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区康复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残疾人康复的三种途径之一,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社会包容的一种战略,目的是倡导整合本地资源,正确对待残疾问题,改善环境,促进社区发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融为一体、同步发展,使得社区所有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享有均等机会,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其约75%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面对分散各地的大量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发展社区康复事业,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的社区康复(CBR)自1986年开始兴办,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社区康复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五年计划之中,都提出了该时期社区康复的目标和任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和残疾人的共同参与下,通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社区康复实施面不断扩大,社区康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意识不断增强,数以千万计的广大残疾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当前社区康复的模式已从过去的医学模式转变为医学--社会模式,按照WHO等发布的《社区康复指南》所倡导的,更体现社区融合发展、残疾人全面康复的理念。社区康复现已成为中国开展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推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方式。
过去二十年来,多个关注残障问题的国际组织,如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国际助残、香港复康会、CBM等,以及众多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残联及地方残联一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实施了一批社区康复项目,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作用,将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效推广到更多的地区。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和社区融合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和经验。
目前已经进入了十三五规划的实施阶段,中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地区,而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基本都已告一段落。因此,非常有必要利用这样的契机,对过去的工作成果和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寻找可复制、可推广的有关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及社区融合的良好实践,利用这些实践模式更好的带动和促进农村残疾人社区工作的拓展和创新。
本书以国际助残组织开发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参考。该方法是以记录良好做法的事实为基础,然后通过利用这些良好做法向决策者、服务提供者及其他发展利益相关者提出建设性、切合实际的建议,将注意力转移到有效方面以及如何效仿或者“规模化推广”。这种对现有专业知识和良好做法加以总结、利用的过程在资源有限的国家是特别有效的。
为确保找到符合当地残联和其他关注残障的组织需要的,也符合国际理念的社区康复的实践案例,经国内20多名社区康复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商讨,确定了我们筛选案例的标准,包括:
1.不违反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原则;
2.以人为本的(符合残疾人需求的);
3.残疾人充分参与的;
4.个性化的,典型性的;
5.简单可行的;
6.可复制的;
7.公开的;
8.高效的;
9.创新性;
10.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1.符合当地实际的,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
12.适应当地的文化;
13.可持续的(管理、技术、人力、资金的可持续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14.社区融合发展的;
15.低成本,可支付的;
16.不过度依赖外援。等16项内容。
专家委员会根据这些标准,从众多开展社区康复项目征集的案例中评审出25份收入本书,按照五个主题:个体赋能、群体赋能、社区动员、项目管理和融合与倡导进行分类、归纳,详细展现了通过残疾人个体能力建设、意识和心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积极改变的做法,如何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状况和自我决策、自我发展能力。其中:
第一章 个体赋能有六个案例,展示了通过对残疾人士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支持性服务、参社区活动的机会、沟通无障碍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了残疾人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以及能力。
第二章 群体赋能,用六个案例介绍了以村残协(基层自助组织)、各类残协组织、残疾人自助小组为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活动,提升残疾人群体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案例中,通过挖掘残疾人自身资源,用他们自己的经历去影响他人,形成互助、同伴学习的氛围,达到了自助、助人的目的,对残疾人群体赋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章 社区动员,通过四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动员社区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促进不同年龄残障者的社会融合的做法,强调了社区相关部门协调,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宣传教育、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等在社区动员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 项目管理,通过四个案例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社区康复项目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社区康复的项目实施是提供服务、总结经验、探索模式的重要途径,项目管理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无论国际合作项目还是国内社区康复项目,加强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意义重大。
第五章 融合与倡导,通过五个案例介绍了社区康复中融合与倡导的具体做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如何将国家重大举措,如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落实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身上,是本章的看点,揭示了社区融合与倡导在社区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融合与倡导是实现社区康复主流化的重要途径,使得残疾人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主流服务,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了条件。
书中收录的每一个案例作为一节,通过详细的案例描述和专家点评展现社区康复在中国的实践情况,介绍案例成功的经验和复制推广的建议,同时也藉此激发残疾人的正能量,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信心和参考。同时,也希望本书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社区康复的一个重要窗口。本书附录部分还收录了社区康复概念的演变、国际社区康复及我国社区康复的发展等相关内容,并对“行之有效”方法做了详细的解释,以供读者参考。
书中25份鲜活的案例展现在大家眼前,让我们感触良多。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看到很多的改变,残疾人从最初的悲观、迷茫、失落或绝望,到后来的积极、阳光、向上,勇敢面对困难,笑对人生,很多残疾人成为社会的励志榜样……;从一些公众的不理解、排斥,到后来的了解、认可、包容,再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主动关心,提供帮助;从一线服务人员、各级管理者对现代残疾观、康复观全新的认识、理解,重新构建开放、包容的康复理念,从而影响到工作态度和具体行动,包括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等等,无不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和人性的温情,可以说社区康复项目的实施对残疾人事业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在社区康复探索实践过程中,大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残疾人在更加和谐、包容的环境中体味自我存在、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人生出彩。
本书只是博海拾贝,但也是中国社区康复实践的一个展现,更是对每一位社区康复参与者、实践者、支持者辛勤努力的一个回应。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又让我们回顾和重温了社区康复项目实施期间的过程和点点滴滴,此时只想说,感谢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和努力,包括残疾人自己和他们的亲属。同时感谢中国残联及残联系统从上至下的关注和支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参与。感谢中国残联康复部、国际部、计财部等的具体支持指导,多个NGO的支持、各领域专家的参与和支持。
由于时间较短和“行之有效”工作方法应用经验的局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挑战。比如,为了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残障类别和更多干预类型的案例,编者们更多使用了社交培训和远程访问的形式进行案例的征集和采编,由于未能与案主有更直面的接触和了解,这可能使得部分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不够直观或深刻。此外每个案例的描述可能更多的侧重在体现成功的一面,实践的结果都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描述不够深入等。本书尽量保留了故事的内容和专家点评,没有更多文字加工,通过原汁原味的描述和分享,尽可能表现社区康复工作开展的特点,着眼在残疾人的基本需求的关注,平实、质朴、细微、具体。对本书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