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示弱诱敌,屈瑕一举伐灭绞国

此时的楚武王,已经将楚国的拓疆扩土策略完整无误地展现在他的臣民面前了,那就是千方百计打破汉阳诸姬对楚国的封锁,努力东进江淮、北上中原!

整体战略思路是近交远攻、先灭非姬!

先灭非姬的思路,就是暂时不去讨伐姬姓诸侯。毕竟,姬姓诸侯可是天子王姓,不到时候,先别去动。

如蔡国,十年前便与郑国合谋㧕楚,两国还订立了针对楚国的同盟。但因为蔡国是姬姓之国,暂时不好惹,所以楚武王一直忍着。

其实,这也不需要忍,因为这个时候楚国嘴边的肥肉太多了,不怕吃不到,就怕消化不了。

路要一步一步走,肉要一口一口吃嘛。

西北,灭了鄾国,并入楚国地盘,收拾了邓国、郧国,迫使两国臣服,至少暂时不敢对楚国指手划脚了。

威服了贰国,再加上早就成为楚国附庸的鄀国,西北方向已经没有大的威胁了,楚国已经打通了北上南阳盆地的战略通道。

向东,强势威服了随国,令轸国等小国成了惊弓之鸟,楚国向东进军汉水中下游流域已经成了历史的必然。

现在的楚国,需要的是适时逐个收拾汉阳列国诸侯或其他非姬姓小国部落,努力扩大疆土,强大国力。

春秋开启其历史使命已经七十多年了,谁都很清楚,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本就英勇善战好勇斗武的楚武王,怎么可能缺席战争?

战争又要来临了,这一次是楚武王自己主动开战的。看来,汉阳列国诸侯又有某个诸侯要倒大霉了。

是的,这个诸侯,正是绞国。

楚国讨伐绞国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绞国曾经与郧国密谋欲袭我大楚。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令莫敖屈瑕率三万楚军讨伐绞国。此次出征,楚武王仍以名将斗廉为副帅。

屈瑕率军一路杀入绞境,兵锋直指绞国都城。

绞国,约在今天的湖北丹江口西北,是一个古老的偃姓小国。既然是一个小国,而且还不是一个姬姓诸侯,那还不快点投降?

但绞国并不是你楚国侵略者来了我便死给你看的样子,绞人坚决拿起武器奋勇抗战。

绞国大司马杜猛雄亲自指挥守城事宜,这是一位有头脑的绞国大夫,见楚军势猛,杜猛雄定下了加强防守、坚守不战之策,目的就是待楚军粮尽自溃,届时出城追击。

你楚国佬再能打,没有飞机大炮,能攻得下城高墙坚的绞城么?

同时,杜猛雄派出使者赴盟国求援。

一连串的军事部署,可见绞国大司马杜猛雄并非怂包。

而且,绞国的城防确实非常坚固,屈瑕指挥楚军强攻了将近一个月,竟然没能攻下。

中军帐,屈瑕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议克敌对策。

斗廉出列道:“绞军据城坚守,我军如此强攻只是损兵折将,这不是办法。末将以为,应引敌出城来战,消灭其有生力量,届时择机破城。”

屈瑕皱着眉道:“大夫所言,固然不差。但要如何才能引敌出城来战?”

斗廉就把所思得之计,如此这般如此那般讲了。

屈瑕听后大喜,遂按斗廉之计落实相关行动。

第二天,绞国大司马杜猛雄在城头紧张了一天,楚军却没有攻城。

而且,连续三天,楚军均毫无动静。

这其中一定有鬼,得弄清楚究竟何因。

杜猛雄派情报人员去了解情况。情报人员回报说,楚军假扮采樵人在城池北边的附近山丘砍柴。

砍柴?为何要砍柴?难道想堆柴火攻?杜猛雄心头嘀咕。不行,得进一步弄清楚情况。

杜猛雄派出精干小分队:抓几个砍柴的楚兵来。

砍柴的楚兵正四散砍柴,哪里有所防备?一时,被俘虏的有好几人。

杜猛雄亲自审问俘虏:“你们怎么出来砍柴?”

俘虏答道:“我们都是楚军的随军杂役,因为担心此时其他国家趁机进犯楚国,所以楚王令莫敖率一路军队来攻伐绞国。

本是认为你们会立即投降,哪知道你们居然如此勇武,非但没降,还抵抗了一月许。楚王的限期是一个月,所带粮草也仅一月之需。

现一个月限期已到,军中已断粮。大军准备撤退,怕被你们看出粮草不济率兵来追,莫敖便令我们砍柴,在辎重车里佯装成粮草。不料今日被将军擒获,还请大夫放过我等。”

原来不是火攻!确实,火攻也太弱智了点,能把咱绞国城墙烧塌?

原来是断粮了啊,杜猛雄深信不疑。

“你们有多少人在砍柴?”杜猛雄问。

“至少三五百人吧。”俘虏诚惶诚恐答道。

三五百人的军中杂役,意味着整支楚军也不过万余人。杜猛雄本就感觉楚军确实有点问题,不是听说楚军很勇猛吗,怎么这次攻打本国如此不济?

原来兵马有限,再加上粮草不济,士气不振啊。

哦,现在你们打不过,便想跑?咱堂堂绞国,岂是你楚国佬想来便来想走便走的?

机会来了,将士们。

杜猛雄本想着待楚军拔营撤退,就下令追击,但现在毕竟楚军尚未撤军,那就先等等。

虽然你楚国佬不来攻城了,但楚国佬奸诈,仍应谨慎行事,绝对不能主动进攻楚军,以防中计。

守城,当然是首要任务。

楚军,貌似真的已经无力攻城了。倒是城北砍伐柴木的楚人,貌似越来越多。娘的,那么多珍贵的树木,居然就被楚人砍了,有许多绞国士卒向杜猛雄请命:大司马,何不多抓些楚人来当奴隶?

权衡再三,杜猛雄最终认定派一支小分队去抓些砍柴的楚人,应该没问题。

于是,杜猛雄便亲率一支绞军出北门,向附近山丘正在砍柴的楚兵追去。

楚兵见绞军突然追来,惊恐逃散。绞军人人鼓舞,个个欢欣,忙着四处抓捕俘虏。一时,绞军风光无限,这一趟居然抓了数十上百个楚军俘虏。

杜猛雄也很得意,抓到俘虏,在当时的战场上,那是立了大功。连抓几天,就可能有数百俘虏的收获。届时献俘仪式上,自己这个脸就露得漂亮了。

杜猛雄正想入非非呢,忽听身后鼓声大作,回头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暗叫不妙。

原来,杜猛雄出北门不久,就有一支楚军假扮绞军,押着一队俘虏往北门而来。

一番交流,守城的兵士得知是杜猛雄出城后,三下五除二,俘虏了一些楚兵。现先送一批回城,接下来还有一些楚兵俘虏要送回城。

守城兵士丝毫不怀疑,打开城门。结果这队人刚进城,就动起手来,迅速控制了北门,在城头燃烟,发出信号。

早伏于北门外的楚军立即杀向城门,迅速占领了北城,接应楚军主力自北门而入。楚兵见主将计成,人人争先,个个奋勇,杀得绞兵四散逃窜。

杜猛雄发现中计后,立即率军回救。但已然迟了,绞国大司马杜猛雄率军往回赶,结果又陷入楚军早就准备好的口袋阵,被楚军伏兵团团包围,被全歼于城外。

屈瑕引大胜之军,自绞城北门而入。绞国城破,屈瑕命绞国国君出城盟誓,绞国国君自当奉命,出城被迫与楚军签订了盟约,甘愿成为楚国的附庸。

从此,绞国在实质上已然灭亡。成语“城下之盟”,就是这样来的。

城下之盟,意指战败者向战胜者认罪,无可奈何地满足战胜者的种种要求,如奴隶、粮草、军器、财宝、地位、贡奉等等。

城下之盟是弱国无外交的典型表现,没有实力,只能接受不平等条约!

伐绞之战大胜,正是屈瑕采纳了斗廉之计,再次展现了斗廉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形象。关于名将,按理在春秋时期是不讲什么名将的,因为战礼规定,名将这玩意儿是严重的违规违礼。

因为名将理所当然得用计策,而春秋时期的战役,是不能用计的,双方只能爷们一样的面对面决战。

但楚国从来没把自己当成是中原诸侯,中原离楚国还有很长一段路哩。吾,蛮夷也。这是楚国人的一句口号。

既然是蛮夷,那我就可以不按周礼规定来办事,什么战礼不战礼的,只要能打胜仗就行。

这也正是楚军为何总能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开始,就不断涌现不遵战礼却用计的名将。斗缗、观丁父、斗廉、屈瑕等等。

当年明月先生在他的著作《明朝那些事》细述了名将是如何炼成的,非常通俗易懂。

当年明月先生说,要炼成名将,应具备六个素质:学兵书懂理论、参加战斗实践、冷酷无情之心、沉着冷静、判断能力、坚强毅力。

他还说,名将要想成名,还要有些运气。这里,我们的斗廉将军,应该是具备了这些素质。

当然,也许斗廉同志不读兵书,因为那个时候没兵书这回事。至少他没读过《明朝那些事》,不知道如何成就一员名将。

也许他如同李云龙一样,主要不是读兵书的,而是不断在战斗中学到经验,综合成自己的理论。所以,他成就了李云龙一样的名将。

楚国伐绞之战,是春秋时期典型的一场用“示弱诱敌”之计破敌的战役。诱敌是兵法三十六计其中一计,这是斗廉名将的创新,而且已是他第二次熟练地运用此战术了。

纵观整个春秋史,在各大诸侯中,主要有这几个国家,根本不理会中原打仗的那一套,那便是秦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边陲诸侯国,以及中原新贵郑国。

传统中原诸侯往往搞先礼后兵以及遵礼用兵这一套,如后来的宋襄公大搞仁义之师,把残酷的战场当成礼制修炼场,放在如今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但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中原,确实是应该要这样的,这叫战礼,甚至还包括不杀未成年的士兵、不斩须发已白的老兵、不杀受伤投降的敌军士兵、不过度追杀已败逃的敌军等等,甚至不得使用阴谋诡计!

一句话,打仗的目的是让对方服,而不是让对方死。

而秦国、晋国、楚国等远离大周王朝京畿腹地的诸侯国,则以战胜敌人、打击为根本目的,所以才造就了象斗廉以及后来的成得臣、先轸等这样的能够灵活运用诱敌、伏兵、偷袭等等战法的名将。

这些战法,后来被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收录,写就了一本叫《孙子兵法》的传世兵书。

但可惜的是,春秋到了后期,楚国越来越中原化,于是便把正被历史淘汰的这种中原战礼给学了来,并运用至战场。

结果,楚军居然在敌人面前越来越礼貌,甚至到后来,曾经横刀立马春秋疆场笑傲江湖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强悍楚军屡屡败北!

绞国,春秋时期位于湖北西北的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中心在今天的丹江口市习家店一带,国都故址在今郧县西北的青曲镇店子河一带。

楚国伐灭绞国后,楚武王将绞国国都改名为郧关,绞国遗民迁往如今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境内,所以现在该镇有上绞、下绞、左绞等村庄。

请大家尊重这些村庄,这都至少沉淀了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一般一个诸侯被灭,其后人往往会以国为氏。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百家姓中却貌似并无绞姓。

据说,曾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有一个彝族绞姓,不知是否源于绞国。

绞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处秦楚、蜀楚之间,是典型的“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对楚国来讲,取得这块战略要地,对楚图谋霸业意义重大。

后来,楚国正是借此驰骋汉江流域,占汉中,控商洛,扼守商於古道及少习关,迫使强大的秦国在崇山峻岭中筑“楚长城”御楚,为楚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