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壮语与泰语谚语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语言篇

从谚语看壮泰民族的隐喻思维

周艳鲜[1]

一 引言

“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谚语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智慧,壮、泰语谚语是壮、泰民族世代流传于民间的宝贵的口头传统。Blehr提出,“Many proverbs also exhibit certain stylistic features that help a statement to gain and maintain proverbial status.”[1]Wolfgang Mieder注重谚语隐喻性的文体特征。他说,谚语的隐喻性普遍存在,人们喜欢使用隐喻性谚语是因为它可以形象地、间接地表达意思[2]。根据《中国谚语集成》,“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富有口语性特征,广用辞格,常常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层递、倒装、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这些关于谚语的论述无不强调谚语的隐喻性特征。

Lakoff,G. & Johnson,M的概念隐喻理论提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and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4]自此,谚语隐喻性特征的研究即开始从传统的比喻修辞手法转向隐喻认知思维。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可以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5]研究者开始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壮语隐喻性谚语。韦企成发现,壮、英隐喻性谚语具有相似的内容来源、表达方式和风格特征,但是由于历史、语言特色和民族文化等原因,两者在内容来源、表达方式和音韵方面存在差异[6];石岩发现壮、英谚语在极大程度上依赖根植于身体经验中的隐喻机制进行概念化和表述,反映了壮英两个民族思维之共性[7]

壮、泰语谚语广泛采用隐喻意象,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思维特点。本研究解读壮、泰语谚语中隐喻意象“大米”“鱼”和“牛”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含义,对比分析壮泰民族的思维方式,旨在揭示壮泰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与特性。

二 壮泰谚语中的隐喻意象“大米”“鱼”“牛”

美国学者Margaret Magat研究菲律宾的食物谚语,发现大米、蔬菜和鱼是谚语中最常见的食物意象。[8]菲律宾是个群岛国家,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菲律宾人以水稻、家畜、家禽和渔业生产为主,这种农业形态和生产活动与壮泰民族非常相似。经统计,我们发现“米”“鱼”和“牛”是壮、泰语谚语中最为频繁的隐喻意象,这和Margaret Magat的研究结果极为相似。

(一)大米

大米是壮泰民族的主食,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是壮泰民族饮食文化中最富有文化含义的符号。“大米”在壮语(南部)和泰语中同源,发音基本一致,前者为khau24,后者为khaw41,(韵尾其实是一致的,只是习惯分别标为-u和-w),这是壮泰民族稻作文明相似性的重要证据。以下几组壮、泰谚语中,稻穗、大米的转换物和大米的储藏工具等隐喻意象被赋予了相同或各异的隐喻义,说明壮、泰民族对同一事物有相同或不同的感知、体验与联想。

1.稻穗与谦虚美德

[1](壮)Faiq fouz mak ngangx gyaeuj,haeux miz rieng ngaemqgyaeuj. 棉无实昂头,稻有穗含羞。

[2](泰)รวงข้าวสุกน้อมลง รวงข้าวลีบชูขึ้นฟ้  า稻穗成熟弯低稻穗不良举上天。

这两句谚语描写了稻谷成熟时节饱满的稻穗因为沉重而向下弯曲,好比有内涵的人往往谦逊而低调。“好米如好人”,壮泰民族在漫长的稻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大米”对自身生存的重要意义,对稻穗、稻谷产生了积极、美好的情愫,在谚语中将成熟的稻穗和人的谦虚美德联想起来,反映了壮泰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

2.大米转化物与急躁心理

[3](壮)Sim gaek mbouj ndaej gwn raemxrouh ndat. 心急吃不得滚汤圆。

[4](泰)กิน ข้าว ต้ม กระโจม กลาง吃稀饭从中间吃起。

“汤圆”和“稀饭”均为大米的转换物,两句谚语通过“吃滚汤圆”“吃烫稀饭”和人的急躁心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人的饮食行为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投射到人的心理这个抽象的概念域,表面上看,两句谚语的喻体不同,但产生了相同的隐喻义。

3.大米储藏工具与勤劳观念

[5](壮)Nou doek cang haeuxreih,gaeq doek gveih haeuxsan. 鼠落到米仓,鸡落到米柜。

[6](泰)หนู ตก ถัง ข้าวสาร老鼠掉进米桶。

谚语[5]将“老鼠落到米仓”比作不劳而获的行为,有贬义,而[6]将“老鼠掉进米桶”比喻懒汉娶了阔媳妇衣食无忧,并无贬义。两句谚语以大米的储藏工具为意象,源语义域相同,但前者比喻人的懒惰心理,后者却具有积极的意义。泰人认为,老鼠掉到米桶是幸运的事,好比“懒汉娶到媳妇”的喜事,丝毫没有“斥责”懒汉的意思,这是一种极为有趣的联想。

4.劳作分工与性别观念

[7](壮)Mbwk guenj hong ranz,sai guenj nazreih. 女管家务,男管田地。

[8](泰)ชายข้าวเปลือก หญิงข้าวสาร男是谷壳女是米。

壮族对男女的不同社会角色有明确的界定,“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是壮族社会分工模式,[7]反映了壮族社会倡导男女半边天的性别观念,而[8]将男子比作坚硬的谷子,易于生根发芽、成家立业,但是女人却是无法生长的米粒。在泰国,男人可以娶多妻,女人若嫁多个丈夫便被视为耻辱,这句谚语也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与性别观念。

(二)鱼

“稻鱼共生系统”是壮、泰民族共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壮、泰语中,“鱼”的发音相似,甚至语调也是一样,前者是pja33,后者是pla33。壮语谚语Bya iep soengq laeuj goekheuj sing(咸鱼送酒牙根腥)和泰语谚语ทำนาออมกล้า ทำปลาออมเกลือ(种田节省秧苗 做干鱼节省盐)说明壮泰民族先民很早就学会制作与食用干鱼(咸鱼)。至于捕捞工具和方法,壮泰民族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鱼罩”,前者称为som35,后者称为sum33,“捕鱼笼”

在壮泰语中均称为sai55,这些证据被认为是壮泰民族渔业的共同渊源。[9]

以下几组壮、泰语谚语中“鱼”的意象具有非常相似的隐喻含义。

1.鱼与专一品质

[9](壮)Fwngz ndeu mbouj ndaej gaem song duz bya. 一手不能拿两鱼。

[10](泰)จับ ปลา สอง มือ两手抓鱼。

两句谚语都是通过“用手抓鱼”这个具体的动作(概念域)向“人的心理”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前句告诫人们一心不能二用,后句比喻三心二意之人。

2.鱼与知足心理

[11](壮)Duzbya duet set cungj dwg hung. 脱钩的鱼总是大。

[12](泰)ปลาตกน้ำตัวโต掉入水里的鱼大。

两句谚语意思相近,以“失去的鱼”来映射人的心理,比喻人们往往不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然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趋之若鹜,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壮泰民族也不例外。

3.鱼与运势观念

[13](壮)Ndawdah miz raemx bya gwn moed,ndawdah raemx mboek moed gwn bya. 河里有水鱼吃蚁,河里水干蚁吃鱼。

[14](泰)นปลากินมด น้ำ ลดมกดกินปลา水涨鱼吃蚁,水落蚁吃鱼。

两句谚语意思一致,以“鱼”和“蚁”在不同情境中互相蚕食来比喻时来运转,说明人各有得势之时,反映了壮泰民族相似的运势观念。

4.鱼与生存观念

[15](壮)Doengzhangz lumj bouxdig,bya hung gwn bya iq. 同行如仇敌,大鱼吃小鱼。

[16](泰)ปลาใหญ่กินปลาเล็ก大鱼吃小鱼。

“优胜劣汰”是自古以来人类共识的自然规律。“大鱼吃小鱼”这条宿命论谚语包含智慧与真理,体现了“贪婪、掠夺”的人性本质,并在很多国家广泛流行。这两句谚语说明壮泰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相似的生存观念,体现了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

5.鱼与利益观念

[17](壮)Soengq noh coh bak ma,soengq bya haeuj bak meuz. 送肉给狗,送鱼给猫。

[18](泰)หุงข้าวประชดหมา ปิ้ งปลาประชดแมว煮饭给狗,送鱼给猫。

“鱼”是壮泰民族喜欢的食物,被赋予了“利益、好处”的隐喻义。两句谚语通过“送鱼给猫”这个具体行为映射到人的“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心理这种抽象的概念域,来讽喻人类以利诱惑的行为。

6.鱼与集体观念

[19](壮)Dai duz byalwg,haeu daengx daemz raemx. 一条死鱼仔,臭了一塘水。

[20](泰)ปลาข้อง เดียวกัน ตัวหนึ่งเน่า ก็พลอยพาให้เหม็นไปด้วย一条烂鱼臭了整个鱼篓。

两句谚语意思一致,通过“死鱼”弄臭了“塘水”和“鱼篓”这样一个具体动作,映射到“人的坏品行影响集体声誉”这个抽象概念域,比喻个人破坏集体利益,与“害群之马”同义。但是,为什么壮泰两句谚语中用来描述“死鱼”的地点并不一致,前者为“塘”,后者为“鱼篓”?古越人很早就发明了水塘养鱼,这种生产方式由古越人后人沿用至今。稻作农业为鱼类养殖提供了天然条件,“Ciengx bya it moux daemz,miz bya youh miz haeux.(养鱼一亩塘,有鱼又有粮)”反映了壮族稻作衍生出来的挖塘养鱼生产活动,水塘不仅便于灌溉,也是鱼的生长环境。泰国境内湖泽遍布,降雨充足,淡水捕鱼自古以来就是泰人的重要职业,一般是在河、湖、潭、滩、渠捕鱼,鱼篓是主要的捕鱼工具。壮泰先民因为不同的渔捞方式,对鱼的生长环境和死鱼对于集体的危害性有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三)牛

牛是壮泰民族驯养的主要动物,是稻作农业不可或缺的蓄力,也是壮、泰语谚语中使用最频繁的动物意象。耕牛与壮、泰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牛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行为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

1.牛与贪婪心理

[21](壮)Vaiz maeuz nywj doeklak,vunz maeuz bak doek laeng. 牛贪草落崖,人贪嘴落后。

[22](泰)วัว เห็นแก่ห ญ้า ขี้ข้า เห็นแก่ กิน黄牛贪草 奴才贪吃。

贪恋是人类的弱点,一般会带来不良后果,[21]从牛贪草联想到人贪嘴,形象生动地反映“贪婪坏事”的道理,[22]将奴才比作黄牛,从黄牛贪草联想到奴才贪吃。两句谚语均是从牛“贪吃草”的饮食习性投射到人的“贪婪心理”这个抽象的概念。

2.牛与“好嫩”心理

[23](壮)Vunzgeq sim lij hai,vaiz laux naemj nywj oiq. 人老心不老,老牛思嫩草。

[24](泰)โคแก่ชอบกินหญ้าอ่อน老牛吃嫩草。

牛主要以草为食,[23]将老牛“思嫩草”比作人心不老,反映了牛好吃嫩草的本性和男人喜欢年轻貌美女子的心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老牛吃嫩草这个具体概念,映射到了“男人”这个目标语义域上,象征男人花心这个抽象概念。

3.牛与固执性格

[25](壮)Vaiz mbouj gwn nywj gaej gaemh gaeu. 牛不吃草莫按角。

[26](泰)อย่า ข่ม เขาโค ขีนให้กิน หญ้า按牛头勉强牛吃草。

牛天性固执、耿直,并非逆来顺受,壮泰民族先民对牛的这种认识非常一致。他们将牛的这种本性和人的倔强性格联想起来,用“按牛角”这个具体的行为象征人们“强人所难”的处事方式,劝诫人们不要勉为其难、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4.牛与“因小失大”

[27](壮)Doengz ien diuz habfeiz,naed noh gaj duz vaiz. 筒烟盒火柴,块肉杀只牛。

[28](泰)ฆ่า ความ อย่า เสีย ดาย พริก杀牛不要可惜辣椒。

两句谚语均以“宰牛”事件为源语义域(具体概念域),投射到“人”这个目标域(抽象概念域)。前句“块肉杀只牛”意为“为了一块肉宰杀整牛”,与“杀鸡取卵”同义,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结果是失去了更大利益,劝诫人们做事情不要因小失大。后句来自泰族先人的一个典故,以前泰人杀牛后用盐把剩下的肉风干做成干牛肉,当时盐巴并不充足,所以一些人为了节省盐巴却使牛肉腐坏了,[28]将“杀牛”比作干大事,“惜辣椒”为只顾眼前利益之举,讽喻那些想要收获但不舍得付出成本、不做长远打算的人。

壮、泰语谚语广泛使用“大米”“鱼”和“牛”等隐喻意象,不仅反映了壮泰民族古老的稻作农业特征,也反映了两个民族隐喻思维的异同之处。

三 谚语中壮泰民族隐喻思维的异同分析

(一)壮、泰语谚语广泛使用与农业相关的隐喻意象

隐喻性谚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来告知真相、传播智慧、警示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壮泰民族都是古老的农业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隐喻性谚语。这些谚语大量采用与农业相关的隐喻意象,例如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与食物意象,通过这些具体有形的“表意之象”,用具体化手段来反映丰富、抽象、深刻的普遍真理和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反映了壮泰民族的隐喻思维特点。

1.动物意象

在壮语谚语中,家畜家禽、水产动物(鱼、虾等)、飞鸟、爬行动物(蛇、蚂蚁等)、昆虫(蝴蝶、蜜蜂等)是出现较多的动物意象。例如,Bya mbouj liz raengz,naeng mbouj liz noh(鱼不离潭,皮不离肉)比喻依存关系,Bik vaizdaeg roengz lwg(逼公牛生崽)比喻徒劳无益,Doeg baenz sim ngwzheu(心毒如青蛇)比喻人心狠毒。而在泰语谚语中经常出现的动物意象有养殖动物、野生动物(象、虎、猴等)、水产动物、飞鸟等,例如,วัวหายล้อมคอก(牛丢围栏)比喻为时过晚,หมา เห็น ข้าวเปลือก(狗看到稻谷)比喻白搭,เห็นช้างเท่าหมู(看见大象相当于猪)比喻思考事情时缺乏理智。这些壮、泰语谚语中相同的动物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隐喻义,说明两个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里动物的种类、动物的习性以及动物的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2.植物意象

壮、泰语谚语中的植物意象大多与稻作相关,如禾苗、稻谷等。壮语谚语Boux hag lumj miuz lumj haeux,boux mbouj hag lumj nya lumj haz(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将好学者比作珍贵的“禾”与“稻”,懒学者比作不值钱的“蒿”与“草”,Gogyaj ndei gvaq gvan guenj leix,cou gvaq haeux gok daeb baenz bya(秧苗好了管理关,秋后稻谷堆成山)将丰收的稻谷比作一座山,以强调管理对秧苗成长的重要性。泰语谚语ข้าวคอยฝน(禾苗等雨)比喻人们等待时无奈的心理;ทำนาออมกล้า ทำปลาออมเกลือ(做田节约禾苗 做鱼节约盐)比喻目光短浅的行为,劝诫人们干大事需不拘小节。

3.食物意象

在壮泰谚语中,大米及其加工食物是出现最为频繁的食物意象,具有独特的隐喻意义,反映了水稻对于稻作民族的重要意义。壮语谚语Bongz baenz ceiz saz(像火煨糍粑一样胀),糍粑是糯米的加工食物,用火烧热时常常会发胀,壮族将肿胀的物体和火煨的糍粑联想起来,而那些没有糍粑制作和食用经验的民族却是无法想象的。泰语谚语ข้าว ไม่ มี ยาง(米没有乳汁)比喻消耗殆尽,ไม่มีข้าวสารกรอกหม้อ(没有大米下锅)比喻穷困潦倒,ได้เบี้ยเอาข้าว(得钱要米)比喻贪得无厌。

壮泰民族同属农耕民族,具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在谚语中采用大量的与农业与稻作相关的隐喻意象,是两个古老农业民族隐喻思维共性的具体表现。

(二)壮、泰谚语中“大米”“鱼”“牛”意象被映射到目标域“人”

大米、鱼和牛对于具有悠久的稻作历史、古老的稻作文化的壮、泰民族具有特殊的意义。壮、泰民族在大量的谚语中记录了他们对大米、鱼和牛的深刻感知、深切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首先,很多壮、泰语谚语在“大米”与人类自身之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壮语谚语Vunz baengh go haeux ciengx,gogyaj baengh bwnh maj(人靠稻谷养,禾靠粪土长)说明米养人的道理,Bak yiengh haeux ciengx bak yiengh vunz(百样米养百样人)用“大米”的多样性象征人的多元性,Haeux fag youq laeng gyaj,lwg maj youq laeng meh(稻好在于秧,子壮在于娘)将长得壮实的孩子比作长得饱满的稻谷,Haeux yied dak yied sauj,vunz yied laux yied gvai(谷越晒越干,人越老越精)将精明的老人比作晒干的稻谷。泰语谚语中的“大米”意象,多用来表征人的地位或行为,例如,บ้านนอกขอกนา(家外圈田)比喻乡下人,ข้าว นอก นา(稻田外的秧苗)比喻出身不寻常的人,ทุบหม้อข้าวตัวเอง(打破饭锅)比喻破坏谋生之道,ตำ ข้าวสาร กรอก หม้อ(舂米下锅)比喻临渴掘井,等等。

其次,很多壮、泰语谚语中的“鱼”意象常常映射人的本性与德行。例如:Bya hung gwn bya iq(大鱼吃小鱼)反映了“弱肉强食”的人性,Duz ndaw gez mbouj goq,dauq bae goq duzdah(篓里鱼不顾,反顾河里鱼)喻指贪婪的行为,Hak dam gwn bya mbouj haiz ndok(贪官吃鱼不吐骨)讽喻为官贪婪的行为,Bya dai muengx byoengq(鱼死网破)比喻过分之举。泰语谚语ปลาขึ้นบก(鱼上陆地)喻指违反规矩的行为,ตีปลาหน้าไซ(渔网前打鱼)比喻碍手碍脚的行为,ก้างขวางคอ(鱼刺卡喉咙)比喻从中作梗的人,ปลาติดหลังแห(渔网外的鱼)比喻无辜受牵连的人。

最后,在壮、泰语谚语中“牛”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壮、泰民族在水稻耕种过程对耕牛的生活习性、性情脾气、行为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谚语中往往会记录各自对于牛的认知、了解与情感。在壮族文化意境中,“牛”意象往往被赋予“大、笨而憨厚、蛮劲”的隐喻义,如牛蕉(gyoij vaiz)、牛头(gyaeuj vaiz),谚语Duzvaiz yienz hung,at mbouj dai duzmaet(水牛虽大,压不死跳蚤)、Vaiz bae ging dauq lij dwg vaiz(牛进京回还是牛)、Vaiz haemz gangj mbouj ok(牛苦说不出)、Vaiz laux mbouj rox nyeng gaeu,duzbaeu mbouj rox byaij cingq(牛老不会侧角,螃蟹不会走正)等。泰族对“牛”的联想也非常丰富,泰语谚语รักวัวให้ผูก รักลูกให้ตี(爱牛就要绑,爱孩子就要打)从“绑牛”联想到“教子”,ควาย ขวิด อย่า ขวาง(不要阻拦顶撞的公牛)将脾气暴躁的公牛和激烈发展的势态进行类比。在泰语谚语中,“牛”意象也被赋予了和人类一样的“善良”“怯懦”“呆板”等多种色彩,例如,หน้าเนื้อใจเสือ(牛面虎心)比喻人面兽心,เขียน เสือ ให้ วัว กลัว(画虎让牛怕)比喻造势吓人,วัว เห็นแก่ห ญ้า ขี้ข้า เห็นแก่ กิน(黄牛贪草 奴才贪吃),ซื้อ ควาย ในหนอง(沼泽地里买牛)比喻做事不周全,วัวสันหลังหวะ(黄牛背上的伤口)比喻理亏心虚,วัวลืมตีน(黄牛忘脚)比喻忘本,ไม้หลักปักขี้ควาย(树桩插牛屎)比喻摇摆不定。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以上几组谚语在隐喻意象“大米”“鱼”和“牛”和“人”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以具体的概念域映射抽象的概念域,将这些意象的性质、习性、特征等源语义域投射到目标语义域“人”身上,表征人类的本性、品行和心理,完成了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反映了壮、泰民族概念隐喻思维方式的相似性。

(三)相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隐喻义与文化含义

John B. Smith认为,“A popular(proverbial)saying never grows out of nothing. It always grows from what is perfectly familiar in a particular place at a particular time. It can also cast life on obscure aspects of folk life.”(谚语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必定是产生于某一个特定的场合、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是人们现实生活面貌的模糊映照。)[10]壮泰民族有许多共同的农业生产生活知识与经验,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信仰,壮泰民族对现实生活面貌有各自不同的体认,

1.“米糠”的联想

[29](壮)Boq raemz raen haeux,dingq vah rox sim. 吹糠见米,听话知心。

[30](泰)กินข้าวเปลือก吃谷壳,吃谷糠。

[31](泰)ข้าวแดงแกงร้อน米红汤热。

[29]米糠中的米比作话语里流露出来的心声,[30]比喻愚昧无知之人,[31]将稻米加工脱去米糠后仍留下的余温比作养育的恩泽,告诫人们要知恩图报。壮泰民族采用大致相同的稻米加工方法,但各自对稻米脱壳之后余留的物质产生的联想并不相同,因此“米糠”在壮、泰语谚语中的隐喻意义有较大的差异。

2.“死鱼”的寓意

[32](壮)Bya dai dungx ciu mbwn. 死鱼肚朝天。

[33](泰)ปลาตายน้ำตื้น 鱼死于浅水。

两句谚语均以“死鱼”为隐喻意象,前句比喻真相大白,后句比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告诫人们要三思而后行。壮、泰先民很早就开始渔捞生产,对“鱼”有很多共同的认知,但是“死鱼”意象在壮、泰语谚语中为何有不同寓意呢?这可能和壮泰民族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考古资料表明,在史前时期壮族先民曾从事海洋捕捞,后来由于壮族分布区转入内陆,其海洋捕捞也随着逐渐消失,而泰国长期临海,一直保持海洋渔捞[9],鱼一般生活在大海深处,一旦到了浅滩会容易丧命,这是泰族先人在海洋捕捞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3.“牛角”的认知

[34](壮)Vaiz dai ceroengz doiq gaeu,vunz dai ceroengz mingzdaeuz.牛死留双角,人死留名声。

[35](泰)ช้างวัวตายเหลืองาหนังเขา คนเราตายเหลือแต่ชั่วดี象死留牙,牛死留角,人死留名。

两句谚语中的“牛角”意象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壮族将牛角当作珍贵的中药材,泰族也将牛视为有功德的动物。但是,在泰语谚语中,“牛角”常常带有贬义,例如,อยู่ระหว่างเขาควาย(牛角之间)比喻危险的处境,ควายเขาระฟ้ า(牛角举上天)比喻傲慢之人骄傲自大,สวมเขาให้ผัว(给丈夫带上牛角)比喻使其蒙羞,因为人们认为长角的水牛比较笨拙。以上例子说明,壮泰两个稻作民族对“牛”非常珍视,但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背景,两个民族对于“牛角”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四 结语

“隐喻是人类共有的源于体验哲学的一种认知方式,一方面,跨民族的隐喻自然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价值取向等因素,人们运用隐喻思维认知世界时,就会产生极具特色的民族性。”[11]壮、泰语谚语中广泛使用“米”“鱼”“牛”隐喻意象,通过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从这些意象的源语义域投射到“人”这个目标语义域,表征人的本性、品行与心理等抽象的概念,这是壮泰民族相似的隐喻思维方式。但是,谚语是现实生活的模糊映照,壮、泰民族对现实生活面貌有各自不同的体认,在谚语中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性,反映了各自民族隐喻思维的特性。

参考文献

[1]Blehr. Otto. What is a Proverb?Fabula14:1973,pp. 243-246.

[2]Mieder Wolfgang,Proverbs:A Handbook.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2004,p. 7.

[3]中国民族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文学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2008年版,第8页。

[4]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 3.

[5]肖蔚:《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6]韦企成:《概念隐喻视野中的英壮谚语对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版,第4页。

[7]石岩:《从概念隐喻角度管窥壮英思维之共性——以壮英谚语为例》,《前沿》2012年第15期。

[8]Margaret Magat,Food Metaphors in Filipino Proverbs. Proverbium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Proverb Scholarship. V. 17:2000,pp. 195-216.

[9]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5页。

[10]John B. Smith,Traditional Sayings Reflexes of Household,Barn,and Byre,Proverbium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Proverb Scholarship. V. 29:2012,pp. 331-340.

[11]石岩:《壮泰谚语对比视界中动物意向的隐喻机理阐释》,《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原文载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1] 作者:周艳鲜,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典籍英译、生态美学和壮族口头传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