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以新疆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改革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好中国的战略规划,并指出了中国未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路线图。历届政府的工作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表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年均GDP 增长率高达9.98%。年人均 GDP增长率也达到了8.81% [1]。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年度损失约占中国GDP的十分之一。石敏俊等[2]指出,中国13.9%的GDP 用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资源和环境成本占GDP 的比例西部地区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贺满萍[3]指出,2007年,中国有超过20%的省份,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总成本占GDP 的40%以上。这些省份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而且大部分地区都是欠发达的资源丰富地区。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省份,同时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森林面积仅占全区总面积的4.7%,荒漠化面积在全国各省份中最大,荒漠化也最严重,沙漠面积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60%,是中国干旱区的主体,也是世界干旱中心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13.95万平方千米,有85%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冰川湖泊萎缩、河流断流、缺水和干旱已成为影响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新疆又是我国资源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居全国第二位[4]。经过多年的开发,新疆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为10.7%,增速由全国第29位跃升至前列;人均GDP从25 034元增加到41 063元,居全国第20位。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在全国的排名也靠后。目前新疆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高、综合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

新疆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新疆”建设目标,就必须秉承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新发展理念,保持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效率的内涵和目标就是“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价值最大化”。有学者提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生态效率”[5], “生态效率是衡量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6],可见生态效率概念与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本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一致的。因此,用生态效率指标可以衡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及程度。本书对新疆这个典型的干旱资源型省份生态效率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推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