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望岳:山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与案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山东生产民俗

如前所述,山东地处中国东部,东北沿海,西部区域深入华夏文明核心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变化符合我国典型的传统节气特征。境内山海林滩岛、河湖原台地皆全,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完整的经济门类。春秋齐国“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的经济政策,即大力发展以冶铁与制盐为代表的工商业;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经流山东,极大地促进了今枣庄、济宁、聊城等鲁西南地区的商业繁荣。

一、农业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基础,山东东临万里海疆,西有河湖密布。既有土地肥沃,辽阔平坦的平原;也有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脉。同样是耕种,既有牛犁马耕,又可挖坑点豆;同样是捕捞,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禁忌;出海需祭妈祖,入湖需拜龙蛇;伏季休渔,不可一网打尽,春不伐树,秋不杀生。农、林、牧、副、渔,各有各的规范,各有各的遵循,张弛有度,丝毫不乱。

山东称粮食作物为“庄稼”,春播为春庄稼,夏作为秋庄稼,种植模式主要以两年三熟为主,少数地区也有一年两熟,每种作物都有其独特的生产程序与习俗。山东分布较广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其他作物还包括高粱、谷子、黍、豆、红薯、花生等。自20世纪末,随着潍坊寿光蔬菜大棚的不断推广,山东又成为全国蔬菜水果的重要产地。

山东小麦的播种通常在秋分左右,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旧时的播种工具常见为耧车,耧车一般由人畜力牵引。也有徒手播种的,称之为“溜”;也有取大葫芦一个,两头凿空,中间贯穿一根木棒,一端手持为柄,另一端中空为“嘴”用来泻种,俗称“瓠种法”。高密、昌邑等地,民间将此播种工具为“穷汉耧”。播种后,为了保墒(保持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还会使用砘车镇压,一般使用人畜力牵引,俗称“打石砘”。小麦播种完毕,待出苗、分蘖后,来年开春地表土融化后,需要进行划麦返青的工作。山东春节多旱,俗谓“春雨贵如油”,因此,自开春至收获前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人工灌溉,传统灌溉设备主要为辘轳、水车、戽斗等工具。

农谚有“芒种三日见麦茬”,一般芒种左右,小麦进入收割期,收割小麦的传统工具多为镰刀,麦收开始,谓之“开镰”,麦收时节往往与雨季同期,因而需要未雨绸缪,抢收抢晒,俗语有“有钱难买五月旱”,“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慢。”麦子割好绑扎后,需送打麦场斩麦、晾晒、打场、翻场和收场。“斩麦”时,农民使用放在板凳(春凳)上的铡刀,将麦头(麦穗)与麦根子(麦颈)分离;斩过的麦头平摊到打麦场晾晒,待麦穗完全干燥后,则使用连枷、碌碡(石磙)对麦头进行碾压,使麦粒与麦穗分类;收场是通过扬麦的方式,将麦糠与麦粒分离,因而也被称为“扬场”。扬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由富有经验的“老把式”完成,扬场的人斜迎着风,手持木锨,铲起一锨夹杂糠草的麦粒,估计好风的方向与速度,凭经验向上扬起,只听“唰”的一声落地,风将糠草吹远,落在近处的便是麦粒。麦粒经过扬场被拣择分离出来后,往往会再晾晒一两天,使其完全脱水,然后就可以入仓了。

玉米与番薯(马铃薯)是明代开始传入我国的一种美洲作物,山东俗称棒子、地瓜。这两种粮食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对维持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玉米亩产平均在1000斤左右,而红薯的亩产高达3000斤,若一年种植两茬红薯,则亩产可达6000斤左右。在番薯、玉米等广泛种植下,中国人口从明朝万历年间(1620年)的1亿多人,迅速增长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4.3亿。

在山东,玉米的播种一般在芒种前后,此时小麦已经收割,播种时先以犁犋开沟(穿沟子),后以人工刨坑点种。若因气候异常而导致小麦收割延后,农民怕误农时,也会在小麦未收割前,直接将玉米播种于小麦垄间,称为“套种”。不过这种方式只能人工刨坑点种,且在收割小麦时须更加小心,以免伤及玉米幼苗。

玉米出苗后,需要锄地(耪地),为的是除麦茬子与杂草,同时松土便于玉米生根,因而又叫“开荒”。锄过头遍地后进行“间苗”,即在土地较湿润时直接用手拔除弱苗而保持地力。“定苗”后要施一次肥料,以使玉米茁壮成长。玉米田在锄过头遍地后,每隔10至15天还要锄第二遍、第三遍以去除杂草。农谚有云:“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说的是此后锄地要浅,以防止伤及玉米根。山东农民也会因地制宜取肥施地,养猪户用圈肥,睡炕的用烧过的炕洞土,近海地区则用臭鱼烂虾做“腥肥”,用海藻做“海肥”,山区则多用杂草沤制的“草绿肥”。施肥时在两棵玉米间刨坑,并把适量化肥放入坑内。待玉米长至齐腰高,伏雨来临时以犁中耕垄沟,拥土培根,以便压埋根部杂草,同时也便于大雨时排水。此后不再锄地,俗称为“挂锄”。挂锄之后,极望多雨,故而有“六月连阴吃饱饭”的农谚。

玉米多在秋分左右收获。剥皮晾晒时,先剥去玉米外面的几层硬皮,只留下几页柔韧内皮在尾端,方便将多个玉米编成辫子。也有把所有的玉米皮去掉,剥下的玉米铺放在平地上晾晒,以方便脱粒。在脱粒机普及以前,通行的做法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大笸箩,徒手将两颗玉米相互摩擦,使其脱粒,俗称“剋棒子”。

红薯,山东俗称“地瓜”。一般可在春夏两季栽种。春地瓜用地瓜块茎直接做种,称为“窝瓜”;夏茬地瓜常用地瓜蔓作为种苗栽种,俗称“芽瓜”。地瓜与土豆都是速生多产农作物,收获后可切片晾晒为地瓜干。地瓜干可磨面酿酒,丰年时可作猪饲料。地瓜的秸蔓称为“地瓜秧子”,也可用作牲畜饲料。地瓜栽培程序有:做地瓜沟、生芽子、拔芽子、栽地瓜、锄地瓜、翻地瓜秧、刨地瓜、切地瓜干等。鲜地瓜越冬储藏可用地窖,名为地瓜井;有的也可在室内搭窝棚,名为地瓜棚子;有的摞在炕的一端,只是冷热必须要十分小心,因此农妇戏称之为地瓜太太。

除小麦、玉米、红薯外,山东各地还因地制宜地种植谷、黍、高粱、大豆、花生等粮食作物,用以补充粮食,调剂口味。

谷子脱粒去皮后称为“小米”,种植有春茬谷与夏播谷两种。秸秆称为“杆草”,是骡马的上好饲料,还可用来拧屋脊、做草苫等。谷皮称为“谷糠”,可用来饲喂猪、鸡等畜禽。春谷通常于谷雨前后播种,秋初收获。生长过程中一般要锄地三次,第一次是在出苗不久间苗的时候,第二次在第一次约半月以后,第三次在抽穗的时候。

黍,俗称黍子,春播的为早黍子,夏播的为晚黍子。秸秆称为黍秸,穗子去粒后称为黍瓤,多用来扎制小笤帚。籽粒去皮后称为“大黄米”,磨成面则称为“糕面子”。种子皮称为黍糠,可用来填充枕头。谷子与黍的农活程序大体与小麦基本相同。

高粱俗称胡黍,亩产在800斤左右,有春茬与秋茬两种,春茬播种时间通常为谷雨前后,收获时间为秋初,是旧时主要的粗粮。高粱秸秆俗称“胡秸”,可用于扎房顶、架篱笆。一间节称为“格当”,最上一节称为“禾莛秆”,可用来做“盖垫”。高粱秸皮称为“席篾”,是编席的好材料;穗子脱粒后称为“胡黍瓤”,可扎笤帚。粮食去皮后称为高粱米,磨成粉,称为高粱面。其农活程序有播种、间苗、锄地、砍高粱、刻穗、打场等。

大豆,品种有大粒黄、小粒黄、天鹅蛋、黑猪眼、黑豆、风皮豆等,豆子可磨成粉,或制成豆腐豆浆等,更是榨油的好原料。“煮豆燃豆萁”说的就是“豆蔓秸”“豆棍儿”燃烧时火苗均匀,是上好的农家燃料。豆子的农活程序有播种、锄地、拔草、割豆、打场等。

花生,又称长长果,果仁称为花生仁、花生米等。花生可榨油,榨油后剩下的渣滓饼可作饲料,花生秧也是上好的饲料。其农活程序有剥花生种、浸种、点花生(播种)、清棵、锄花生、刨花生、摘花生、剥花生等。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谷子、高粱、红薯等粗粮作物在山东种植量日益减少,一些地区甚至完全消失。只有大豆、花生等重要的油料作物仍有大量种植。

棉花,大约于元代开始传入我国,此后逐步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棉花是纺织品的重要原材料,御寒遮体,棉籽可榨油,秸棵可充当燃料。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棉花喜热、抗旱、对土质要求不高,可在沙地或盐碱地种植。山东大约有2000万亩盐碱地,不适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因而,棉花成为山东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在长期的棉花生产过程中,山东人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产风俗。

山东种植棉花通常在谷雨至立夏时节,农谚云:“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播种前需先选种。即将棉籽倒入水中,沉入水中饱满的为好种,浮于水面的则是干瘪的“孬种”,必须去掉。选种后,还需浸种,播种有“开沟撒播”“水种包包”与“捣窝点种”等方式。“开沟撒播”是先在地里开沟,再把棉籽撒到沟里,然后覆土;“水种包包”是先刨坑,后倒水,再下种,待水完全浸入土时覆土。此种方法通常在天气干旱、土地墒情的区域使用。捣窝点种与玉米的种植方式相似,此处不赘述。

待棉苗出土后需要锄草、培土,并同时进行间苗作业。按传统为“一步留两苗”,通常要经过几次间苗后才最终定苗。锄草从棉苗出土到棉棵封行为止,要进行多次,既利于保墒,还可培土、行根。所以农谚有云:“棉花收在锄头上。”棉花枝条有果枝与叶枝两种,为保证棉花丰收,需要去掉叶枝,保留果枝,并适时抹掉赘芽,以免徒耗营养。待立秋左右棉棵长到一定高度后,则需要摘顶,又称“打顶心”与“打边心”,即摘掉棉棵与棉枝的顶部,以促进下部果枝及棉桃的生长发育。还要摘老叶、剪空枝(或叫打杈子)等工作。

自白露左右,棉铃陆续开放,棉花陆续成熟。这一过程一般持续到霜降之后,收获期可持续两个月左右。因此每隔两三天就需要收获一次。采摘棉花称为拾棉,通常由妇女、小孩进行。拾棉者手携一袋或篮子,另一只手摘取盛开的棉朵放入所带器具内,按畦逐步向前推进。收获结束后残留在棉田内的零星小朵,孤寡及贫穷者均可拾取,称为捉落花,体现出扶助贫弱之风。收获后的棉桃,把棉絮取出晾晒几天,就可出卖了,也可用轧车把棉籽去掉后再出卖。

二、农具的种类与用途

传统农具种类主要包括耕地农具、整地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灌溉农具、收获农具、运输农具、役畜农具,以及农产品加工农具等,具体分类见表4-1。

表4-1 山东传统农业中农具的农具的种类与用途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渔业生产民俗

山东有3124.4千米的大陆海岸线,约占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大型湖泊主要集中在鲁西南,如济宁枣庄之间的南四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微山湖),四湖相连,总面积约1375平方公里,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菏泽地区的北五湖,以东平湖最大,盛水期湖面约153平方公里。山东渔业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独特的渔业风俗。

海上风大浪猛,变化异常,因而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许多海洋渔业捕捞的经验智慧,仪式禁忌。妇女儿童近海捕蟹捉蛤称之为“赶海”,丈夫男子出海打鱼谓之“大海市”。出海打鱼要与鱼群洄游时间相一致,因而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称之为春汛与秋汛。

谷雨对于山东沿海很多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犹如过年。在荣成,节前几天,大家就忙着买肉沽酒,宰鸡屠鸭,妇女则会制作象征吉祥的红枣大馍,谷雨这天,家家上香,户户燃炮,盛装集会。荣成一带当日会用全猪祭海,待船老大祭过海神后,大家便开怀畅饮,不醉不归。传说只有谷雨一醉方休,一年才会万事如意。这一日剩酒不可带回家,否则就会触霉头。谷雨清晨,丈夫进屋,妻子就会将节前蒸好的面白兔塞到他怀里,“打个兔子腰别住”,祝福他们出海平安,早日归山,满载而归。

一条船上的渔民,船主叫“板主子”,船长称“艄公”,大副叫“二板儿”,其余统统叫“伙计”。旧时养渔船的“板主子”要在一定时间请船员吃饭。日照船主要在正月初五请船员吃饭,名为“上杠”;蓬莱则在正月十三请船员吃饭,名曰“杀财猪”;荣成龙须岛上的船主,则在农历三月三庙会宴请船员,称为“吃会”。

拉船下海与上滩,皆叫作“拉船”,拉船时渔民要统一用力节奏,因而要有领头的“打号子”。烟台长岛一带,凡拉船,只要号子一响,无论为谁拉船,皆是男女齐上,全力拉船。荣成一带拉船,则数人在船后推,数人仰卧于床帮两侧,头枕双手,用脚蹬船。领头的“号儿”则立于船上唱号指挥,声音洪亮,动作夸张。渔船下海打鱼为“出海”,返航谓之“归山”。离岸近称为“走的矮”,离岸远则叫“走的高”。渔民忌言“翻”字,因而将“帆”称“篷”。

出海时要杀猪饮酒,将猪心按船上的人数切开分食,谓之“团结一心”。日照一带渔民在出海时要在船头插红旗,放鞭炮,并在海中先转上一圈后回到原地,借海浪向岸上“点头”两次辞行。

打鱼归来,若大风船的五舱中有四舱装满鱼,便是“重载”,要在大桅杆上挂红旗,俗称“插重旗”。若捕白鳞鱼时,超过一万条,旗就挂在大桅杆上,若是七八千条,则挂在船尾处。长岛渔民称满载而归为“发财了”,会在大桅杆上挂上特制的旗子“吊子”,大丰收时,大小桅杆顶部皆挂,岸上家人到海边迎接,谓之“接海”。此时,船主要抬肥猪到妈祖庙或龙王庙宰杀,称之为“发猪财”。船主用黄表纸蘸猪血在神像前焚烧,表示敬神。敬神后的猪抬回,猪头分给船老大,猪蹄分给“二板儿”,猪尾巴带臀尖分给大师傅,猪小货留到算账之日做菜。其余猪肉大锅熬菜,宴请船员及其家人。另外,船主还要让伙计到街上请人来家吃饭,俗信请来的人越多,下一次丰收的希望也就越大。

渔季男人出海,家中妇女和孩子也会在海滩河口处捕蟹抓虾,挖蛤拾螺,俗称“赶海”。烟台威海一带多礁石滩,则以打牡蛎为主,打牡蛎的工具各地各异,海阳用“蛎铲”、荣成蓬莱用“钉子”。各地在长期赶海中总结经验,形成谚语,来指导生产,如“麦子上场,辣肉上床”“东北风,十个篓子九个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