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新的社会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造福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一词出现了14次。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何谓美好生活,则是政治哲人思考的永恒主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将“美好生活”(good life)作为政治的主题。他说:“城邦不仅为生活而存在,实在应该为美好生活而存在。”(14)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仅仅为了生活,有家庭和村庄即可,无须建立城邦,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美好生活。城邦既是人实现美好生活的保障,也是人实现美好生活的舞台。优良的政体可以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各种外在的善,如国家的独立、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司法的公正、环境的优美;人积极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则可以发展自身内在的善,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差不多同时,中国的儒家也提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大同社会。成书于汉代的《礼记·礼运》篇借孔子之口描述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社会状况;“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政治社会图景,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同社会有几个基本特征:其一,领导者为贤能之人,他们大公无私,充满奉献精神和仁爱之心;其二,整个社会“讲信修睦”,是一个和谐美满、互敬互爱的大家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三,人人各得其位、各安其位,“男有分,女有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四,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很好的照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五,人们没有私心,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以至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15)近代以来,康有为著《大同书》,把中国大同理想与西方文明相结合,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16)孙中山将“大同之治”视为中国“四万万人的大责任”,他将“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己任,为实现“大同”创造政治前提。(17)

毛泽东将《礼运》中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关联起来,并以革命家的豪情,提出“15年内赶上英国,50年内超过美国”的口号,要在有生之年实现共产主义。但事与愿违,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雄心壮志结出的却是一枚难以下咽的苦果。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对美好社会的愿景和阶段性目标适时进行调整。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小康”一词在汉语中起源很早,它表达的是人民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富裕安康的美好期盼。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中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8) 5年后,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进一步用量化的经济指标对小康社会进行了说明:“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9)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思:“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20)

应该说,历史没有辜负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中共的雄心壮志真的让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废待兴起步,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巨大的生产力,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的生产力也得到释放;开办经济特区,外资不断引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中国不仅按照原定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而且提前于1995年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到2000年,如期实现了既定的小康目标。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物质极度缺乏、生活相对贫困到物质极大丰富、生活相对富裕的飞跃,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所能反映的,中共的目标不仅要让经济指标数字好看,更要让经济指标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邓小平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原因何在?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21)按照他的构想,小康社会是人人皆小康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贫富分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人人都能过上富裕安定的生活。他还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习近平也多次表明: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随着“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中共又适时地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从生存型小康社会概念转变为发展型小康社会概念。2002年,刚刚跨入新的世纪,中共就在十六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小康社会的内涵也从单纯以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总体小康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十七大加入“社会”维度,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十八大又加入“生态文明”维度,进一步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蓝图。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过去4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经济发展方式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在习近平看来,只有“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2)

中共对美好生活的构想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计,而是基于历史和现实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它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共在提出其美好生活的阶段性目标时,从中国传统中找到了“小康”这样一个朴素的词。千百年来,“小康”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潜意识,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人都知道“小康之家”是什么意思。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中共就非常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善于将从西方学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老百姓一听就懂的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政治和社会动员。毛泽东时代曾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来描绘美好生活的图景,习近平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充实小康社会的内涵。

它有现实的考量,有经有权。尽管中共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在不同时期,中共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现阶段的任务。中共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是基于现实的情况,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的现实可行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只是一个小目标,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有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足,美好生活才有可能;等温饱问题解决了,中共马上往小康社会概念中填入新的内容,逐步将其升级为小康社会2.0版、小康社会3.0版,使之超越单纯的经济指标,发展为“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当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中共又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具体的步骤和安排。如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中共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它有民意的基础。它植根于人民,回应了人民的愿望和需求。1984年10月1日,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行进中自发地打出了一条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也成为中共政策深得民心的象征。邓小平从革命的战火中走出来,他是深刻了解人民的疾苦的。同样,习近平的7年知青生涯也让他和人民心心相通:“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23)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去了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说:“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24)在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5)

在中共勾勒的美好社会蓝图中,它首先是一个丰裕繁荣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它也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平衡、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司法更加公正、政治参与渠道更加畅通,人民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它还是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社会,人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它更是一个安全舒适的社会,有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更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更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人民有更多闲暇和条件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中共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助于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近年来,中共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描绘了一幅美好世界的蓝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