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中的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构建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践呼唤和催生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一次次艰难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正在步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全面小康社会。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都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体制,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的政治发展。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客观上对政治制度与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政治制度与体制,通过不断的改革,适应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

中国迎来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崛起的中国需要世界眼光、需要发展战略,崛起的中国同样需要智力支持、需要新的知识创新。正是时代与国家的需求,为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呼唤着中国政治学者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理论。

理论探索:一代有一代之胜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问,从内容到方法都会有所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学界陆续介绍了大量西方政治学说,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作了很多研究整理工作,这些都给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政治学界在各式各样的理论面前,没有自己的经验系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因此,与西方政治学尤其是几十年前美国学者所做的一样,中国的政治学也要经历一个“经验主义”阶段,即以实证研究、经验性研究为主,系统研究总结本土社会实践和经验的发展时期。这也就是说,当代政治学者应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国情,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只有以调研、个案为基础,从点滴做起,像拼图一样,拼出一张中国政治发展的“地图”,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的构建才有可能实现。

对于如何从经验层面推进中国本土政治学的研究,我们的体会是要注重“两个层次”和“一个视野”。其中,“两个层次”指的是顶层的政治实践和基层的政治实践,“一个视野”指的是政治研究的国际比较。顶层政治一般是指一国的意识形态、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战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里最核心的就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对于普通政治研究者来说,研究顶层政治面临难以避免的障碍,存在社会学里所讲的“到场”问题。在无法“到场”的情况下,我们研究顶层政治主要是通过对重大政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对重要政治文献的文本解读、语言分析,以此帮助理解和认识中国政治的宏观发展。相比顶层政治,基层政治研究比较容易“到场”。政治学者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基层政治实践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和分析,进行社会发展、政治进程的“场景再现”,这对于我们了解某一政治实践的具体发生机制、运行过程都十分有益。同时,由于在中国政治场景中,基层政治很大程度上能够映射出国家层面的政治问题,因此,基层政治研究做好了,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顶层政治的认识与理解。

此外,我们正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一切都是独有的,中国的发展需要参考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比较政治研究可以为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提供有益启示。毕竟,中国的事情有时在中国还真看不清,走出国门看看却能获得很多启发。

实践创新:为有源头活水来

政治科学本质上是经验科学,它有理论但不是空洞的,是从调查研究、从经验总结中逐渐升华而来的,一定走过“实践—经验—理论”的全过程,非此就谈不上理论创新。因此,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的构建,必然要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同时参照分析与我国历史起点相近、发展环境相似的那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进程。如果舍弃了这一“源头活水”,那么就不可能产生真正为中国所需要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政治理论。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唯一专职政治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政治学研究所历来高度重视本土政治学的建构工作,尤其是重视研究提炼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近十多年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政治学研究所密切跟踪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不断总结来自顶层和基层的政治实践经验,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可以说在决策咨询和学术成果产出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在关注顶层政治实践方面,政治学研究所充分利用落实中央交办任务的有利契机,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验,不断强化咨政建言意识,通过高质量的对策研究成果,积极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比如,2004—2005年,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委托,专门组织研究力量,在大量专题调研基础上,广泛听取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意见,完成《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的撰写工作,提出了衡量民主的客观标准,即“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此外,按照中央要求,分别于2005—2006年、2007—2008年组织撰写了有关“中国民主政治重大理论研究”“政治学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主题的系列文章,进一步深入总结我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主创新经验。

在跟踪基层政治实践方面,政治学研究所倡导经验性研究方式,提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大力提倡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干部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系统了解国情、党情、民情、世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例如,政治学研究所以2006年参加院重大调研“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为契机,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以浙江为样本,建立了一个省市县镇四级层面上的国情认知模式,开展了持续性、多层次的调查研究。2008—2009年,政治学研究所又参加了中组部交办的“中国国家吏治改革的目标与途径研究”重大调研项目,先后在中央部委和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调研活动,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关键部分即党政领导体制和干部选拔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2013年以来,政治学研究所牵头进行了“公民政治参与度调查”“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问题调查”“中国人民主观的经验性调查”等多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数据。另外,自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政治学研究所加大实地调查研究力度,调研密度、频次、人数、时长等不断提高,全所科研人员由此对地方层面的治理实践有了更切身、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在借鉴国外政治发展经验方面,政治学研究所注重对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各国政治发展状况与进程的调研。自2008年起,政治学研究所牵头成立“亚洲政治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对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伊朗、越南、菲律宾、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基本理清了亚洲主要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初步完成了对这些国家政治转型的动力学研究。目前,正在考虑将这项研究延伸到欧美等地区,希望对全世界2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系统考察研究,深入探索工业化、现代化条件下的政治状况与政治发展规律等问题。

正是由于扎扎实实的调研带来了宝贵的“源头活水”,政治学研究所的科研产出得以显著提升,对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和成熟,近几年来陆续出版了《民主的中国经验》、《中国的民主道路》、《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民主与发展——亚洲工业化时代的民主政治研究》、《东亚民主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2016)《中国基层治理发展报告》(2015—2016)等一系列著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构建: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方谚语有云,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政治理论的构建,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未来前路漫漫,政治学研究所将继续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序推进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的构建工作。

回顾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政治发展历程,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党内民主、人大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和治理民主等五个方面。这其中,“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人大民主事关人民主权的制度落实,是广大人民参与国家权力和公共决策的根本渠道,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民主实现形式,同时也是未来我国民主发展的根本任务。协商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实现形式,能够比较有效地克服选举民主的一些缺陷,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创新,将极大地提升中国民主的品质和内涵。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政治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一直以来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治理民主以治理为核心,在治理中吸纳公民参与,在公民参与中提升治理品质,其实践形式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目的是在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民主的价值。

从上述五个方面出发,在以往国内外大量调研和不断思考基础上,我们考虑正式推出“中国民主发展丛书”。丛书涉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民主社会的理论构建、中国的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地方政府创新与民主治理、基层民主与乡村社会治理、基层民主与社会组织参与等等。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从本土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做起,从全面观察和厘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事实入手,不断探索民主发展的经验和规律,逐步深化对中国民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实践,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理论终会呈现在世界面前。

房宁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