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易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题解〕德之所以深奥,是因为道深奥、知识深奥。要探究深奥的德,就要有深奥的知识,就要知道“无”和“有”的关系。本章所讲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客观存在着的“无”和“有”,也是实用状态下的“无”和“有”。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同在一个车毂上,所支撑起来的空虚部分非常得当,有了车轮中适当的“无”,才有车的作用;用水调和黏土烧制成陶器,陶器的虚空部分留得非常得当,有了这个“无”,才有了器皿的使用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虚空的部分很得当,有了这个“无”,才有房屋之用。所以人们创造“有”,是因为这个“有”可以带来利益;人们为了“有”而创造了“无”,是因为这个“无”可以带来用途。

解析〕这一章讲的是实用状态下的“无”和“有”。“有”之利要靠“无”之用来体现,“无”之用要靠“有”之利来完成,“无”和“有”在实用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道德经》中“无”和“有”有多种关系:一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和“有”,二是认识上的“无”和“有”,三是实用状态下的“无”和“有”。第一,哲学意义上的“无”和“有”是要解决万物的本原问题。老子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开始于“无”,天地的本原为“无”。万物之母为“有”,“有”为万物的本原。第二,认识上的“无”和“有”,是“有无相生”。“无”不能生“有”,这个“无”就没有意义;“有”不能生“无”,这个“有”就没有存在价值。从认识的角度看,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可以称作“无”,已经被认识的事物可以称作“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已经认识的“有”,去探索发现未来之“有”,未来之“有”存在于现“有”之“无”中。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无中生有”,之后“有”又生“无”,又酝酿着新“有”的诞生。“有无相生”深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第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实用状态下的“无”和“有”。“有”会产生利益,“无”会产生用途。

《周易》对“有”与“无”的认识没有达到《道德经》这样的高度,但也认识到“无”和“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无妄卦、大有卦,讲的也是“无”和“有”。大有卦“大有”不当,有灾害接连发生,大有会变成“无”。无妄卦之无妄要求君子做事没有妄的想法,但无妄并不排斥梦想、理想。有理想、梦想就能实现大有。《周易》通过具体事例告诉君子,符合道的事物,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符合道的事物会从有到无,逐渐衰落下去。老子的“无”和“有”所具有的哲学、认识和实用上的意义,对学习《周易》有很好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