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城市人本主义与生态价值链

一 城市人本主义

表面上看,城市是由建筑、交通、商业、生产、防洪等系统在空间上构成的物质经济实体,然而对其进行深层次考究和解剖后,就可以透过所有的物质形态,发现城市的内涵:城市是由人及人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设计,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城市的本质是“人”,城市因人而诞生,因人而发展。人的需求层次的提升驱动着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人是城市也是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从大的文化概念上讲,城市本身就是文化,城市是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经验、能力作用于自然的这么一个物体,是一种人化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东西。一个城市是不是理想的、公平的、宜居的,不单是看它的外表如何华美、楼群建得多么漂亮、经济发展得多么迅速,甚至也不是环境保护得多么好这么简答的指标所能衡量的,人本主义思想下的城市应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即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是前提,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城市内部有机和谐、平等自由是内涵,最重要的是评价标准是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从小尺度来讲,人本主义规划要考虑城市发展要充满人性化,满足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城市人本主义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在公平原则下城市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人为什么要住进城市?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具备很多智慧。但可以确定的是,城市与农村一样都是人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是进城生活还是留守农村取决于心理上的偏好,取决于基于多方力量(自然、经济与社会)的空间博弈。城市人本主义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村庄是一个主动回应城市化冲击的主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绝大多数村庄不会即刻消失,而是要经历村庄变迁与再造的过程,可以依靠政治和经济的力量调节这两种方式的结构,使这两种方式能共存共荣。

城市空间演化与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各类需求。已有的紧凑发展、精明增长、生态城市等理念都是城市人本主义的不同体现。离开自然环境而片面地追求空间资本增值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最终会带来人们的福利损失,如果长期偏离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无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 生态价值链

生态发展会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是俄罗斯生态学家O.Yanits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模式。生态城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生态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与人类理性及道德在发达城市中的体现。生态城要求生产、生活、娱乐、购物功能混合在一起,减少交通出行,提高运行效率。应结合规划,选择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使生态城真正建成低碳绿色之城,创新宜居之城。从广义上讲,生态城市(ecologi cal city)是指建立在人们对人与自然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进行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它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中传统的人本主义向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转变,反映出城市发展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城市发展不仅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即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的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目前,中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将农民市民化,为此,政府改革了户籍管理制度,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虽然农民进城落户已实现“零门槛”,但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一方面鼓励农民向城市落户定居,另一方面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的悲观预期。其实,城市发展中的最大的以人为本就是生态环境要带给人们最大的满足,否则,只在就业、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做文章,无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在过去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灰色发展。这个灰色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城市病,也给气候变化带来了75%以上的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预见,未来城市的扩张将逐渐终止,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城市的边界已经在划定。原来的大拆大建、粗放式的蔓延也将停止,此时应该转向城市内涵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转向绿色发展。

为实现城市人本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树立生态价值链的价值取向是重中之重。生态价值链显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类资产来考察。跟普通的商品一样,生态环境本身是有效用的,其估价机制和交易规则与普通商品一样,唯一的区别可能是政府在其中须发挥主导作用而已。构建生态价值链就是要平衡自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一种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价值链最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理念:生态服务(Ecosystem Service)和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这样的概念可以作为新的范式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市场和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并不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市场经济与环境污染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非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可能更不利于环保。市场机制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激励,因此,可以确信市场本身能够完成保护环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