮桥的金浦村重新办起了花砖厂。80年代的浮桥金浦沸腾了,家家户户在创业,本地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做推销。很多外地的年轻人涌进来学习新的花砖技术。最鼎盛时期,仅仅是闽南地区,花砖厂就超过400多家。后来时代经济风卷残云,工厂纷纷倒闭,花砖时代也渐行渐远,对于很多泉州人来说,没有了花砖的新式建筑像是少了记忆里的某个支点。
图1.20 协成花砖厂原址吴润泽宅
图1.21 甘薯叶、云纹框水泥花砖
图1.22 海棠花、八角花水泥花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