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军事·打仗是个技术活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师”和“旅”是这样来的

在形容一支军队强大时,中国古代有两个常用词——“虎师”和“劲旅”。“师”和“旅”都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商周时期,国家的人口数量远远比不上现代,军队的规模也非常有限。军事制度还处于雏形的阶段,军队的分工与兵种并不像今天这样细致。不过,“师”和“旅”这类单位的出现,却让军队的规范化管理开始成为可能。

一支军队编制明确、组织严密,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从这个角度看,师和旅的诞生意义重大。

现代考古学家在对商代的墓葬进行发掘、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商代墓葬里埋葬殉葬士兵的殉葬坑,多是十人一坑,十个殉葬坑排成一排;出土的商代武器也常常是十件捆成一捆。相关的甲骨文解释了这个现象:在商朝军队里,最小的编制是“什”,一个什正好是十个人,十个什组成一“行”,十行组成一个“大行”。商代,三个大行就组成了一支三千人规模的队伍,它构成了军队的一个基本单位——师。

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史上,师和后来出现的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师的出现

商朝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奴隶制王朝,它的疆域非常辽阔,今天的中原地区以及陕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都是商朝的领土。要保卫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自然需要强大的军队。商朝军队建立起了严密的编制,基层的作战单位为“行”,一百人排成一个小方阵,若干个小方阵组成一个矩形的大方阵。商军作战时使用盾、青铜戈、青铜长矛等武器。

商朝时期,战车已经出现,不过数量比较少,在商朝早期的几场重大战役里,商军动用的战车只有八九辆。商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并且编制非常严格。商朝第二十二任国王武丁在位时,他直接掌握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个师,每个师的兵力都在三千人以上。常备军规模接近万人,发展到商朝中后期,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商朝女将军妇好在征讨西北“羌方”部落的战役中动用了一万三千多人,这也是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商朝出征官兵数量最多的一次。

商王拥有左、中、右三师建制齐整的常备军,这支部队被称为“王师”,宋朝诗人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里的“王师”就是来源于此。商朝的诸侯们也有自己的私人军队。这些军队的名称,是在诸侯国的名字后面加上“师”,例如,“犬国”的军队被称为“犬师”,“雀男国”的军队被称为“雀师”。从商朝起,师不但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成为军队的代称。

商朝从建国到灭国的五个多世纪里,内外战争非常多。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关于商朝战争的记载就有上万条。在这些战争中,王师承担了许多艰苦的作战任务。商朝第二十九任国王帝乙曾亲自带兵出征,时间长达二百六十多天。今天的考古学者在陕西南部和四川地区都发现了商军的大圆穿戈、小圆穿戈、青铜矛等兵器,说明商军曾经在这些地方征战过。在三千年前的科技与交通条件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征兵、练兵两手抓

对于商朝来说,要想维护统治,仅仅组建常备军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一套成熟的征兵制度,以确保兵源的数量和质量。商朝从中期开始就建立了“民军制”:三个师设立“师长”,符合征兵要求的贵族子弟以及其他贵族成员都要进行登记。一旦战事爆发,商军就从登记人员里征兵。

为了保证士兵的战斗力,商朝建立了一系列训练制度:无论王室子弟还是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射”(射箭)、“御”(驾车)、“舞”(军事体育)等军事科目。

甲骨文里还记载了商军不少“军事演习”。演习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即调集军队去山林里打猎。商朝每次“田猎”都会动用大量的军队,调动步兵、战车兵等各兵种,国王也会亲自参加,一次“田猎”收获的猎物常有成百上千头。这样的“演习”在获取猎物、开辟新土地之余,能锻炼军队,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长期保持战斗力的军队,商朝的版图不断扩大。为了巩固领土,商朝在边疆地区修建城池,并派遣军队驻守。一些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即起源于此,例如距今约3500年至3200年的盘龙城。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城遗址一窥当年的盛景:25000平方米的盘龙城遗址,不但保留了完整的商代宫室、建筑与墓葬,还出土了臿、斨、斧、锛、凿、锯等工具以及钺、戈等兵器,是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代城市遗址,被誉为武汉的城市之根。

三、旅的由来

旅出现得也比较早,商代甲骨文里就有“左旅”“右旅”的说法。西周的军队是以五百人为一旅。到了春秋时期,因为齐国名臣管仲的改革,旅开始有了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设强大的军队,管仲对齐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适合服役的士兵单独编成一个阶层:五家编成一个“轨”,由“轨长”管理;十个“轨”编成一个“里”,由“里司”管理;四个“里”编成一个“连”,由“连长”管理;十个“连”组成一个“乡”。与轨、里、连、乡对应的军事编制单位分别为伍、小戎、卒、旅,五个旅组成一个“军”。这项改革被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效仿,齐国、晋国等大国都建立了“三军”制度,以旅为单位组成了三万人规模的常备军。这样规模的军队在今天看也许不算什么,在春秋早期却是一支大规模的军队。

旅的出现还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服兵役的士兵不再是周朝时的贵族,而是专门服兵役的“士”——他们世代享有土地,不用进行农业生产,只需要专心习武,因此有着很强的战斗力。这种新型的征兵制度,被称为“世兵制”。

世兵制里的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起初,士来源于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武士。为了保证兵源充足,齐桓公做出了一项重要改革:从庶人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士的阶层。这意味着以往没资格当兵的庶人也可以当兵了,军队的兵源进一步扩大。

师和旅把成千上万人规模的军队整合在一起,在中国军事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重要的一步。

知识链接 甲骨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商朝的历史一直受到质疑。因为在20世纪以前,中国的考古发掘几乎没有关于商朝历史的出土文物,原始的文字记录更是一片空白。人们主要是从周朝以后的史料中了解商朝。直到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

后来,中国的考古队对河南殷商遗址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残片,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商朝的历史(包括商朝的制度文化和军事文明),才得以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武丁与妇好这样曾建立卓越功勋的英雄人物,终于有机会被后人了解与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