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技术路线图
3.4.1 需求分析
1. 中国经济作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劳动力资源约束导致经济作物增产难度日益加大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中,16~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为26.4%、19.0%、25.3%和29.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农业陷入劳动力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不足、土地撂荒等困境。此外,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偏低使得其在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和获取方面存在认知障碍,增大了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的难度,不利于中国经济作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作物产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
目前,中国经济作物种植多以家庭小生产为主,户均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与先进农业大国相比,中国经济作物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比较高。同时,劳动力价格上涨,经济作物综合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与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收入稳定的农作物相比,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减弱,很多农民放弃经济作物种植,改种其他农作物。同时,现有栽培技术与大型收获机械不适应,农机农艺配套、品种与机械化配套等问题严重,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经济作物的发展。
3)经济作物产业链不完整
中国经济作物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产品加工、后续应用加工之间未能很好地结合,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致使有些加工企业因原料缺乏而开工率不足,有的产品生产出来却因后续应用加工缺乏而滞销,致使经济作物整个产业链无法形成畅通的闭环,严重影响经济作物的效益。
2. 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需求迫切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开展棉花、油菜、花生、甘蔗、麻类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相关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挖掘高产、优质、抗病虫、营养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开展种子(苗)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以及加工储藏、质量检测、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品质测试等相关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局(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加快良种良法研究推广,提高单产水平和品质;着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促进油料作物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019年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省寿光市召开全国经济作物高质量发展与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落实会,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作物的优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加快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3. 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提高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的供给质量,通过走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之路,提高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率,是未来经济作物的发展方向。针对以上发展方向,中国经济作物科技发展需要解决以下重大问题:如何利用新型育种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选育高产、多抗、优质的新品种;如何加快农机农艺技术研究与集成,构建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何完善经济作物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以实现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量发展。
3.4.2 发展目标
经济作物产品是居民消费不可缺少的重要商品,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优势的战略商品。因此,面向2035年中国对经济作物的需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加大经济作物产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经济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基本供给能力为核心,努力构建经济作物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经济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调节进出口,保持经济作物产品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
1. 2025年目标
到2025年,基因编辑和基因选择育种技术已经在经济作物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经济作物育种水平和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农艺已经实现融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已经形成;科技水平和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 2035年目标
中国经济作物基础研究水平和育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将得到大面积推广。经济作物全产业链构建完成,经济作物产量和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经济作物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3.4.3 重点任务
1. 高产、多抗、优质且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经济作物品种选育
在育种基础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新型育种技术,加强传统育种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选育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为目标,兼顾高产、多抗、优质的经济作物新品种和专用型品种。
2. 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研究
聚焦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重点提升油菜、花生、棉花主产区的机械化采收率。同时,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建设大田经济作物精准耕作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
3. 绿色高效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开展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精量播种、化肥农药减施、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高效新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
4. 经济作物全产业链构建及示范
引进和吸收国内外经济作物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储藏、保鲜和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健全市场体系,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物流设施建设,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3.4.4 技术路线图的绘制
面向2035年的中国经济作物科技和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如图3-8所示。
图3-8 面向2035年的中国经济作物科技和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