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尽全力练阵法
演义小说里特别吸引读者眼球的一种情节就是“斗阵法”。在《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和官军们展开了多次“阵法大战”,甚至还为此跋山涉水,去请法术高超的老道士助阵。在《三国演义》里,各种“斗阵”的场景更是精彩纷呈……仿佛只要排个阵法,很快就能把敌军打垮。在历史上,阵法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答案是否定的。阵法其实就是一支军队的队形与战术的配合,它的作用是将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如果把军队比作一只手,那么阵法就能将它变成拳头。不过,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终极因素,是以军阵为载体形成的一支军队的合力。
商代的王师已经出现了军队方阵的萌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祭坑再现了“军阵”的模样。后人可以由此了解到,在实战中,商代的方阵一般是“什长”在最前列,第二、三列是装备长矛等武器的甲士,再后面是手持戈矛的士兵。此时的军阵相对固定,缺少变化。西周时期的步兵方阵与商代类似,军阵依然相对简单,不同的是战车已经成为主力,作战时战车横向列阵于步兵前面,向敌人发起冲锋。
中国古代阵法的大繁荣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一、战车列阵有讲究
春秋时期,虽然战争的方式依然单一,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使用战车成了各路诸侯都在思考的问题,因此战车的阵法出现了变化。战车分成左、中、右三个大方阵,叫作“三军”。每个大方阵里的战车又组成了多个小方阵,形成“大阵包小阵”的队形。此时,一个新的军事术语“角”应运而生——由战车组成的部署于方阵两侧突前部分的精锐部队称为角。角往往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发起奇袭,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从“一字横列”的简单阵法到春秋时期的左、中、右三阵,这一变化意义非凡:当交战双方列好阵后,都要努力寻找对方阵法的弱点,集中自家的优势兵力发起攻击,这对将领们的战略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后人常津津乐道于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智慧,往往忽略了影响战争走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晋军将领发现了楚军方阵的弱点,指挥晋军首先向楚军的右翼发起进攻,击败了楚军军阵里较为薄弱的陈、蔡(陈国、蔡国此时依附于楚国)两国的军队,导致楚军先输一阵,心态发生了变化,最终输掉了这场争霸战争。
此外,战车和步兵的配合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在地势平坦的战场上,战车部署在步兵的前面;在险要复杂的地形,步兵部署在前面。还有的时候,步兵补充到战车之间的空隙,成为战场上的机动力量。在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与周桓王的“周郑之战”里,郑庄公就排出了新型的“鱼丽之阵”:战车列阵于前,步兵补充到战车的空隙,通过战车与步兵的密切配合击垮了周桓王的大军。
二、该砸车时就砸车
春秋时期,将领们在列阵时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当战场不在平坦的平原地区,笨重的战车无法适应复杂的地理条件时,军队该怎样列阵呢?春秋时期晋军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当时,晋国的北方边境遭遇了狄人入侵。作为一支活跃在晋国北部边境的军事力量,狄人不但作风凶悍,还特别擅长在地形险恶的山地里作战。讨伐狄人的晋国大军在到达战场之后傻了眼:这里到处是崎岖的山地,晋国三米宽的笨重战车,别说在山路上冲锋,正常行进都很困难。这样和狄人打仗,岂不是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名将魏舒向主帅荀吴建议道:“好办,把战车砸了就行!”
战车是主力装备,竟然说砸就砸?在春秋时期,这其实是个非常疯狂的主意。可眼看军情紧急,晋军也没别的办法,那就砸吧!可战车砸了,战车上的甲士怎么办呢?魏舒说:“这好办,就让他们和步兵一样去作战吧。”
于是,奇特的一幕发生了:在魏舒的指挥下,原本吭哧吭哧驾着战车艰难行进的晋军,这下列成了两、伍、专、参、偏五个步兵方阵前进,尤其走在军队最前面的两个方阵,人数不多,稀稀拉拉,连对面的狄人看了都哈哈大笑,觉得这是在瞎胡闹,因此放松了警惕。
正如狄人所预料的那样,刚砸完车的晋军看上去士气低落,一交锋就溃不成军,慌不迭地向后逃去。狄人兴冲冲地在后面追,追着追着却发现不对劲——怎么掉进晋军的包围圈里了?接下来战局逆转,砸了车的晋军竟像卸下了沉重的担子一样,逮住狄人一顿痛打,打出了晋国的一场大捷,一战解除了几十年的边患。
而这个由魏舒创造的,给晋国带来辉煌胜利的步兵方阵,被后人称为“崇卒之阵”。后世的军事家公认这个阵法就是中国古代纯步兵方阵的鼻祖。
当然,魏舒“砸车”的行为只是个例。随着战争地理环境的变化,战车冲锋的战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相对灵活的步兵地位越来越高,军队的阵法越来越丰富、复杂。
三、阵法搭配有学问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开始应用到战场上,步兵变成了作战主力,新兴的骑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机动力量。在作战中,不同的兵种必须密切配合,阵法因此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战国军事家孙膑认为:作战的时候,要把部队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要有前锋和殿后的部队。军队的三分之一用于直接战斗,其他三分之二则作为机动部队待命。此外,在野战战场上,盾牌兵要组成“矮墙”,战车兵要组成“防御堡垒”,持短矛和短剑的步兵要成为机动兵力。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兵种要构成一层层的阵型,密切配合。
而在实战中,不同兵种要实现密切配合,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支军队有步兵、骑兵、弩兵、车兵等兵种,不同兵种的行军速度和队形不同,作战时没有高效的通信工具及时传递命令,一不小心就会乱套。同一个军阵里的步兵、骑兵如果没有经过配合训练,很容易互相踩踏,无论使用多好的阵法,都可能不战自溃。
士兵的训练内容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士兵们要熟知金、鼓、铃、旗等号令,学会依据不同的旗语和鼓声行动;对每一道命令都要做到绝对服从,令行禁止;还要进行举鼎、投石、骑术、射箭等军事科目的训练。不同兵种的士兵们,以百十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队,先进行格斗、拼杀等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再学习阵法等知识,最后进行合练。
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严明到残酷的纪律也成为军队制度的要义:如果一个士兵逃跑,不但这个士兵的父母要被惩治,战友也会被株连;在作战中,如果军阵里前一排的将吏扔下士兵逃跑,后一排的将吏就有权当场将他处决;如果军阵里统率千人的将领临阵脱逃,那么他不但会被处死,家人也要沦为奴隶。当时的人认为,用残酷的军纪约束军队,能够确保将士们在战场上严格按照军令行事,从而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
知识链接 八阵法
中国古代的传统阵法很多,八阵法是一种基础阵法,是军队训练时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它包括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囊之阵,包含了从进攻到防守的各种变化。汉朝统治者每次检阅军队,都要演练八阵法。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变化多端的八阵法曾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