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教育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其历史如果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1806年)算起已有215年,如果从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出版(1877年)算起则有145年,如果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1903年)为起点也有119年了。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如何?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同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①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②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③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工作,探讨教育在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④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着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至于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⑤认为教育心理学应着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不同,对于教育实施的观点和方法不完全一样,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也就各有其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一般是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与心理卫生、学习心理结构与模式、教育的评价和心理测量以及教师心理等。中国则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着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其次,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育体系,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职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学习高职教育心理学,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且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说,在实践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以教育心理学为支撑。最典型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的世界三大教育改革家,分别是美国的布鲁纳、苏联的赞科夫和德国的瓦根舍因(其本人就是心理学家)。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高职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高职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渊源及历史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属于教育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产生于现代,教育心理学则产生于100多年前的近代。
一、产生渊源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支的历史过程。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不少学者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早在1806年,他就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该书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年,赫尔巴特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前书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做了补充与发挥。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继赫尔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他于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学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其后,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的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但由于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因此,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了。
继前面几位先行者的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之后,类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国不断出现,但这些著作多数是把心理学知识通过推论移植于教育,很少对实际的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这类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促使人们去关心教育心理学问题,但并不等于很好地解决了教育问题。
由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是德国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们重视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实验研究思想,深深打动了欧美的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他们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实验教育运动”。这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捷克的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教学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年出版《教育人类学》一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体系,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扩展为三卷本,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使桑代克成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20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的影响。
在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随后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学者,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推动了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繁荣发展。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使教育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记载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一、定量方法
测验分数和其他教育变量常常呈现正态分布,也许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创新就是发展和应用了查尔斯·斯皮尔曼的要素分析(factoranalysis),要素分析也是教育心理学家使用多重变量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
二、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用于那些描述事件、过程和理论意义的教育研究,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定性方法常常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例如,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被用于描述课堂上的教和学。在这种类型的研究中,研究者作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者或被动观察者,收集详细的自然状态记录。然后,笔记和其他数据可以用“扎根理论”(或译“实地理论”, grounded theory)等方法来进行分类和解释。对多种数据资料进行“三角测量”的交互核对,在定性研究中有很高的价值。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关注于某一个人、组织、事件或其他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