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性与语言规范[1]
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摘要]作为一部规范性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不仅使读者正确地理解词典中所收的各个条目,还要使读者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条目。这是规范性词典的两项重要任务,缺一不可。本文结合实例在收词、注音、释义等各个方面进行说明,并论述辞书规范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规范性;语言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人口80%是文盲,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更为惊人。为编纂一本普及性字典,1950年8月1日,新华辞书社成立,1953年12月,《新华字典》面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华字典》凡例第一条明确指出该书的编纂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词汇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且知道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地运用。”《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影响最大的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的规范字典。
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第9条中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以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1956年7月,为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新华辞书社和原隶属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并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词典编辑室。《现汉》于1958年初开始编写,1959年10月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1965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973年试用本内部发行,1978年12月正式出版。《现汉》上承《国语辞典》《新华字典》,是以词汇规范为目的的规范性词典,与《新华字典》一起,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成就,现在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汉》1978年正式出版为第1版,历经多次修订,分别为1983年第2版,1996年第3版,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2012年第6版,2016年第7版。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现汉》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在收词、注音、释义、用例等方面,都取得突出的、开创性的成就。晁继周(2004b)指出:“词汇的规范只能通过国家组织编写的具有权威性的词典来进行,词汇的发展变化可以通过词典的修订及时地得到反映。”一部规范性的词典,不仅使读者通过词典正确地理解词典中所收的各个条目,还要使读者通过词典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条目。这是规范性词典的两项重要任务,缺一不可。为了增加大家对这些方面的感性认识,我们结合实例在收词、注音、释义等各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词典收词与词汇规范
《现汉》试印本面世后,词典编辑室曾从8个方面对词典编纂工作进行学术总结(收录到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早期文献》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一节指出现代汉语规范存在几个对立面:书面语和口语;古代语和现代语(包括同一词的古义和今义);普通话和方言;一般词和专科词。《现汉》在确定词汇规范时应处理好这几组关系。词汇通常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是全民常用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的词汇,一般词汇包括方言词、行业词、书面语词和新词语等。词汇是开放的,发展变化十分活跃,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转变也经常发生。
1.“姥姥、外婆”与方言词
方言词汇指方言系统中的词汇,当把方言词汇放在与基本词汇相对待的一般词汇中考察时,指来源于方言、成为共同语词汇单位的词。《现汉》第1版前言中说:“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方言意义……”作为一部中型的词典,《现汉》收录方言词的原则是只收书面上常见的或有可能进入普通话的。
2018年6月下旬,有人发现上海小学语文教科书《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改动理由是《现汉》中“外婆”标注为方言词,而“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引发了社会对方言词汇的认定及其词典标注的热议。
在“外婆、姥姥”的讨论中,很多网友认为,“外婆”一词的使用率并不比“姥姥”低,例如台湾歌曲《澎湖湾》歌词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不少人还倾向于“外婆”是更为正式的称谓,而“姥姥”则被视为北方方言。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现汉》是共时层面的当代语文词典,不是历史词典,标〈方〉标〈口〉反映的是当代语言事实,而无法全面反映历史状况。“外婆”产生时间早与语义显豁,跟判断它现在是否为方言词的问题无关。很多标〈方〉的词也是于古有征、语义流传有序的。
普通话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有些词来源于方言,现在已经成为普通话词语,就不再标〈方〉了,如“尴尬”“垃圾”“老公”“二流子”。拿“丈夫”义的“老公”来说,《现汉》原先标〈方〉,第5版改标〈口〉,视为普通话词语。词条中〈方〉〈口〉标记的变迁,正说明《现汉》作为规范词典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关注监测词汇使用情况,尊重语言事实、尊重语体的客观变化。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有广泛的地域优势,“姥姥”是北京话词汇,成为普通话语汇的机会较多,能在活生生的语言运用中被优先确定。“姥姥”在《现汉》第1、2版中标〈口〉,第3版以后去掉了〈口〉,变为普通话通用词。“外婆”在北京话及周边大片官话区确实不说,标〈方〉是可以的。但“外婆”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流行歌歌词广为人知,甚至也被北方作家接受,取消“外婆”标〈方〉也有道理。即将出版的第7版倒序本已去掉“外婆”的〈方〉标记。
2.“几率、机率、概率”与术语
术语是某一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周祖谟(1959)认为:“术语虽然属于专门知识的范围,但随着科学的普及,术语就变成全民语言内的东西了。”
“几率”是数学名词,目前数学界规范名词为“概率”。汪惠迪(2000)曾考察过各地使用情况:台湾出版的语文词典不收“几率”,大陆出版的语文词典不收“机率”,但两岸可以在“概率”和“或然率”上相通。新加坡人并不习惯用“几率”,甚至有人认为“几率”是“机率”之误;反之,刚从大陆到新加坡的中国人,看到“机率”,又以为是“几率”之误。香港和马来西亚的报纸也都用“机率”。百度百科将“机率”作为“概率”的同义词,专门设条。同义条目还有更明确的“机会率”,而“几率”放在“机率”后的括号内。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几率”中的“几”就是“机会”的“机”,“几”是“机”的古字,“机率”的语义显豁,“机”是机会(chance)的意思,因此现代人尤其是港台多用“机率”。《现汉》“几率”的“几”一直注jī,《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注jǐ,有人认为“几”字有“若干、多少”义,表示数量意义,读jǐ才有道理。
民国时期数学家胡明复《几率论——科学方法论三》(《科学》1917年第三卷第三期)是涉及“几率”命名的一篇重要论文,该文指出“事实愈多,则根据事实而得之几率与绝对之几度愈相近”,提供了“几率”的得名之由的一个重要信息。以掷银币为例,掷银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出现的概率越接近1/2。从这里可以推知“几”就是“接近”的意思,即“几乎”的“几”的语义,文中“几率、几度”均为此义。另外,科技名词中有“最可几”的说法,“最可几”就是概率最高的意思。如“最可几值、最可几速率、最可几路径、最可几孔径”等。“几”用在助动词“可”后面,应为动词或形容词,从语法分布上佐证了“几率”的“几”为“接近”义。“几率”的“几”注jī。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名词中“概率”(几率)不同于“机率”,而在现实语言生活中成为普通语词,都泛指语文义“可能性”,成为同义词,即“概率”(几率)=“机率”。《现汉》“几率”注为“概率的旧称”,“概率”注为“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这是科技名词的定义。台湾地区《重编国语辞典》“机率”注为“机会或可能性的数值”,反映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义。
查《人民日报》1946年至2018年3月的用例,“概率”5600多例,“几率”1200多例,而“机率”仅几十例,始见例为1963年,大致反映了大陆地区科技名词中“几率”替换为“概率”、语文义中“概率”(几率)和“机率”混同的情况。
3.“擘画、擎画”与书面语词
林焘(1959)针对吸收古代词语方面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指出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修辞作用来处理,对于古代词语中那些还有生气的东西,在规范性词典里必须注明它们的用法和使用范围。
2018年年初,人民网推出“擎画新时代,奋斗出幸福”专题,其中的“擎画”是否为一个新词?还是源自“擘画”的形近而误?检索人民网中的报刊用例,“擎画”仅有1例,而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还见于先前的另一篇稿件,用的是“擘画”,即:
5月17日,第六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将围绕“栉风沐雨——洞悉世界经济格局”“擘画蓝图——促进全球工商发展”两个议题展开讨论。——《人民日报》2017年5月12日第13版《搭建全球智能制造新“T台”》
大会包括两个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分别就“栉风沐雨——洞悉世界经济格局”“擎画蓝图——促进全球工商发展”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人民日报》2017年5月24日第15版《呼应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二〇一七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综述》
因此,《人民日报》中使用的“擎画”孤例显然为“擘画”的形近误用。
大家可能对“擘画”的语素义比较陌生。“擘”为“分开”义,“画”的本义为划分界线(后起区别字为“划”,“擘画”也写为“擘划”),“擘、画”为同义连文,合在一起为“筹划;安排”义,这是一个古语词,《淮南子·要略》中就有“擘画人事之终始者也”的用例。现代生活中有时还能见到“擘窠”一词(常用于“擘窠大字”),指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而用横直界线分格,其中的“擘”也是“分开”义(“窠”为“框格”义)。
“擘”的形近字“擎”为“往上托;高举”义,常见词语有“擎旗、擎天柱、众擎易举”等,“擎”字容易给人以充满力量的正能量联想。由于“擘画”当前多用于宏大主题,人们很容易把形近的“擎、擘”联系在一起,误认为同一个字。
《现汉》中“擘”bò的音项字只收“大拇指”义(一说大拇指与其他4个指头分开,故称),未收“分开”义(“擘”的此义在其口语读音bāi的音项下体现,即“掰”),这也是造成“擘画”一词的语素义难以索解的原因。第7版倒序本给“擘”字bò的音项增加了“分开”义标〈书〉,作为第一义项,举例为“擘画”。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语言规范应以实际语言生活为依据,辞书也应随着语言生活的变化及时修正。在对待方言词、行业词、书面语词等一般词汇时应注意它们跟基础词汇之间的转换,并准确解释这些词的语素义,以便读者正确理解这些词,并得以正确运用。
二、词典注音与读音规范
2019年元宵节前后,网上热议:在《现汉》和学生教材中,一些古诗文用字改变了读音,如: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一骑(qí)红尘妃子笑,而非衰(cuī)、斜(xiá)、骑(jì),网友们惊讶地发现,原先人们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竟变成错误读音。
其实,上述“骑”字在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经统读,并非新近才改读,但是网友提出的读音规范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孟蓬生(2016)曾整理归纳过古诗文中的读音,分为4类:(1)因处于韵脚而韵母发生改变的读音(一般不涉及声母),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á);(2)因诗词格律要求而声调发生改变的读音,如“春色未曾看”中的“看”(读kān);(3)有别义作用的读音,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读jì)、“高处不胜寒”中的“胜”(读shēng);(4)古今音义配合关系交叉的读音,如“食”,今普通话名词“食”(“食物”义)和动词“食”(“吃”义)均读shí,动词“食”(“给人吃”义)读sì,但古代名词“食”也读sì(《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的“食”)。读音规范是规范性词典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乐山乐水”的“乐”
“乐”的“音乐”义读yuè,“快乐”义读lè,“乐于、喜好”义也读lè,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传统上读yào。《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的3个“乐”,前两个朱熹集注“乐,喜好也”,读yào,第三个读lè。《汉语大词典》中以“乐”yào为首字的词语有“乐山、乐山爱水、乐山乐水、乐水”4条,这些词语均与《论语·雍也》这一典故有关,仅限于与“山、水”的组合,可以说“乐”yào是用于这一出典的专用音。
其实,“乐”在“喜好”义上通行读音是lè,如“安贫乐道、乐此不疲、乐善好施”均读lè。乐山大佛的乐山,虽得名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中的“乐”也读lè。
民国时期的《国语辞典》“乐”立4个音项yuè、lè、yào、lào(按音项序号排列),其中lào是为地名“乐陵、乐亭”立的专用音。台湾地区当代通行的中型语文辞书《国语活用辞典》“乐”也立4个音项yuè、yào、lè、lào,音项排列略有不同,并附说明:“审订后,lào音删除,并为多音yuè、yào、lè。”取消了地名音lào。
我国大陆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取消“乐”的yào音项,由lè音项来承担。1957年商务印书馆新1版《新华字典》无yào,有其他3个音项。1960年编成的《现汉》试印本取消了yào、lào,只剩下yuè、lè两个音项,此后沿用至第5版,第6版恢复了地名音lào。
现代社会中,“乐山乐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读通行音lè就可以了。有些人坚持传统读音,读yào也无妨。如为了照顾传统读音,现代语文辞书可在这些词语后括注“旧读yào”。
2.“衣锦还乡”的“衣”
《咬文嚼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浮舟,2002),讨论“衣锦还乡”的“衣”的读音。文章说,《现汉》第3版“衣(yī)锦还乡”中“衣锦”释为“穿了锦绣的衣服”,而“衣”作动词时应读yì。《汉语大词典》和不少成语词典的注音为“衣(yì)锦还乡”。文章认为,《现汉》“衣(yī)锦还乡”中“衣”字读音的处理不妥当。
《现汉》收了“衣”yì、“雨”yù等文言变调读音:
衣yì〈书〉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布衣|解衣~我。
雨yù〈书〉下(雨、雪等):~雪。
但是,《现汉》收录了由“衣”组成的成语“衣锦还乡”,由“雨”组成的成语“密云不雨”,标注了通行读音yī和yǔ,并未标注去声读音。其实,两种标注是从不同角度来处理的,标通行读音是尊重语言事实,标去声读音是存古溯源。在现代汉语层面,应该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读,但是又需要兼顾读者和专家的意见,因此第6版对这两个成语用现代通行读音注音,并用括注交代古音:
【衣锦还乡】yījǐn-huánxiāng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衣:旧读yì,穿衣)。也说衣锦荣归。
【密云不雨】mìyún-bùyǔ满天浓云而不下雨,比喻事情正在酝酿,尚未发作(雨:旧读yù,下雨)。
3.“解铃系铃”的“系”
《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曾刊登文章(宋连庠、周序祖,2006),认为“解铃系铃”中的“系”应该读jì,质疑《现汉》注音的依据。其实,《汉语大词典》《辞源》《现汉》等都把“拴缚,挂”义的“系”字定音为xì。在“解铃系铃”这个典故里,“系”的意思是把铃铛用绳索拴起来,挂在老虎脖子上,正合此义。《汉语大词典》在“系”xì的“拴缚”义项下面举出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的例子:“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这一现代用例也能佐证“解铃系铃”中的“系”读为xì。
另外,从语义的时间先后来看,“系”的“拴缚,挂”义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意义,而“系”的“打结”义读jì,这个意义晚于宋代才出现,《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把该义作为晚起义(这部字典把元明以后产生的词义注为“晚起义”)。《汉语大词典》“解铃还须系铃人”条列了这个典故的出处,即源于宋代释惠洪《林间集·下·法灯泰钦禅师》。“系”的“打结”义在宋代还没有出现,自然就不该读jì了。
当然,在当前语文生活中,读jì的“系”已经是使用十分广泛的口语词,如“系鞋带、系红领巾、系围裙、系领扣儿”等,这些组合中的“系”都有“打结;扣”的语义,读jì毫无疑问,受“系+名物词”这种组合的影响,人们把jì的读音泛化到原先当读xì的语义中去,而且“打结”和“拴缚”义往往不易区分开来,把“系铃铛”的“系”也通常读为jì。但如果以口语中的某个读音、某种用法为依据,去规定历史词语应该怎么读、怎么用,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4.“荨麻疹”的“荨”
《现汉》第1—2版“荨麻疹”注为“qiánmázhěn”,第3—7版改为“xúnmázhěn”,注音修改依据是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荨(一)qián(文)~麻;(二)xún(语)~麻疹。
根据“荨麻疹”的来源,也就是构词的理据,“荨麻疹”应该读qiánmázhěn。据说荨麻的茎和叶子都有细毛,皮肤接触时能引起刺痛,起疹。皮肤病荨麻疹由此得名。以前读qiánmázhěn,后来很多人包括医务工作者都把“荨麻疹”读错了,干脆将错就错,向群众习惯靠拢,积非成是,约定俗成了。
5.“旋转”的“转”
《光明日报》曾发表文章(刘海燕,2018)讨论“旋转”的“转”的读音,认为应读为zhuàn。这个字究竟该怎么读呢?我们先看《现汉》第7版的相关释义:
“转”读zhuǎn是“改变方向、位置”的意思,这是通常语义;读zhuàn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转”zhuǎn,为表示这一特殊语义而专立。无独有偶,“旋”也有两个读音,读xuán时基本义为“旋转;掉转”义(“旋踵”的“旋”即“掉转”义),“返回;归来”义引申自“掉转”义,语义较宽泛;读xuàn特指“旋转;打转”义。
从内部语素来看,“旋转”中“旋”的xuán音与“转”的zhuǎn音对应的都是通常语义,构成复合词以后指围绕着一个点或轴的圆周运动,对应于特殊语义的“旋”xuàn和“转”zhuàn。跟“旋转”的语义结构类似的有“颠倒”,“颠”是上下倒置,“倒”dǎo是从直立到水平方向,“颠倒”的语义等于“倒”dào,但是“颠倒”中的“倒”仍读dǎo。《现汉》中由“颠倒”扩展而成的四字格“颠三倒四、颠来倒去”中的“倒”也仍读dǎo。
“旋转、颠倒”中的“转”和“倒”都是通常语义,对应的是通常读音。我们应注意词义与语素义之别,不能因为复合词的语义与其中某个语素相同,而把该语素读音移植到复合词读音中去。语言演变是历时性的,不能倒因为果或以今律古地进行逆推。同样的情况还有“给予”jǐyǔ。“给予”jǐyǔ与“给”gěi同义,很多人认为“给予”中的“给”读gěi才符合理据。殊不知,“给予”jǐyǔ一词很早就有,而“给”gěi则晚得多,“给予”并非源自“给”gěi与“予”的并合。
我们再讨论“天旋地转”中“转”的读音。“天旋地转”源于“天地旋转”,是后者的骈偶形式,其中的“转”即“旋转”的“转”,读zhuǎn,《现汉》第1—4版就是这样注音的;但是人们由形式的骈偶推导出语义的等同,把形式上骈偶的二二相承在语义上分析为两两相等,这样似乎在形式上更能推定“转”读为zhuàn。即:
天地旋转→天旋地转→天旋=地转→旋=转
“天旋地转”的“转”读为zhuàn似乎更容易被人理解,第5版也把这个读音修订为zhuàn,造成了跟“旋转”的“转”读音不一致,招致读者质疑。从“旋转”一词的构词以及相关词语来看,宜保持xuánzhuǎn的读音不变。
综合上述例子,《现汉》在读音规范上运用了这样一些做法:执行国家语音规范,如“荨麻疹”的“荨”;归并历史上的特殊音项,减少特殊读音,如“乐山乐水”的“乐”;在历史词语的相关音项仍通行的情况下,坚守正确读音,不以今律古,如“解铃系铃”的“系”;尊重人们语言使用的实际,不墨守成规,如“衣锦还乡”的“衣”;注意词义和语素义之别,不把词的读音强加给语素,如“旋转”的“转”。
三、语义变迁与释义修订
吕叔湘(1984年)强调对新词新义的研究,提出语文词典应该更积极地收录新词新义,他说:“新词新义每天都在出现,不留意不觉得,一留意吃一惊。”词汇的发展变化应该通过词典的修订及时地得到反映。
1.“开司米、羊绒”
“开司米”本是英语中羊绒一词cashmere的音译,得名于地名克什米尔,又译作“开士米”。公元15、16世纪,克什米尔居民用当地和我国西藏的羊绒织成轻薄柔软、美观保暖的各色披肩,深受人们的喜爱,并逐渐为欧洲贵族社会所知而流行开来。开司米堪称奢侈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生活并非富裕,开司米风靡一时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考察《人民日报》创刊以来的“开司米”的用例情况,“开司米”有21例,“开丝米”1例,时间跨度从1956年7月到2004年11月,从这些用例中我们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内用例并非指称羊绒。这些用例中有的是将“开司米(开丝米)”与“羊绒”并举,说明开司米质地已至少排除纯羊绒。有的则点明了其质地为“锦纶”“腈纶”或“羊毛”。原来,此开司米非彼开司米,是一种比较细的毛线或针织纱线,由羊毛、腈纶或者毛腈混纺制成,并无羊绒成分,价格不贵。但是,“开司米”语义的这一微妙变化,并未引起词典编者的应有注意。
“开司米”一词释义反映了《现汉》初编时的情况,在历版修订中并未及时跟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所指。第3版收录了“羊绒”一词,但释义未及考虑跟既有条目“开司米”的照应。这个例子提醒词典修订者应注意及时反映词语语义变化情况,并注意词条的左邻右舍,切实做好相关条目的照应。
“开司米、羊绒”第7版释义为:
【开司米】❶山羊的绒毛,纤维细而轻软,是优良的毛纺原料。原指克什米尔地方所产的山羊绒毛。❷用这种绒毛制成的毛线或织品。[英 cashmere]
【羊绒】指山羊毛根部生长的一层绒毛,纤维细暖,是高档的纺织原料:~衫。
“开司米”释义第7版倒序本修订为:
【开司米】❶原指克什米尔地方所产的羊绒,泛指羊绒。❷用这种绒毛制成的毛线或织品。❸一种比较细的毛线或针织纱线。[英 cashmere]
2.“厨柜、橱柜”
《现汉》第1—6版只收“橱柜”一词:
【橱柜】❶(~儿)放置餐具等的柜子。❷可以做桌子用的矮立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出现了安装在厨房内放置碗筷、炊具等的整体式柜子。因安装在厨房内,因此常常写作“厨柜”,当然也有不少写作“橱柜”的。这一意义上,如果沿用原先表示“碗橱”义的“橱柜”,是给“橱柜”这一旧词赋予新的意义。如果采用“厨柜”,突出了厨房这一安放的处所,是给新事物一个贴切的命名。词义与语素义相一致,更符合理据。因此第7版补收了“厨柜”一词,在“安装或安放在厨房内的柜子”义上跟“橱柜”组成了一组异形词,处理如下:
【厨柜】安装或安放在厨房里的柜子,用来放置餐具、炊具等,多为整体式的。也作橱柜。
【橱柜】❶(~儿)放置餐具等的柜子。❷同“厨柜”。❸可以做桌子用的矮立柜。
3.“空穴来风”
《现汉》第1—4版对“空穴来风”的解释是这样的: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空穴来风”本义是“有孔洞就会招进风来”,表示事出有因,“空穴”是“来风”的条件。但在结构上看,“空穴”视为“来风”的处所更为自然,类似于“海底捞月”的结构,因此把字面义理解为“从空穴里来了风”,由此比喻“毫无根据、无中生有”。这与“空穴来风”的本义在逻辑上恰巧相反,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跟“七月流火”一样,被不少人归为成语误用的典型例子。其实早在1941年5月29日邹韬奋、茅盾等9位爱国人士发表的《我们对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一文就把“空穴来风”当成“无中生有”用过,但直到《现汉》第5版才得以反映: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空穴来风”表示“毫无根据、无中生有”的后起义,从开始使用到普遍流行开来,到最后被《现汉》确认,经历了几十年。
4.“七月流火”
《现汉》第7版收录了“七月流火”,注为:
【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七月流火”由本来表示“天气转凉”转变为表示“天气炎热”,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对星座名的“火”很陌生,以为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火,在公历纪年的情况下,“七月”也就理解为公历7月,而公历7月正是酷暑难耐的月份。这其实是按照“七月流火”的现代字面义给予新的解释,有别于原成语,这其实形成了一个新的成语。因此,第7版在“七月流火”的释义中用括注予以说明。
语言自身在发展,其中词汇部分发展很快,词典的反映总是滞后的。例如“颜值”是近几年的新词,收进了第7版,释义为“用来评价人容貌的数值”。但“颜值”又出现了新的用法,如:“学会这一招,让家颜值翻倍。”释义赶不上这个词的词义发展。
“空穴来风”“七月流火”两例都是经历了长时间使用才得到确认,但如果一种用法出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文章,虽然频率不一定高,由于权威引领作用很快流行开来,如“上行下效”虽然字面义是中性的,《现汉》第1—6版释义中加了“多指不好的事”的括注,提示用法上的贬义色彩。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上行下效”有褒义用法,如:“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风劲吹。”这种用法很快用了开来,因此,第7版做了及时修改:
【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领导带头遵纪守法,就会产生~的积极效果。
《现汉》增收新词新义的原则正如江蓝生(2012)所指出:“增收新词、新义主要依据通用性和生命力原则,重点在于及时反映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促进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及时准确地反映词汇面貌是《现汉》修订的直接动因,既及时增收新词新义又保证所收词语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是《现汉》历次修订的永恒主题。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新的用法在教学中偏向保守,与词典修订的与时俱进存在矛盾,同时,词典的频繁修订又会给读者带来不便。
四、词形规范与词典处理
2001年,国家语委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虽然为推荐标准,但是在执行中已强制化了,在图书质量检查中通常规定,必须使用338组中规范词形,使用不规范词形被视为差错。不少异形词的产生源于不同的命名理据,这种非此即彼的做法不免让人诟病。
《现汉》第1、2版曾有异形词并列条目的体例。《〈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详见杜翔,2019)第9条指出:“【把势】注末加‘也作把式’的注,是表示推荐‘把势’的写法,不推荐‘把式’的写法。有时几个写法都有根据,就把几个写法同时并列为一个条目(用得比较多的列在前面),注末不加‘也作××’的注。例如【耿直】、【梗直】、【鲠直】gěngzhí,【想象】、【想像】xiǎngxiàng。”这里所指出的“几个写法都有根据”揭示了命名理据的不同是形成异形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1.“必恭必敬-毕恭毕敬”
从源头来看,先出现的是“必恭必敬”,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必”是一定的意思,“桑、梓”是古代住宅旁种植的树木,借指故乡。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桑梓而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一定产生恭敬之心。但此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由“必定恭敬”演变为“十分恭敬”。在这种情况下,“必”有时就写作了“毕”,“毕”有“全部、完全”的意思,与该成语的后起义“十分恭敬”相合。写作“必恭必敬”符合语源的理据,写作“毕恭毕敬”符合语素义与成语整体义相合的理据,二者虽然都有理据,但是理据的性质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语源理据要放在首位,晁继周(2004)认为:“讲理据,首先是推究词源;能确定词源的,一般情况下应以原始词形为推荐词形。”由于所持观点不同,处理也不一致,认为语源理据重要就会选择“必恭必敬”为推荐词形,认为语素义与词语义相一致重要就会选择“毕恭毕敬”为推荐词形。
2.“姑夫-姑父”“姨夫-姨父”
“姑父-姑夫”在《现汉》各版中都处理为同音同义词,即以其中一条详注,另一条以词作注。其中在第1—4版中处理为:【姑夫】姑母的丈夫。【姑父】姑夫。第5—7版处理为:【姑父】姑母的丈夫。【姑夫】姑父。
“姨父-姨夫”在《现汉》第1—4版中处理为异形词,其中第1、2版处理为“几个写法同时并列为一个条目”,即:【姨夫】【姨父】姨母的丈夫。第3、4版处理为:【姨夫】姨母的丈夫。也作姨父。【姨父】姨夫。第5—7版处理为同音同义词:【姨父】姨母的丈夫。【姨夫】姨父。
同音同义词和异形词是不同的,严格来说,异形词之间仅限于写法不同,其他各方面都应该相同,而目前异形词有扩大化的倾向,把不少同音同义词也归入异形词。本文对两者区别不做具体讨论,就词典的处理来说,两者都是把其中的一个列为主条详注,另一个作为副条,列为主条的那个词被默认为词典推荐使用的,两者在处理方式上是一致的。
这两组词,无论详注条目为“×夫”还是“×父”,都符合理性原则。“姑父、姨父”中的“父”,表示家族或亲戚中的与父亲同辈的男子,与“叔父”相一致,又与“姑母、姨母”相对,而且方言中也有管“姑夫”叫“姑爹”的,“父”与“爹”也相一致,理据充足,而且符合系统性。请看《现汉》的解释:
【叔父】父亲的弟弟。【姑父】姑母的丈夫。【姑爹】〈方〉姑夫。【姑母】父亲的姐妹。【姨父】姨母的丈夫。【姨母】母亲的姐妹。
“姑夫、姨夫”中的“夫”表示“丈夫”,语素义与词义相合,也与“姐夫、妹夫”相一致,理据充足,也符合系统性:
【姐夫】姐姐的丈夫。【妹夫】妹妹的丈夫。【姑夫】姑母的丈夫。【姨夫】姨母的丈夫。
“父”和“夫”的语素义与词义都有关系,只是角度不同,理据的性质也就不同了,此时只讲理据很难取舍。另外,从语源角度来看,根据《汉语大词典》的例证,这些词大多在中古时代就有用例,符合语源的理据,根据语源也很难取舍。值得注意的是,《现汉》第1—4版以“姑夫、姨夫”为主条,以“姑父、姨父”为副条,第5—7版修改为以“姑父、姨父”为主条,以“姑夫、姨夫”为副条。这说明根据不同的理据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3.“渔网-鱼网”“渔具-鱼具”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渔网、渔具”作为推荐词形。《现汉》第1—3版都是以“鱼网、鱼具”作为推荐词形,第4版落实《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把“渔网、渔具”作为推荐词形。其实“渔网-鱼网”、“渔具-鱼具”都具有理据。
“渔”为“捕鱼”义,“渔网”是捕鱼用的网,“渔具”是捕鱼或钓鱼器具,“渔”的语素义与“渔网、渔具”词义一致。“鱼网、鱼具”与“鸟网”(捕鸟的罗网)、“鸟枪”(打鸟用的火枪)类似,也符合语素义和词义相一致的理据。在百度、谷歌以及人民网搜索的结果中发现,“渔网”和“鱼网”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在人们语言生活中这两对异形词都普遍使用。
4.“翔实-详实”
《现汉》一直把“翔实”作为推荐词形立为主条,把“详实”立为副条。《汉语大词典》“翔实”的最早书证是《汉书·西域传序》,颜师古注:“翔与详同,假借用耳。”“详实”的最早书证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两者用例都比较早。但在“翔实”中“翔”只是用来假借“详”,“翔”的语素义与“翔实”的词义不相一致,这样就不便于学习、记忆。把“翔实”作为推荐词形,在教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强调“翔实”的“翔”是“飞翔”的“翔”而不是“详细”的“详”,由于不符合“语素义与词语义相合”的一般规律,学生们需要死记,而且考试时也会作为一个考点来考学生,这样就增加了学习负担。其实,人民群众语言实践中仍然大量使用“详实”,根据2020年1月10日的统计,人民网“详实”的用例是11251次,“翔实”的用例是11576次。虽然“翔实”的用例略多一些,那多一半都是在把“翔实”定为推荐词形的引导下形成的。细究起来,“翔实”和“详实”在语体义上有所区别。“翔实”的“翔”为假借义,这种用法常见于书面语,“翔实”也有了书面语色彩。按照语素使用的系统性来看,《现汉》宜以“详实”为推荐词形。
李荣(1952)考虑到“汉字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把汉语的基本词汇称为“基本字汇”。石安石(1999)认为,汉语中的“词汇”大致与英语lexicon相当,lexicon把“词和语素”都包括在内,基本词汇则是基本词和基本语素的总汇。李、石二位先生根据汉语特点,揭示了汉字与语素的基本对应关系。上述例子就是从语素层面考察“渔、鱼”“翔、详”相关异形词的。
从词的构成来看,语素是词的构词基础。在某个语义上,语素之间构成了异形关系,按照系统性原则,由它们构成的异形词也应该一致处理。如在表示“本位货币单位”义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规定,用“元”来表示,因此,由“元、圆”构成的词语的推荐词形也需要变动。《现汉》第1—5版以“圆、美圆、日圆”为主条,以“元、美元、日元”为副条,第6版改为以“元、美元、日元”为主条,但“圆、美圆、日圆”作为副条仍保留,这也照顾到了语言的惯性。现在人民币上印刷的汉字仍然是:“壹百圆、伍拾圆、壹圆”,可以说“元、圆”表示货币单位还会长时间地共存。
我们举一个反面例子。“身分”的“分”意思是“职责和权利的限度”,与“职分、本分、过分、分外、恰如其分”的“分”同义。《国语辞典》和《新华字典》第1版都只有“身分”,没有“身份”。《现汉》第1版“身分”与“身份”两种写法并列,但“身分”列在前面。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普遍使用身份证后,身份证上使用的是“身份”,第3版照顾实际情况(如更换身份证,成本太高),改立“身份”为主条。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在“职责和权利的限度”这一语义上,本该写“身分”的“分”写成了“份”,破坏了系统性。
五、结语
李宇明(2004)指出:“辞书规范和文件规范相辅相成,共同在语言生活中对语言规范从不同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语言自身的规范是基础,辞书规范、文件规范是从语言自身规范中来的,是对语言自身规范的书面上的确认,而不是凭空制造的。语文辞书的价值之一,在于可以在规范文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发挥作用,以补规范文件之不足。《现汉》之所以规范,最主要的原因是从语料出发,反映客观的语言实际,也就是反映语言自身的规范。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语言文字规范与辞书规范不能画等号。我们不能说,只有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的字词才能收入辞书规范,或者反过来说,所有被收入辞书的字词都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我们以“〇”为例进行说明。“〇”从形状上看,是封闭的圆形,无笔画的起讫,不好归入某种笔画(横、竖、撇、点、折),无法纳入现代汉字结构体系,2013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没有收录“〇”。因此有人提出“〇”不是规范汉字,《现汉》不应该收录。
20世纪60年代,《现汉》主编丁声树先生提出:“放开眼光,关注当代,实事求是,尽量把当代实际使用着的字、词吸收到词典中来。”在经典文献《毛泽东选集》和“九评”系列文章中“〇”经常使用,有必要收录到词典中。汉字数字里,“〇”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成为一列,“零”则与“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成为一列。如果没有“〇”,第一列就有缺位。社会使用接受了这个“〇”,是补上了这个缺位,不妨把它视为汉字的一个特例。有人提出该字“部首笔画却难以归属,四角号码更无法厘定”的问题,丁先生回答说“这个问题可另行研究”。
丁先生的回答把词典的功能定位和收词单位的性质认定,清楚地区分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词典的首要功能是给读者查疑解惑,应该反映“当代实际使用着的字、词”,而收录对象是否符合汉字结构体系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〇”可以被认定不属于现代规范汉字,但辞书根据自身的编纂宗旨和功能定位,可以决定收录“〇”,它的检字办法可以变通处理。试想,当年要是收词范围局限于现代汉语规范汉字及其词语,那么含有西文字母的“阿Q、三K党”、旧计量单位用字“瓩、吋、嘝”、日本汉字“畑、畠、辻”的收录都需要质疑了。《现汉》收录这些字词,是为了解决人们阅读书刊时查考的需要。当年没有网络,人们获知字词相关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字典词典,收录这些字词是《现汉》必须承担的任务。
语文辞书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与辞书内容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包括规范文件所定的规范和将语言自身的规范转化为辞书规范,同时记录相关的语言文字现象。因此,辞书编纂者和规范文件制定者应该密切沟通,最好在学术上融为一体。政府在进行语言规划时,要考虑到规范体系的完整性,注意发挥辞书等的作用;辞书编纂者应自觉支持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利用自己的优势提升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规范型辞书编纂和规范文件制定是规范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牵住这个牛鼻子,对于规范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晁继周:《论异形词整理的原则》,《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2]晁继周:《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中国语文》2004年第6期。
[3]杜翔:《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辞书研究》2019年第3期。
[4]浮舟:《“衣(yī)锦还乡”乎》,《咬文嚼字》2002年第10期。
[5]江蓝生:《守正拓新、与时共进——〈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述略》,《秘书工作》2012年第10期。
[6]李荣:《汉语的基本字汇》,《科学通报》1952年第7期。
[7]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辞书研究》2004年第4期。
[8]林焘:《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语言学论丛》第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9]刘海燕:《〈现汉〉也有错!信不信“转”晕你?》,《光明日报》2018年4月4日第12版。
[10]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
[11]孟蓬生:《新版〈审音表〉公布后:我们如何读古诗文》,《光明日报》2016年10月30日第7版。
[12]石安石:《重新审视基本词汇问题》,《语言学论丛》第22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舒宝璋:《细针密缕惠人间——缅怀丁梧梓先生》,《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4]宋连庠、周序祖:《“系铃”怎么念?》,《新民晚报》2006年5月30日B5版。
[15]汪惠迪:《“机率”和“几率”》,《语文建设》2000年第9期。
[16]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Language Norm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DU Xiang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Research Center for Lexicology & Lexicography,CASS)
Abstract:As a prescriptive dictionary,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not only enables its readers to understand each items correctly,but also instructs them to use them appropriately.These two aims of the prescriptive dictionary are of equal importance and neither is dispensable.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this argument with examples on entry inclusion,phonetic notation and definition etc.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correlation of dictionary standards and linguistic norms.
Keywords: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Prescriptiveness;Linguistic Norms
作者简介
杜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词汇学、词典学。
[1]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VXK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