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集约化规模效应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引擎,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驱动力从要素型转向创新型,拉动力也由投资和出口型转向消费型,经济的增长速度在适度放缓,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在稳步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经济所提供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高品位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以及投资拉动,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片面投资弊端的凸显,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过时。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相适应,新型城镇化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提升我国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型载体。
二、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与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其可行性路径主要包括商业城镇化路径、工业城镇化路径、农业城镇化路径和教育城镇化路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首先依赖于农业,因而居住的地方首先是农村。通过参加农业劳动和生产获取的农业产品(商品),农民会拿到集市(市场)上去交换。集市(市场)的规模化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产业和设施的相应发展,如餐饮、住房、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和相应服务设施等。这就是城市(城镇)的雏形,此即通过商业实现城镇化的路径。
一是工业城镇化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为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于交易便利的考虑,生产基地往往设在离交易场所较近之处,进而工业生产基地的设立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交易市场及其相关服务设施的发展。此即城市(城镇)的雏形,即通过工业实现城镇化的路径。
西方工业化进程大约用了200年时间,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时期、信息化时期。完成工业化的标志包括: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大多数人要去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企业的优势在于其区域性的物流公司是否运作起来,是否是零库存。
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1994年设园,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苏州耸立起一座新城,2018年苏州已经发展成为可与发达经济体媲美的现代化城市,堪称“工业城镇化路径”的典范。
二是农业城镇化路径。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主要指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过程,依赖于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与规模经济的创新。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即大量的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推动,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并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人口,释放出的人口进一步集中,充实于支持高度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的服务业,依托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由就近服务现代农业的服务业支撑而逐步发展为新型小城镇,此即农业城镇化路径。新疆石河子市就是依托农业和农场,在广袤的戈壁摊上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城,被誉为“戈壁明珠”而著称于世。其于1976年设市,2019年常住人口达70余万,生产总值538.7亿元,跃居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三是教育城镇化路径。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布局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育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储备了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城镇的教育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尤其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家庭迁移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子女的父母迁移的主要动力来自对子女未来的希望,如希望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等。为了寻求更高的教育回报率,为了使自己或自己的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他们总是从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迁往教育资源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往往是乡村地带,而教育资源先进的地方大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城镇,当这种迁移过程发生时就构成了人口城镇化的过程。此即教育城镇化的路径。
三、优质教育资源引致新型城镇化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劳动力迁移行为的决定取决于迁移后的预期收入是否大于迁移成本,但“新迁移经济学”对经典的人口迁移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家庭会为了实现预期收入最大化以及获取优质稀缺资源等进行家庭成员的迁移。对一个家庭而言,影响其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子女的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我国,一方面,城市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高于农村;另一方面,对农村人口来说,其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对改变未来收入状况的重要性。由于教育资源向城镇倾斜,造成城镇教育条件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农村的家长选择陪同孩子进入城镇,“陪读”现象油然而生。从新型城镇化实现的路径考察,教育不失为一种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型路径。
优质的城镇教育资源会吸引农村人口的聚集。城镇的教育水平较高,很大程度上源于城镇更高的经济水平,城乡的这种经济差距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因而农村学生在城镇学校的聚集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陪读”现象亦将长期存在。教育城镇化的路径是通过其对人口聚集的促进作用实现的,随着城镇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倾向于进入城镇接受教育,学生的父母也往往随迁入城并就业定居。解决好随迁家长的就业、住房及社会保障等问题,就能成功实现家庭的整体性迁移。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
新型城镇化需要金融支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帕累托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贯穿始终的目标追求,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切合。新型城镇化属于资源配置的过程,通过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模式。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跨期性特征表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过程,金融支持不可或缺。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城镇化即城镇新增人口的市民化,应当包括城镇新增人口就业、新增人口的安居、新增人口的子女就学、新增人口的医保社保、新增人口的文化生活等。
基于新增人口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城市功能需求增量的形成过程,进而是城市功能供给持续增加以弥补供求缺口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功能增量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新增城镇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增量的需求;新增城镇人口对城市就业岗位与就业结构增量的需求;新增城镇人口对城市教育资源增量的需求;新增城镇人口对城市社会保障增量的需求等。城市基础设施、就业岗位与结构、住房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及社会保障等供给量的相应增加,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形式实现的,在此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不可或缺。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对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增量的金融支持,对城镇新增产业与原有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应就业岗位增量的金融支持,对城镇新增人口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及行业的金融支持,对城镇新增人口住房、医疗等资源增量的金融支持,对城镇新增人口子女就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增量的金融支持,对城镇新增人口家庭社会保障增量的金融支持,对城镇新增人口金融服务的增量支持等。
本书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的设置,正是基于上述的理念、逻辑和路径展开的。
本书在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研究(14BJY055)”基础上完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现实思考,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理探求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可行性路径。本书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德功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