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画表达的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重视神韵与意境。造型上讲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构图上重视大小、开合、藏露、高低、远近,所谓“石分三面”“树分四枝”“虚实有致”。
品赏中国画,需要基于历史、艺术等知识,关注画里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本书精心挑选了46幅中国名画,每幅画都设置了“作者”“品赏”“图解国画”“细节”“技法”等栏目,从历史、艺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中国画的精髓,让读者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
“作者”概括了画家的生平、成长故事、创作背景等。
“品赏”介绍了该名画的概况、成就等内容。
“图解国画”将画作中的各个元素进行拆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画作。
“细节”对画作中的局部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画家创作的目的、隐含的意义等。
“技法”深入解读画作的绘画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画作的艺术魅力。
打开本书,开始一段愉快的艺术之旅,感受中国艺术的精妙,你一定能获得更多美的体验。
七步读懂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画坛上独具风采。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
中国画自成体系,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十分注重用笔用墨。在构图、造型上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不拘泥于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更多强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趣;讲究“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看懂国画,需要从创作背景、构图、笔法、意境等方面来看。简而言之,读懂国画可以从以下七个步骤出发。
第一步 阅读作品标签
每一幅国画都有自己的标签,就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记载着它们的创作者、创作时间、作品类别、作品尺寸以及收藏地等相关内容。
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里,有些标签上还带有创作背景、简介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观赏者更好地了解作品。
第二步 分辨作品类别
获取了直观的文字信息后,接下来就根据画本身提供出的图像信息,确定此画的类别,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是水墨画还是其他。
中国画按照内容题材,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技法表现,可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按使用材料,又有绢本和纸本之分;按照颜色分类,可分为设色画和水墨画。
《步辇图》(局部)
作者/阎立本
创作时间/唐
作品类别/人物,绢本,设色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人物有动作、表情,人物画力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形神兼备。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者/王希孟
创作时间/北宋
作品类别/山水,绢本,青绿
设色
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读懂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画家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是画家心中之景。
《荷石水禽图》(局部)
作者/朱耷
创作时间/明
作品类别/花鸟,纸本,水墨
花鸟画以花、鸟、虫、鱼、禽、兽等类为主要描绘对象,泛指各种动植物。从技法上,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从画的水墨色彩差异上,可分为水墨、泼墨、设色、白描与没骨。
第三步 了解创作背景
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历史。了解完国画的创作时间和作品类别后,再进一步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解读画的创作背景,便于更深入地读懂国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以人物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时,人物画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花鸟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他们创作出了一幅幅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第四步 构图
中国画历来重视构图,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读懂国画的第四步,应从国画的“构图”入手。从本书的“技法”版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画的布局构图。
《庐山高图》
作者/沈周
创作时间/明
作品类别/山水,纸本,设色
S形构图:《庐山高图》中运用了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来表现画中景物的“高远”“深远”和“平远”,使整个画面由远及近,一气呵成,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S形的曲线。
《山鹧棘雀图》(局部)
作者/黄居寀
创作时间/五代宋初
作品类别/花鸟,绢本,设色
垂直线构图:《山鹧棘雀图》中,画的重心在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麻雀、荆条等动植物布满整个画面,有着装饰的效果。
《芙蓉锦鸡图》
作者/赵佶
创作时间/北宋
作品类别/花鸟,绢本,设色
三角形构图:《芙蓉锦鸡图》中画面各种景物的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此外赵佶把题诗、题款的位置也安排得极妙,使得画中的芙蓉、锦鸡、蝴蝶以及题诗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第五步 色彩
懂得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是读懂国画的第五步。中国画中,色彩的应用是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的用色大致可分为三种,即白描(黑白)、水墨(黑白)、设色(彩色),其中设色方法包括淡彩、重彩和泼彩。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都是重彩,浅绛山水是淡彩。本书的“技法”版块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画的用色技巧。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作者/顾闳中
创作时间/五代
作品类别/人物,绢本,设色
重彩法:又称大着色,指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胭脂、铅粉、泥金等颜料涂画于熟绢或熟宣纸上,用勾填的方法,以勾勒为基础而后填色。《韩熙载夜宴图》用色丰富,除墨、朱红等重色外,还用了浅绿、浅蓝、淡褐、深绿等复色。
《太白行吟图》
作者/梁楷
创作时间/南宋
作品类别/人物,纸本,水墨
水墨法:是用浓淡墨色变化代替色彩,表现物体的色调。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焦、浓、重、淡、清,又有以浓墨为主、淡墨为主与留白为主之分。《太白行吟图》用极少的水墨画出李白的形象,画面黑白分明,浓淡相和,将诗仙李白的英气尽显。
《秋兴八景图》(其三)
作者/董其昌
创作时间/明
作品类别/山水,纸本,浅设色
浅绛法:即以淡彩作画,作于生宣纸或半熟宣纸上,多用藤黄、花青、胭脂、曙红、赭石等,基本上以墨色表现形体、淡染单纯色彩,形成透明的冷暖色调。《秋兴八景图》中画家着水墨兼用浅绛,使得整体画面更显秀润古雅。
第六步 笔法
了解完中国画的构图和色彩,下一步就是了解“笔法”。中国画的笔法,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国画的线条美,通过笔触的起伏和笔法的变化而形成。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就是借助笔法而表现出来。
中国画的笔法线条,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亦或是工笔画、写意画,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勾、皴、擦、点、染、丝六种基本笔法。
以“勾”“皴”“擦”“点”“染”这五种笔法较为常见,“丝”多用于画鸟兽,是一种用来表现鸟和兽毛质感的画法,本书着重讲到的是前五种基本笔法。
《溪山行旅图》
作者/范宽
创作时间/北宋
作品类别/山水,绢本,水墨
第七步 意境
中国画的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中国画的至高审美准则,更是中国画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读懂国画的第七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读懂国画的意境。这一步永无止境。
意境,是中国画的气韵灵魂。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特别注意表现对象的意境。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强烈的形象感染了画家,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成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于是画家便在作品中创造出了“意境”。
《潇湘图》
作者/董源
创作时间/五代
作品类别/山水,绢本,设色
《辋川图》
作者/王维
创作时间/唐
作品类别/山水,纸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