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作业与技术管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现代物流的相关理论

一 物流学理论的萌芽

物流活动诞生于人类社会,与特定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早在1922年,现代营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弗莱德·E.克拉克(Fred E.Clark)就已在《市场营销原理》一文中对市场营销的内涵进行了科学表述,认为市场营销的本质是与商品所有权转移有关的各类活动,其中就包含了物流活动。这一定义使物流成为市场营销领域的研究内容之一。从此,物流就成为市场营销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物流也成为以物资的储存、运输为目的的一种实物供应(physical supply)行为。虽然相关研究肯定了物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未对物流的重要地位予以肯定,而是将其简单地定义为一种隶属商品销售活动的辅助性活动,其作用是实现商品从生产端向消费端的空间位移。在该理论观点中,物流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销售,通过优化和改进物资运输、配给流程提高产品的销售绩效。羽田升史(日本)认为,物流是市场的必要延伸,是市场关系的重要补充(包振山、朱永浩,2019)。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誉为美国国际霸权形成的基础。为了实现其军事目标,美国把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ment)策略应用于军需品、武器弹药等作战物资的存储、运输、配送的管理。这一高效、科学的管理策略极大提升了美国军方的作战能力,为后期胜利提供了充分保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众多学者投身于后勤管理研究,逐渐推动了“后勤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也取得了“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等研究成果(崔介何,2015)。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后勤管理的应用领域也逐渐由国防军事领域延伸拓展至工业、商业等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以原料和产品的流通、运输、分配、储存、管理、配送等为主要活动的生产管理体系。

无论是军事领域、工业领域还是商业领域,用户服务都是后勤管理的核心理念。当物流活动由实物供应转变为后勤之后,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物流服务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物流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成果”(GB/T18354—2006)。上述概念中的“成果”具体包含物流服务提供方为客户所提供的实物管理活动、劳务活动等不同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在服务理念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物流服务系统的层次日益丰富,逐渐由物流管理活动延伸拓展至更高层次的增值服务,使物流服务的内涵更加完善。

二 现代物流学相关理论

(一)“黑大陆”学说

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ker)(1962)在其著作《经济的黑暗大陆》(The Economy’s Dark Continent)中对“物流”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将其定义为“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认为物流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流通效率进而创造更大的财富。该观点也被称为“黑大陆”学说。其中的“黑大陆”表明了现有的研究并未真正认识和了解物流的经济价值,强调了物流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他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王之泰,2008)。

(二)“物流成本冰山”学说

“物流成本冰山”理论的提出者为日本学者西泽修。他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对“黑大陆”学说的内容进行解读。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与财务制度并不能对物流的实际费用进行准确核算。基于传统的核算方法,企业一般通过“运输费用”“保管费”等科目对销售、管理等费用进行核算,仅仅体现了企业向其他企业支付的费用(高铭泽,2015)。而上述费用并不是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部内容,而是其物流成本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费用未能得到体现。其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物流冰山学说

“物流成本冰山”学说比较科学地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了描述。该学说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时往往涉及很多领域,包含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处置等作业环节,贯穿于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对上述复杂、庞大的流程进行核算必然面临巨大困难;二是物流工作涉及产品的包装、装卸、运输、加工、配送等诸多生产环节,涉及作业管理与信息管理等问题,使物流成本核算需要考虑很多环节;三是物流成本会涉及多种不同的支付形态。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项内外部成本费用都将作为物流成本的构成要素,使物流成本核算需要考虑复杂的支付形态,加大了其核算难度。以上原因共同决定了物流成本核算的巨大困难,在会计实务中往往难以保证核算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三)“成本中心”学说

作为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构成,合理控制物流成本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从而确保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最佳绩效。因此而诞生的“成本中心”学说就明确指出了物流将作为企业成本的主要来源和管理重点。物流成本控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十分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已成学界共识(古桂琴,2016)。

(四)物流成本“效益悖反”学说

效益悖反的内涵具体体现在:

1.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悖反

基于成本管理的物流系统强调物流成本的最小化,以物流系统的最优化为核心目标。在协调不同物流功能要素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实现有机整合,尽可能减少物流成本实现最佳效益。

2.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交替损益

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相应的资源投入。因此,虽然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是也会形成更多的成本费用。在具体管理中,企业必须科学认识到物流质量与成本费用之间的效益悖反问题,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片面追求高水平服务或高企业收益,尽量避免导致整体效益下降的经营行为。

对于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其最基本的任务是提升服务水平与降低成本水平。这一相互矛盾的任务目标对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实现最佳效益,企业必须均衡考虑成本与服务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策略实现成本最小化前提下的最佳服务(张聪果,2019)。

(五)“第三利润源”学说

在对物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时大多会提到第三利润源(the third profits source)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为西泽修(1970)。他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领域(包含物质、人力资源)与销售领域是两个价值创造能力最大的领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庞大的财富。

物质及人力资源领域的利润来源若为制造成本的降低,则在理论研究中通常将其定义为“第一利润源”;若其利润来源为改良营销技巧提升销售收入,则在理论研究中一般定义为“第二利润源”。

实践结果表明,在科学技术创新、营销策略进步的同时市场机制逐渐完善,日趋同质化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的第一利润与第二利润源逐渐消失,生产领域的价值潜力也因此逐渐下降,使流通领域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重点。此时,物流所对应的“第三利润源”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挖掘其第三利润源实现自身良性发展,企业必须从战略的层面出发重视物流系统管理,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管理策略,尽可能减少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开创新的利润点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郭宝林,2008)。

三 现代物流的发展理念

(一)物流价值与利润理念

物流活动与商品市场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赵胤斐等,2018)。基于市场供求关系与资源配置理念,物流可以理解为商品市场在物流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在实现价值创造和转移的同时,物流管理也将完成社会价值增值活动。

彼得·F.德鲁克的著作《经济的黑暗大陆》(1962)对物流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科学论述。他认为,物流是现代商业“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物流业的科学与快速发展将极大提升市场效率,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也将成为现代商业新的利润来源。这一论断对现代商业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使物流成为学者普遍关注的重点。

爆发于1973年的全球石油危机导致国际石油价格迅速攀升。受此影响,石油产品运输和包装成本显著上升(上升比例分别达到了20%、30%),进而导致运输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使西方国家的原料、燃料等竞争优势下降,对其传统的盈利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缓解上述不利因素,西方国家的物流企业纷纷开展物流管理的创新活动,通过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以此应对原料、人工等成本上涨导致的利润下降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物流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日本学者西泽修的著作《流通费用》就对物流系统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肯定,将物流系统的创新界定为企业还未开发的“第三利润源”。

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则认为,物流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价值,也充分肯定了物流管理对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影响作用。在其著作《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文中,西泽修再次强调:“现在的物流费用犹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海面的小部分。”

(二)物流一体化理念

1.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管理的传统模式以纵向一体化为主。该管理模式以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生产的控制为基本理念。基于该管理理念,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大多表现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投资供应商等方式(曾琢,2014)。虽然这一传统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但是也会造成企业投入资源分散、资金压力上升、经营风险扩大等问题而影响其良性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出现并迅速发展。

与纵向一体化模式相比,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将构建起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经营主体所构成的链式体系,能够实现协调运转发挥价值链的资源优势,及时把握市场变动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价值链各主体的最佳利益(夏德建等,2020)。

2.企业内物流一体化与供应链一体化

从其内涵来看,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具体以商品市场需求为先决条件对企业的采购、生产计划进行制订和调整,以此实现产品生产流通过程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不透明是该管理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使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若是商品销售状况优于生产预期,则将出现产品断货、供应不足等问题;若是商品销售状况差于生产预期,则又会导致产品积压、库存压力上升等后果。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必须对产品的市场销售进行科学预期,在尽可能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制订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这就要求摆脱传统预测式生产经营的局限性,借助如图1-2所示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流程开展生产管理,以此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经营绩效。

图1-2 企业内物流一体化

现代管理理念认为,物流已经成为企业、供应商、客户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物流管理水平也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之一。科学的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对客户订单信息、需求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然后由企业根据信息结果对生产、采购计划进行制定和调整,在提高产品生产管理效率的同时创造更多的产品价值反馈给客户,从而获得客户的认可实现良好的客户关系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这就是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所在。

企业内物流一体化虽然能够为企业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但是却无法为其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保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中,企业想要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必须打破物流管理的内部局限性,构建涵盖企业自身、供应商及客户的更加宽泛的物流管理体系,形成如图1-3所示的供应链一体化体系才能保证良好的经营效果(肖艳,2019)。

图1-3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物流服务的一体化是指“根据客户需求所实施的多功能、全过程的物流服务”(GB/T18354—2006),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物流理念的局限性,不再片面专注于实物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的运营管理活动,而是从供应链的层面出发开展物流管理,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科学协调与统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的最大价值,在取得客户认可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孟一君,2020)。

(三)精益物流理念

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日本丰田汽车提出了“精益物流”这一新的管理理念。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生产管理过程(包含库存)中的资源浪费问题,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管理措施实现最低成本(赵娟娟,2020;Holweg,2007;Sebastian,2020)。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学者则以物流管理为出发点开展研究工作,在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精益物流”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科学论述(Tortorella et al.,2017),该理念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价值创造的中心由企业或职能部门转变为客户;

(2)基于价值流的完整过程,制定与商品流通有关的生产、供应、配送等基本流程和内容;

(3)实现完整、协调的增值活动流,避免价值链出现等待、中断、回流等问题;

(4)发挥客户潜力,实现价值的及时创造;

(5)逐渐减少浪费完善管理体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基于以上认知,可将精益物流的目标具体定义为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的前提下实现最佳服务以获得客户的满意和认可。

(四)绿色物流理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理念。该理念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了论述,认为应当在不损害下一代资源开发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开展当代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当代企业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策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不损害自然环境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刘竹轩,2019)。该发展理念也为现代物流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推动了环境共生型物流理念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新物流管理理念不再局限于物流与经济、物流与消费的单向关系,而是构建起一种双向协调关系,在不危害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的绿色转型。

(五)联盟与合作理念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提出了“物流复兴计划”,通过打造物流联盟、实现广泛合作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以此为企业的快速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物流关系逐渐由传统的权益交换及谈判逐渐转变为更加高效、稳定的组织间联合作业这一新模式,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杜志平、贡祥林,2018)。这一变化不仅极大提升了外部资源的利用率与企业的物流效率,在显著减少物流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物流联盟的出现和发展速度,所谓物流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盟与合作”(GB/T1835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