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片机
在全国福利企业中,能够生产技术含量较高机电产品的并不多,因此我们厂在省的福利企业中可以说首屈一指,在机电工业部也挂了号,产品基本由国家下达计划统购包销。
从1958年开始,厂最初的产品是内、外卡钳和不锈钢短直尺。到1964年,开始研制生产电焊机和电流互感器。1965年更名为广州电器五金制造厂,仍隶属广州市民政局,生产的BX系列交流电焊机、DGC系列小型变压器,产品大部分纳入国家计划,成为国家和省计划内的机电产品生产厂。1966年9月更名为广州市东升电器厂,由市民政工业公司主管,列入国家机械工业部和省机械工业厅的电焊机定点生产厂。1972年接受广州高压电器厂移交的DW4-10户外高压多油断路器,成为国家定点生产厂。同期产品还有单相高压全封闭式点火变压器、可控硅整流直流弧焊机等。1983年12月经市经委批准,更名为广州电焊机厂,仍隶属市民政工业公司。
1973年初,有一次车间早读学习元旦社论,并结合讨论新一年厂的工作时,一位职工提出建议:小型干式变压器是厂的主要产品之一,省内的销量很大,现在变压器生产任务重,但主要工序全部靠手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能不能造一台自动插片机,来代替人工插矽钢片的工序?安装车间青年陈锡联是有心人,他用好几个星期日画了一张草图,分别向厂党、团支部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党支部很重视这个建议,立即召集了有关生产、技术人员研究,大家认为设想方案的基本原理是对头的,关键是看制造工艺是否过关。党支部决定把任务交给团支部,要求用业余时间研制,并拨了一笔试制经费。就这样接下任务后,宋卓平、胡作鸿、杨毅、任伟胜等青工陆续参加进来。从一开始大家就进入了状态,几乎每天都自发加班,有的描绘草图、有的开车床、刨床加工零部件,经常因搞得太晚,连夜班公交车都搭不上了,就混进厂里的单身宿舍,随便对付一宿。
当时的确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没有相似设备能够借鉴,一些制作零部件的金属材料也欠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几个青年人中,工龄最长的才二年,最短的是二个月,缺乏基本的机械知识和技术能力,由于没有经验,总体设计上留下了不少缺陷,造成了很多的误工返工。在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前,我们有些信心不足,试制工作一度处于半停工状态。“后生仔心血来潮”,“等着‘啤把’收尾啦”!(粤语,虎头蛇尾的意思)等闲言碎语也接踵而来。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黄叔鼓励我们:“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你们解决不了请车间师傅帮忙,零部件解决不了就拿到外单位加工。”这样,我们经受住了各种压力,最终坚持了下来。
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听到“雪上加霜”的消息,有人说:小型变压器啊,现在市场上已经饱和了,今后这个产品的任务不多了,插片机搞出来也没有用啦!这些话传到耳朵里,我们几个人的思想又波动了,甚至有了“刹车”放弃的念头。这关口组织观念起作用了,我把上述想法向厂部做了汇报,厂领导严肃地说,为什么要刹车?产品不多也要做下去,敢于革新这个精神不能丢。接着,厂领导在全厂车间负责人会议上,强调了技术革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各部门都要支持我们,并指定了厂技术组协助研制任务。
随后,出现了令我们感动的一幕:一些工人师傅主动在下班后与我们研究难题;机械车间师傅帮助加工难度大的部件,如齿轮、螺杆、滑轨线槽等;供销部门的同志外出联系,请加工设备强一些的单位帮助加工蜗轮、伞齿等;有的车间把闲置设备上的电动机借给我们。这一下子,明显加快了研制的进度。
长时间的业余加班,月复一月的苦干,对我们的确是不容易的事。参加进来的同志,三分之二是残疾人,白天要完成自己繁重的活儿,下班后还有如青年团、突击队和批判会等社会活动,说不累真是假话。“寒冷的冬天,大家也干得满头大汗。炎热的夏天,脸上、身上的汗水和油污混在一起。经常是开始干的时候站着,站累了就跪着,甚至是坐在地上干。”这是我记下来的真实情景。由于太疲劳了,有时大家蹲在一起安装零部件,你叫拿螺栓,他给拿了螺帽,你说这里的问题,他答非所问,人呆如木鸡。你看,人都累成了这个样子。
在同甘共苦的五位伙伴中,我入厂比他们稍早,年龄也比他们略大,又是团支部书记,承受的压力也最大。“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大家的情绪,只有暗下决心努力多干一点,来减轻大家的负担。除了坚持和大家一起突击外,每天我都早早回厂,争取上班前多干些活,中午我也抽空做工。有的同志有畏难情绪,我就耐心做思想工作,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学习大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在日记里写下的。

业余时间研制变压器插片机(1973年)
同年10月,黄叔调到地处北郊长湴的东升电器元件厂,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苏衍怀同志接任后,依然鼓励、支持我们继续干下去。
就这样日复一日,整整一年半业余时间的坚持,在1974年9月14日下午,试机成功!自动插片机造出来了,立刻派上了用场。“插片机试车了!你看,当小型变压器的矽钢片,放进用两个铁板做的‘肚子’里,一按电钮,好大力气的马达,竟把传动杆、螺杆、齿轮、偏心轮……都带动起来,灵活的机械手,用每秒一个来回的速度,随着‘呲嚓、呲嚓’的声响,准确地把矽钢片推到变压器的内壳里。随着红、黄、绿信号灯的一阵闪烁,哎,机器忽而停了下来,哦,它是等人们来拿已经插好的产品啦。”
这是大家兴奋不已的那幕场景,这一天,靠人手工插片的历史就此改变。
思之得
这故事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现在来看,当时制造的工装设备,运用的是最简单的机械原理,采用的也是最普通的金属材料和加工工艺。但是,这毕竟是在40多年前,靠这样的环境条件,靠这么一些人,最终把事情做成了。我们也因此完成了人生熔炉中的一次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