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吞并六国和寥国,楚国继续东进江淮
江国是楚穆王即位以来所灭的第一个诸侯国,但令楚穆王始料不及的是,秦国人发怒了。
这段时期正是秦晋交恶期,两国数年之间连续发生崤山之役、彭衙之役、王官之役,完全撕破了脸,秦国已然成为晋国霸业西线最大的隐患。
秦穆公并不是一个好惹的人,都说秦人好战,那是因为他们的土地需要从西戎那里取得,而且是要拼了老命去真刀真枪夺回!
秦人的历史便是一部不断与戎狄武装打架的战争史。
秦国一直巴望着融入中原,多少年来,他们忍辱负重,一次次帮助晋国,却一次次被所谓的中原礼仪之邦晋国忽悠,简直就是春秋最典型的东郭先生。
晋国貌似真的不应该发动崤山之战,此战令秦国彻底看清了晋国和中原诸侯文明礼仪表面下的虚伪。
从秦穆公后期开始,秦人开始把满腔的怒火撒到了晋国身上。以后,我们会经常看到秦晋之间爆发战争。
晋国的短视,导致了最后陷入西秦南楚的敌对消耗中。任凭你晋国国力再强,人才再多,无休止的战争,最终势必导致国家衰退。
这应了那句话:搬起石头砸烂了自己的脚。
楚国,经历城濮之战大败于晋国后,楚成王对北上争霸也有些心灰意冷。
但秦晋交恶给他带来了希望,楚国与秦国迅速结盟,并借机夺回了对陈、蔡两国的控制权。
现在是楚穆王时代了,楚穆王当然要好好利用大国关系,于是他趁机灭了江国。
但他没料到的是,江国与秦国是同为赢姓国家。对秦国来讲,那是兄弟国家。
在春秋时期,同姓诸侯国之间的那种血缘之情是很紧密的。一般来说,没有特殊情况,同姓诸侯之间的关系要远远比异姓诸侯来得更紧密。
原来,江国是由一个叫江元仲的夏朝大理所建,都城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正阳县。
大理,即主管刑部的官员,时任大理的江元仲是伯益的儿子,伯益是颛顼帝的孙女的儿子,即重孙。
人们赋予伯益的出生以神秘色彩,说是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个叫女修的孙女,因吃了一个燕子蛋,居然因此而怀孕了,然后生下了伯益。
当然,实则估计女修是与哪个男子偷吃禁果。但未婚生子总得有个理由,于是便成了神秘的传说。
伯益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便赐伯益为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大周王朝时,周天子封伯益的后裔元仲于原江国旧址,重新建立了江国。
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在各地分散建国,成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诸侯国。江国就是其中之一。
史料记载,江国被灭,秦穆公着素衣,以示悲哀。
因为服素衣在当时的规格相当高,当时有人问秦穆公道:“主公,为何对江国被灭,主公要如此悲伤?”
秦穆公道:“江国,是我们秦国的同姓兄弟国家。如今兄弟遭难,但寡人又不能去救,眼睁睁看着同姓兄弟之国被灭,这是耻辱。作为国君,寡人真的很难过。”
秦穆公虽然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在江国被灭中没发兵救援江国,但他却因此迁怒于楚国。
至少,秦穆公要表现出这种怒火给天下人看!
于是,公元前622年,秦穆公发兵进攻楚国西北重镇郢城。当然,这个郢城并非楚国都城郢都,准确讲叫下郢,在今天的河南淅川西南。
秦穆公伐楚,其实只是做个样子罢了。
取得对晋国王官之战胜利,并收敛崤山之战死难秦兵的遗骸后,秦国在春秋江湖一时名声大振,分散在春秋江湖的十四支伯益赢姓后裔闻之莫不欢欣。
土地和人口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秦国尤其需要人口。深谋远虑的秦穆公不惜与楚国交恶,目的就是告诉全天下人,天下赢姓是一家,欢迎来秦国发展。
于是,许多赢姓子弟都涌向了秦国,这正是秦穆公的深谋远虑之举!
令秦穆公欣慰的是,楚穆王同样也是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
他深知秦穆公用意,于是对着一帮群情激昂的将士们道:就让秦国打几下吧,我们不予理会。
是的,秦穆公根本没有要拿下下郢的意思,秦军就是出动了一下军队而已,与楚军根本没有正式接触就撤军了。
两国国君都清楚,共同的敌人是晋国。敌人的敌人应是朋友,朋友之间有火就让他发泄发泄吧,不必当真。
楚穆王的目标不是秦国,而是晋国。晋国现在是春秋江湖盟主,身边跟了一大君的中原诸侯。
楚国需要做的,就是一个个去收拾这些小弟。
这一次,轮到了六国和蓼国。
征讨的理由是一样的,这两国原来都是楚国的附庸,但后来都背叛了楚国。
结果也都是一样的,公元前622年秋,楚穆王派令尹成大心和大夫屈仲归率军灭了六国。
公元前622年冬,楚穆王派公子燮率军灭了蓼国。
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故地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一带。
据传,古六国是为皋陶之后的一个偃姓封国,曾经助汤伐夏,成为商朝重要的封国之一。
到了大周王朝建立,六国被列入东夷国家,是淮夷的一支。因不服大周王朝统治,曾参加淮夷部落的叛周战争。
后来,周成王派召公征伐淮夷,六国战败后,投降大周王朝,从此成为大周王朝的一个封国。
至了周穆王时,六国因为立功而受到周穆王奖赏,被提拔为伯爵。
六国被楚国灭后,其后人便以六为氏,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六姓的渊源之一。
不过关于六姓,后来还有一个重要渊源。
明朝时,燕王朱棣夺位后,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书,他坚决不写,结果被处以诛连十族的极刑。
十族中当然有不少人是活了下来,但不敢再姓方,便改姓“六”,因为“六”与“方”从字形上讲很相似。
蓼国则是夏朝时便有的一个封国,在今天的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一带,是正宗的黄帝后裔。
蓼国最初叫西蓼国,公元前639年被楚成王所灭。
一部分蓼国人便逃到今天河南的安丰、固始一带,重新建国,叫东蓼国。
可惜的是,这个东蓼国仅仅存活了十几年,便再次被楚穆王所灭。
蓼国被灭后,后人以国为氏,但不是蓼,而是廖,因为西蓼国的开国之君叫廖叔安。
据说,廖姓亡于强楚,廖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国君,其后人以国为姓,这就是廖姓的起源之一。
六国和蓼两国的被灭,使楚国的国土面积已经达到了江淮流域,进一步控制今安徽中西部大片江淮地区。
当然,楚穆王的东扩势必引起另一个国家的紧张,那便是当时还未在春秋江湖出道的吴国。
令楚穆王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吴国,后来成为了楚国的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