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演化理论
国际人居专家道萨迪亚迪(Doxiadis)曾主张“动态城市结构”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城市结构具有动态生长的特性。[74]制度的变迁、科技的演替、企业的存续、经济的兴衰等,均被认为是典型的经济演化现象。[75]产业层面的演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群体演化的表现。[76]演化为城市经济变迁提供了一个非均衡的解释。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试图过早地消除不平衡的努力反而会损害发展,原因是经济增长很少是平衡的。所谓演化,一方面,市场组织通过机制转型、组织再造、市场竞争等途径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并在整合的基础上重振企业和产业的专业化、网络化体系,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另一方面,在产业链内部,要实现从低端价值环节向高端价值环节的升级,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发展、壮大新产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目前经济学界也开始接受生物界的自然淘汰原理。生物在自然淘汰的压力下所采取的策略是动态调整的,动态调整过程因行为主体在不同时点上根据自己的理性预期而产生。演化思想是从动态、内生角度考虑经济集聚问题。因此,演化为解释城市空间演化的动态过程的分类均衡提供了依据。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还有,从极化导致的二元性加强,核心向外围扩散导致的二元性的削弱,最终实现区域空间在新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均质化,城市空间得以重组和整合,从而形成逐级推进和传递的动态演变过程。[77]区域空间演化阶段和空间结构格局的演变过程经历节点离散型格局、“点—轴”分布型格局、“点—轴—面”复合型格局和网络流动型格局四个阶段。金丽国认为,空间的演化是指如何去思考经济体怎样在多种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中之一,空间系统演化存在多重均衡,即系统演进存在多种选择方案,其基本特征包括锁定、可能非效率和路径依赖。[78]因此,演化框架提供了一个产业动态化和城市增长的微观基础。[79]苗长虹、张建伟在演化视角下研究了我国城市合作机理,认为城市合作的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的更高层级的集聚经济,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行为主体在多种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互动博弈的结果,是特定地域空间中城市共生演化的动态过程。[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