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1章 灭了罗国后,楚武王发动了第三次伐随战役

楚武王很快重新站起来了。历经近十年的休养生息,楚国已然恢复元气。压在楚武王头上九年之久的鄢水之败的仇恨之火该燃起了!

将士们,攻灭罗国,一雪前耻!

反观这近十年来的罗国,由于曾经大胜楚国而骄傲自满。史料记载,罗国国君不但没有从此时刻提防楚国的报复,反而大搞吃喝玩乐。

罗侯还高攀了一位姬姓诸侯的公主季姬。估计这位季姬是非常漂亮温柔或者在某些方面能够太吸引男人,反正罗国国君从此不理朝政。

史料记载,罗国“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最后是“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

敢情这个罗国是因为季姬而最后国家离心离德,导致亡国。当然,凡是史料记载因女人而亡国之类的,笔者是表示怀疑的。

但不管如何,这一次,楚武王亲率楚国精锐,罗国根本无法抵挡。楚军一举攻下罗国,罗国就此在历史上消失。

罗国的灭亡,使楚国彻底完全地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公元前689年,年愈古稀的楚武王雄心不减,再次伐随。咦,随国不是臣服了楚国了吗?怎么又要向随国动武?

说起楚武王,他一生中伐随之战进行了三次,前两次都是胜了而不灭之。

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一旦吞并了随国,楚国便完全暴露在中原各强大的诸侯国面前。

楚武王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需要的是随国对楚国的臣服,从而使随国不再成为汉水各姬姓诸侯的带头大哥,更让随国成为楚国在东边的屏障。

这是一种极具长远眼光的战略思想,单凭这一点,楚武王就令人不由叹服。

第三次伐随,理由也是因为随国又背弃了盟约,倒向了中原。在夹缝中生存的随国,也是可怜,里外不是人。

史料记载,随侯朝见周天子,却被周天子指责他投靠楚国,命令随国发出国际通告,脱离楚国。随国没有办法,便只好公开宣布,随国只对周天子忠心耿耿,而不是楚国这个假王。

楚武王得到了这份情报,二话不说,便率兵来教训。这便是楚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三次伐随之战。

出战例行斋戒前,楚武王心儿老觉得慌慌的,就去找精神支柱夫人邓曼:“余心荡。”

这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夫人,不谷胸口闷得慌。”

于是,史料记载了邓曼这一番确定自己成为当时春秋江湖智慧女王地位的高端解释。

邓曼心里一阵酸楚,她幽幽叹了一声道:

“大王福禄将尽矣。所谓物盛必衰,日中必移。盈而荡,天之道也。这次出征,但愿军队不要失败,大王不要在战乱中出事。如果那样的话,就是我们楚国的福气了。”

这话一开始有些难以理解,觉得这个女人心肠好冷:老公有病,不去劝他放弃出征,反而说些貌似很风凉的话,甚至很容易被理解为心怀不轨诅咒君王。

其实,邓曼夫人的真实意思是叫楚武王不要去打这个仗。邓曼甚至把这次的劝谏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讲出了一个“物极必反,霸极必衰”的辩证道理。

邓曼的目的,是劝诫楚武王不要再挑起战端,并想让他明白“天命”是不可违的。

所谓天命,其实就是自然规律,你楚武王武功盖世能力再强,也要“知天命”,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邓曼认为,楚国现在虽然已经足够强大,但也要停停征战的步伐,多想想解决国内的民生和各方矛盾。

况且楚武王年岁已高且身体不好,征战在外,极有可能发生不测,那样的话代价实在太大。

但她又非常了解楚国的规定,正如她所说的,此等军国大事,既然已定,再加上她对楚武王的了解,知道是无法劝阻的。既然无法劝阻,明知可能不测,那也得对楚武王一番勉励!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楚国的历史上,楚王亲征是常态。据说楚王如果三年内不亲征出战,那死后享受不到楚国君主本该有的隆重葬礼的。

天命这个东西,听起来很玄乎,很迷信,不科学。但是,你信,或者不信,它就在那里,不走不离,拒绝违背。

说白了,天命其实就是自然规律,理解它,就需要超人的智慧。但智慧再高,也决然跳离不了它。

“知天命”,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容易,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行。懂得满足、学会宽容、不贪婪。

作为一位女性,邓曼夫人认识到主观意志的过分充盈,必然会导致行为结果的动荡毁灭,这是符合客观自然发展规律的。

显然,这种物满必动、物极必反的辩证天道观,是对以后楚国道家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邓曼夫人不仅是一位智者,也是楚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思想家,其代表作便是她这次在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前对楚武王说的话,被视为是一种关于“盈荡”的辩证天道观。

三百多年后,有一位叫孟子的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正是邓曼夫人的理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