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君子周而不比
——概念阐述
“君子周而不比”出自《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甲骨文字形如田中密植作物,本义为细密完备、没有疏漏,引申为团结周围众多的人。“比”,甲骨文与“从”相似,如两人比肩而行,意为亲密、依附,引申为结党勾结。此句意思可以理解为“君子广泛团结人但不结党,小人结党但不广泛团结人”。
“周”与“比”的概念可以组成一组对比。东汉郑玄注释为“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周易》中的“比”卦作“辅佐”解,象征臣属依附君王,可以有两层意思,一即集团内部团结,对外亲附,二即若亲近坏人、结党营私,会受伤害。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释为:“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是为公,“比”是为私。君子办事与人紧密合作,出于公心,而不会为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即“周而不比”。而小人处事汲于名利,为私利与人结党,一旦不合,则马上翻脸。可见为人处世,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主体内容
“周而不比”的主要内涵有:(1)交友之道存不同而谋相异;(2)君子求友应广泛团结不同的人;(3)交友应坚持正道择善而从。“君子周而不比”可以解释为“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君子周而不比,可以结成真正的朋友,小人比而不周,亲密却并不团结。北宋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提到,“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认为小人因利益而结为暂时的朋党,但为争利而散,君子交友因同道而谋,始终如一。《后汉书·文苑列传》中载有“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君子周而不比”,强调有品德之人交往取友应广泛,但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而不比”既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哲学,更是一种对外交往的准则。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诸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之类的固定表述中,都强调交往中要团结一致,而不结党营私。君子与小人在交友上的不同,朱熹认为是“周公而比私”(《论语集注》)。君子处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小人是为了一己私利去结党派,以别亲疏,排除异己。
中国共产党一向反对“比而不周”。1937年,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里指出,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邓小平亦曾指出:“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中国共产党对内强调“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习近平较为欣赏的中华经典,亦是其身体力行的格言之一,曾作为书法作品置于其办公室中。[34]习近平曾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要求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35]
在外交上,“君子周而不比”给予的启示是,大国在对外交往时,要始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团结众人,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二,以公正之心平等对待每位合作伙伴,不能以意识形态划线,厚此薄彼,党同伐异;第三,在选择“朋友圈”时,应秉持一定的自身原则,慎重选择交往对象。(本条执笔:陈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