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
一 价值
关于价值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西方,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主观价值论、客观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这表明,价值形成源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某种结果,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那些有用、有利和有益的东西。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具有客观性;同时价值又具有主观性,具有人的特征。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这就不仅克服了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片面性,也弥补了关系价值论的不足,科学全面地反映了价值的本质。
二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体说来,价值观是客观社会现实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
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从微观角度讲,价值观是人心中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信念、信仰、理想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形态。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和哲学的价值观两个层次。价值观具有特定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绝对倾向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从主体角度可分为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类价值观;从起作用的领域可分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等;从起作用的性质可分为积极的价值观、消极的价值观;从所处的地位可分为核心价值观、一般价值观等。
三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指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统帅和支配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每个社会都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统摄性,核心价值观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其他价值观处于外围;二是普遍认同性,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尺度、价值原则的集中反映,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向往;三是稳定性,核心价值观是最基本的、比较恒定的价值观;四是建设性,一个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要正确发现并揭示社会内在发展规律,有赖于统治阶级的建设;五是理想性,核心价值观把人类的远大理想同人们改造世界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既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
四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等与价值有关的综合体,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从政治导向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看,它主要指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总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一定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定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引导和主导一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保证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序运行。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是形式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和灵魂,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