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王化村
日铸茶
在绍兴市区东南距市区55里的会稽山日铸岭下,有一个地方叫王化。王化村由原王化、寺前、五一、长塘头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地域面积11.391平方公里,与上虞汤浦镇、绍兴县王坛镇、富盛镇相毗邻,系小舜江水源之一。全村832户、2369人,2007年村可支配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净收入8193元,个体私营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1476万元,上缴国税地税53.25万元。全村有耕地1840亩,其中水田1125亩、旱地715亩、山林面积12607亩。这里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山流潺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盛产茶叶的宝地(图2-5),自古以来,王化人就有种植和加工茶叶的传统。
图2-5 王化村茶园
产于王化的茶叶,早先叫日铸雪芽,后又叫日铸茶或珠茶。翻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王化有着光辉的一页,历史名人对王化的茶叶有着高度评价。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第一。”吴处厚《青厢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纤白而长,其绝品至二、三寸,余虽未逮,亦非他产可望,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陆游称此茶芽如苍鹰之爪,胜过当时名品红囊的雪茶;明人张岱尝幕歙人自制日铸茶,称其香味浓郁,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呼为兰雪名过松萝;清人李慈铭平生再嗜名茶,偶得日铸,品后赞叹:“龙井清隽而太利,碧螺春酝藉而太澹,兼两美而无病者,其在此乎。”《会稽县志》也多有记载,《嘉泰会稽志》载:日铸茶“有名颇晚”,“殆在吴越除国之后”。康熙《会稽县志》引《黄氏青箱记》云:“千载之远,佳气不泄,蒸于草芽,发为英华,淳味幽香,为人滋养也。”
南宋期间,相传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迫于金兵追杀,于10月17日到达越州(今绍兴),赵构率文武百官翻越日铸岭,在王化独封庙躲过一劫,后转水路向明州(今宁波)方向逃去。建炎四年(1130)春,宋高宗回跸越州,沿原路于4月12日在王化村驿站驻跸数天,王化百姓纷纷拿出自己采摘加工而成的日铸雪芽招待高宗赵构和随从官吏,宋高宗喝后惊讶地说:“我从来没有喝过如此浓郁醇香的茶!”他向村民道谢后,问村里的族长:“此茶产于何处?”族长说:“此茶叶乃本地所产,只要万岁喜欢可以带些回去。”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御旨日铸茶为特贡珍品。
400多年前,王化日铸岭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王化山湾处有一种怪兽叫“山啸”,十分可怕,王化百姓都不敢去这个山湾。后知县派两名官吏到这山湾巡查,感觉这个山湾平平常常,无异样之处,只觉得此山湾有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特别高大挺拔,叶子白嫩纤长。据说这株日铸雪芽极为名贵实属少有之山珍,会稽知县特命人把这株茶树上的茶叶摘下来制成铸茶献给在显圣寺出家修行的大清顺治皇帝。后康熙帝前来显圣寺寻父亲回宫,会稽知县吩咐和尚给康熙帝端杯香味浓醇的“雪芽”解渴,康熙帝喝后连声称好,并问知县这叫什么茶,产于何地,知县告诉他叫“日铸雪芽”,产于本地日铸岭里面的一个山岙里。后会稽县衙每到春天就派人采摘加工后进贡康熙帝,康熙帝喝后说道:“可惜这茶太少了。”皇帝口为圣旨,第二年山湾里满山遍野长出了白嫩嫩的雪芽茶来,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御茶湾。从那以后,“山啸”也消失了,后人传说“山啸”是雪芽茶的护卫神,御赐“御茶湾”以后,它完成了天职,就自然隐居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化的茶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若要富,茶竹兔”的口号下,王化人大力开发茶园,至20世纪80年代,茶山面积达到8000余亩,年产珠茶7500担以上,建有茶叶初制工场和精制茶厂,为国家的茶叶出口作出了贡献。
日铸茶香飘中外。1915年,平水珠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14年5月,平水日铸茶获第九届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15年5月6日,CCTV-4“江河万里行”摄制组专程来王化采访并拍摄纪录片《珠茶纪事》,并在6月9日在 “远方的家”栏目中播出。
茶叶的采摘和制茶的工艺也是非常讲究。茶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同采摘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茶农历来十分注重采摘时间的安排。道光《会稽县志》载:“最早者为清明茶,香味特浓,清明后采者曰雨前茶,谷雨后采曰早春茶,俱属会稽佳品,最后则曰夏茶,其味减矣。”张岱《陶庵梦记》概做茶之法,须“俟风日清美茶须旋采、抽筋摘叶、急不待时”。因此茶叶必须适时采摘。
随着千百年来的生产加工,王化茶叶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叶文化。客人来了,饭可以不吃,茶必须要沏,这是礼貌;老人寿诞之日,送上一杯茶,叫寿茶;新娘入洞房喝一杯茶,谓之新人茶;茶宴、茶话会,以茶会友,形形色色的喝茶风俗,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柯桥区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