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巨震”:在线教育还是不是门产业?(《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在线教育转型竞争力②丨K12在线教育新定位:“烧钱”的产业向公益性行业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2021-08-19

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更大发展。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双减”将改变K12在线教育行业生态。

校外培训具有公益属性,因此,从培训机构的申请设立、审批许可、注册登记开始就应确保公益性。《双减意见》提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线上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都需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注册登记后,还会从关联交易、限制价格等方面限制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一、注册登记:将首次出现在线教育非营利性机构

自从1996年国内首家中小学网校北京101网校诞生开始,在线教育就以公司形式运营。在一些地方,北京四中网校分校、北京101网校分校虽然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但这些网校分校并非在线教育机构,其设立时的主要业务是销售网校充值服务卡,及开展线下校外培训。“双减”落地后,国内或将首次出现在线教育非营利性机构。

二、关联交易:义务教育阶段被斩断利益输送通道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禁止举办者取得办学收益。以往,这条规定形同虚设,这是因为举办者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办学收益。因此,很多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校外培训机构得以顺利成为上市公司资产。

常见的民办学校关联交易形式包括:固定资产租赁、商品(服务)购买与销售、资金借贷、劳务购买、代理、协议及许可、担保及抵押、其他成本调节行为等。

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并要求加强对其他民办学校关联交易的审查。这意味着,开展小学、初中业务的K12在线教育公司要注册为非营利机构,不能取得办学收益,不能对外变相转移办学收益。对于普遍引进风险投资,要求高额资本回报的在线教育公司来说,商业价值消失。

有观点认为:《双减意见》仅要求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校外培训机构还可以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组织培训。这种方式存在可行性,但实际意义仅在于维持现有业务的稳定,为成功转型争取时间并保留人才,且学科类培训将实行政府指导价,一旦运营能力不足,可能还会造成财务损失。因此,逐渐缩减并放弃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业务是最佳选择。

三、拆除VIE:美国、香港上市公司需要剥离资产或退市

可变利益实体(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是关联交易形式之一,是指境外上市主体与境内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上市主体通过协议控制境内经营实体,从而实现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一种公司架构安排。目前,只有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资本市场承认VIE架构。

涉及学科类校外培训资产的VIE架构上市公司

VIE架构存在不稳定性、财务不透明、规避监管等风险漏洞,其可以使非营利学校的举办者轻易转移全部办学结余,一些教育企业也可以通过股份代持、交叉控股、对赌等复杂的股权安排,隐藏上市公司真正的控制者,加大监管难度。上市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损害教育公益性,上市企业需要保持很高的经营业绩和利润增速,以维持资本市场对其估价的预期。这是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不良土壤,势必导致校外培训机构广告轰炸、营造焦虑、恶意竞争、忽视教育质量。

《双减意见》明确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这意味着,已在美国、香港上市的在线教育公司需要剥离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资产或退市。

四、技术转型:人工智能成为行业助推器

在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在过去5年左右的时间里,头部K12在线教育公司都是随着直播技术的成熟而形成了目前的商业模式。在线教育场景要求直播的并发数高、延迟低、清晰度高。

人工智能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技术,但近年来,一些自称教育科技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围绕着服务自身的教育场景,比如识别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分析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识别学生的手势来加强直播课程的互动,识别学生的语音来分析并纠正他们的英语发音等。

在线教育技术会随在线教育定位的转型而转型。“双减”落地之后,校外培训定位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直播课程将大量减少,学校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相应的,直播技术仍将继续发展,但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更大发展。

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的转型方向是助力校内教育。《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竞争提供、择优遴选”的机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不能再造一个教育系统,而是要放弃培训定位,为校内教育提供技术、资源。比如,为校内提供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系统、教师作业批改系统、学情分析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师生个性化匹配系统等。

校外培训将不再是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将与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团体一道,搭建起“平台+教育”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新生态,实现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面向全网络、全场景、全流程提供智慧教学、资源共享、远程学习、网络联校、精准帮扶等数字化服务。

从组成上看,这种新的生态从物理上涵盖了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市县及学校平台,将全国上下联结成一张巨大的在线教育网络。从构成上来看,这种生态形成了清晰的“云-网-端”的架构模式:“云”服务指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平台服务)、SaaS(软件服务);“网”指固定宽带、移动宽带、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端”指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各种新媒体技术设备(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在智慧课堂里,VR/AR支持的教学有更深的沉浸感、更丰富的交互手段,教师教学将得到多设备支持,学生的学习数据会自动化采集,项目制学习可以克服“满堂灌”式教学法的弊端,精准化教学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在家庭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硬件,可以把学生的作业、复习、自学数据与课堂数据打通,形成个性化学习的闭环。在校外培训机构中,AI、VR/AR可以支持文化课之外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从而大大丰富校外培训市场。

五、政策建议:化解转型风险,鼓励特色发展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K12在线教育公司顺利转型,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社会一体引导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1、加快转型引导,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机制,鼓励学科类培训机构向素质类培训机构转型,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依法处置劳动争端,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妥善化解涉费纠纷,帮助培训机构平稳有序过渡。

2、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技、劳动实践等活动,探索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为优质教育技术进入校园提供更多路径,发挥校外培训机构在科技赋能教育方面的优势。

3、参照公共教育服务相关办法,依法健全对办学质量高、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非营利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支持政策,给予适当的税收、信贷优惠和补助,采取政府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非营利性、非学科类机构保障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