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穷忙族:“看不见的贫困”的真相(译文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如今人人都在说:贫困正变得不易被看见。

这是什么意思?

自贫困尚未像如今这样被屡屡谈及的时候开始,NHK就已经制作播出了多期反映各个时代背景下贫困现状的节目。

第一次播出是在2006年。那是NHK特别节目《穷忙族——卖力工作也富不起来》(以下简称《穷忙族》),将摄像机对准努力工作,过的日子却依旧低于生活保护标准的人,反映了有工作的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随后,在2007年还陆续播出了包括续篇《穷忙族Ⅱ——努力就能够跳出泥沼吗?》在内的专题后续报道。

斗转星移,在2014年,我们又详细报道了女性和下一代的孩子们之间出现贫困代际传递效应的现状。

当年4月的NHK特别节目《女性贫困——代际传递效应》详尽地介绍了年轻女性和单亲妈妈面临的现实状况。同年12月播出的NHK特别节目《拯救孩子们的未来——要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中,我们介绍了贫困会延续至下一代的现状,并提出了摆脱这一现状的解决方案。

当时,我们在采访为生活所迫的受访者时发现,有些人仅从外表来看,很难发觉他们已然一贫如洗。

比如,有一对长期生活在网咖里的姐妹。如果事先不知道她们住在网咖,单从外表绝对看不出她们属于贫困人群。姐妹俩衣着跟如今的年轻人毫无二致,化着精致的妆,甚至还贴着假睫毛。她们说,只要去“百均”(百元店),睫毛套装只需100日元,唇膏也是100日元。衣服可以在拍卖网站上买到二手的。

拎着手提包在新宿街头游荡的漂流少女们也是如此。既然已经离开家门,在风俗店里赚着日薪,寻找当天可以收留自己过夜的男人就成了日常。这当然是一种艰难的生活。但是,她们虽然没有家,却都用着智能手机。这是她们唯一的生活必需品。她们在咖啡店里边给手机充电边喝茶的样子,怎么看都不过是在消磨时间的白领或学生。

无论哪种情况,只有在对她们的生活现状刨根问底后,我们才会明白她们有多么窘困。或许正因如此,遭受周围的误解而苦不堪言的人也比比皆是。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我们在节目中披露国家查明的“儿童贫困率”时,也总是会冒出这样的声音:“陷入穷困的孩子真有那么多吗?”

儿童贫困率是指在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中成长的17岁以下儿童所占的比例,厚生劳动省每3年调查一次。

2017年2月,在本书的成书基础——NHK特别节目《看不见的“贫困”——被夺去未来的孩子们》(以下简称《看不见的“贫困”》)播出时,儿童贫困率的最新数据是2014年公布的16.3%。也就是说,6人中便有1人陷入相对贫困状态。之后,2017年公布的新的儿童贫困率为13.9%。时隔12年,状况终于有了改善,但7个人中依然会有1人身陷相对贫困状态。

然而,即便明确告知“6人中1人”“7人中1人”,也依然会听到质疑的声音:“真的会有那么高的比例吗?”甚至可以说,这种声音从未停止过。这说明,在社会上的人们看来,情况并非如此。当然,这个数字体现的不过是全体国民收入中的相对值,并非如非洲国家那样的绝对贫困。然而,这样的“相对贫困”才是在发达国家中日渐成为问题的现代贫困。虽说是相对的,可是在一个社会中出现贫富分化,将会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阴霾。于是,人们自发地想要隐藏贫困的现状。而在现代社会,服务业发达,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服务)随处可见,也就催生了上文所提到的网咖姐妹、漂流少女那样的情况:粗看普普通通,实际却深陷贫困。

也就是说,不仅是个人想掩盖贫困的事实,整个社会也成了让贫困遁形的机器。

本次,我们将焦点对准如何揭开“看不见的贫困”的面纱这一点。

光是像以前那样实地采访为生活所困的人,赢得些许世间的关注和同情是十分不够的。

因为,号称“贫困并不存在”的人或潜意识里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在社会上依然随处可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能拿出客观证据论述何为相对贫困,就无法使人们意识到这是整个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对由全国各自治体 日本实行两级行政制度,地方政府由跨区域的地方自治单位“都道府县”和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市町村”两个层级构成。日本的自治体相当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本书脚注皆为译注]打头开展的相对贫困调查做了周密的跟踪采访。另外,我们还采访了负责分析这些调查结果的学者,探访了回答调查问卷的人们。

如果一定要做个总结,可以说,为了将“看不见的贫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份尽量理智地罗列客观证据的调查报告。

数据和实地采访勾勒出的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NHK首都圈广播电视中心 副部长 板仓弘政


(1) 日本实行两级行政制度,地方政府由跨区域的地方自治单位“都道府县”和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市町村”两个层级构成。日本的自治体相当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本书脚注皆为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