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赋税制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地理概况

古代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对这个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而是以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名或者王国名来命名。例如,苏美尔人称“苏美尔(地区)”为ki-en-gi,称“阿卡德(地区)”为ki-uri,此外表示“地区”的苏美尔术语kalam也特指苏美尔地区。

从今天的世界版图来看,古代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少部分位于今天的叙利亚东部、土耳其南部和伊朗西南部地区。这里的“两河”指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全长约2600千米)和底格里斯河(Tigris,全长约1850千米),其名称也是源于古希腊语,它们的苏美尔语名称分别是buranun和idigna。[3]这两条河流均发源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高原,向东南流向波斯湾。西边的幼发拉底河流经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东边的底格里斯河流经土耳其和伊拉克境内,这两条大河分别有若干支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河流网,被称为新月形地带,其中幼发拉底河的支流自北向南主要是巴里赫河和喀布尔河,底格里斯河的支流自北向南主要是大扎布河、小扎布河和迪亚拉河。今天我们知道,这两条大河在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附近汇合成为一条河——沙特—阿尔阿拉伯河,然后才注入波斯湾,可是在古代,这两条大河是分别流向波斯湾的。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波斯湾的海岸线要比今天向内缩进240多千米,结果是今天版图上处于内陆的乌尔和埃利都两城在古代其实都是沿海城市。譬如,文献中就有乌尔港口停泊船只的记载。[4]

在地理区划上,两河流域以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界,以北称为亚述(Assyria),以南称为巴比伦尼亚(Babylonia),其中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伊拉克的努法尔)为界,以南称为苏美尔(Sumer),以北称为阿卡德(Akkad)(见图1-1)。[5]

图1-1 古代两河流域版图
资料来源:引自M.T.Roth,Law Collections from Mesopotamia and Asia Minor,Atlanta:Scholars Press,1997,p.xi。

乌尔第三王朝大致处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也即苏美尔—阿卡德地区:东抵伊朗高原的西部及扎格罗斯山脉,西达幼发拉底河中游,北临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地区,南至波斯湾沿岸。

两河流域南部是平坦的冲积平原,平缓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沉淀,抬升河床,河水漫过河堤甚至改变河道。由于两河流域南部的气候干燥而炎热,大多数地区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土壤干而坚硬,在每年的4—6月间,安纳托利亚以及库尔德斯坦的高山积雪融化后,两河开始泛滥,这里的农业依赖两河的河水进行人工灌溉,发展灌溉农业。如果像希罗多德所说的“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的话,那么美索不达米亚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赠礼。[6]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自然资源是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这里孕育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主要的农产品有大麦、小麦、芝麻、蔬菜和椰枣,[7]牲畜主要有牛、绵羊和山羊。[8]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利用冲积平原区的黏土制作成泥板,用河边生长的芦苇制成笔,在泥板上“压”出形同“楔子”的文字——楔形文字。[9]河流和沼泽提供了芦苇和渔业资源,[10]芦苇被用来编席、篮和箱,以及造船和建房。与今天中东盛产石油类似的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沥青,他们在幼发拉底河的希特(Hit)地区开采沥青,将其涂在船身上防漏,涂在墙壁和屋顶上防水,以及用来黏合泥砖等。[11]不过,两河流域南部缺乏石料、大型木材、金属和矿产资源,而这些资源基本都是靠从两河流域附近地区进口,这也催生了最早的跨区域贸易。[12]大致上,普通木材来自扎格罗斯山脉和麦鲁哈(西南亚印度河流域或东非埃塞俄比亚),[13]建筑庙宇和宫殿的高大杉木、柏木和雪松来自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山脉和阿玛努斯山,硬石料(如闪长岩)来自伊朗和马干(阿曼),铜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加索、阿曼、塞浦路斯和伊朗,锡来自伊朗、高加索和阿富汗,白银来自陶鲁斯山脉,黄金来自埃及和印度,青金石来自阿富汗。

乌尔第三王朝的行政区分为中央行政区和地方行政区。中央行政区上至国王,下至各级官吏,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和职业分工。地方行政区采取三分法的划分,分为核心区、外围区和附属国三种类型(见图1-2)。

图1-2 乌尔第三王朝版图
资料来源:引自M.Van de Mieroop,A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ca.3000-323 BC),Second Edi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