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方言语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1.2.1 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汉语方言学领域建立了许多专业的学术团体和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形成了一支很有实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在这个基础上,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众多方面令人瞩目的辉煌成果[1]。近年来,新的语言理论、研究方法不断应用于汉语方言研究领域,从而使其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类型学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二是汉语方言音系的优选论分析研究成为一种“新潮”;三是地理语言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中开始兴盛。

在河南方言研究中,贺巍先生的研究可谓独秀一枝。从1979年发表的《获嘉方言的连续变调》起,他在20年间发表了14篇论文,出版3部专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代表了国内方言研究的较高水平。其研究内容涉及语音、词汇和语法,研究方向集中在豫北晋语的获嘉方言和豫西中原官话的洛阳方言上。《获嘉方言研究》(1989)一书的出版代表着汉语方言描写的细致和深化,书中对变韵和不同语法功能的描写对国内方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洛阳方言词典》(1996)是河南第一部地方方言词典。这些成就奠定了贺巍先生在河南方言研究乃至整个方言学界的地位。1993年,张启焕等人著的《河南方言研究》一书出版。这本书所用材料仍是20世纪50年代末普查得来的,有些陈旧,内容也因追求全面而显得单薄,但是毕竟是人们全面了解河南方言概况的唯一一本专著,其意义自不待言。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联系历史研究河南方言,如裴泽仁从移民和流民的角度研究豫西、豫北方言的形成;张启焕、阎敬业从古汉语的角度研究汴洛方言等,代表了河南方言研究的新方向。此外,还有卢甲文、李宇明、周庆生、丁声树、王森、刘冬冰的文章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河南方言的概貌。

1.2.2 辉县方言研究现状

方言是语言历史的反映,方言调查是记录方言现状的必经之路。随着方言语法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语法。纵观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对河南方言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有:贺魏、丁声树、张邱林、张雪平、戴昭铭等,而有关河南辉县方言的研究目前基本还无人深入详细地涉及,仅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语音的记录和描写以及少量的语料整理上。

著作方面,陈鹏飞《豫北晋语语音演变研究》(2004)一书主要剖析河南北部晋语区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陈泓《普通话与豫北方言》(1997)一书中也有对辉县方言简单的描写。这两部著作对辉县方言语音研究都还不够系统、详尽。

论文方面,一是对方言语音的研究,如师蕾《河南辉县方言语音研究》(2009),该文章结合语言面貌、历史及人口迁徙等多方面因素对辉县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描写分析,指出了辉县方言语音系统的两大特色——变韵和入声;《辉县方言入声研究》(2011)强调辉县方言入声舒化比例较高,且舒化后多读为阴平,这是强势方言和调类归并规律综合影响的结果;《辉县方言Z变韵的语法功能及其语法化》(2013)指出在变韵方面,辉县方言共有Z变韵韵母22个,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是古汉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法化的结果。史艳锋《豫北晋语单字音与变音现象研究》(2013)重点关注豫北晋语单字音与音变现象,介绍了15个方言点的音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描述说明,包括调值对韵母的影响等。陈卫恒《儿化音对于单字音的影响——辉县、淇县卷舌声母的产生过程》(2010)指出辉、淇两县方言儿化有关的“变声”现象对于单字音系的影响说明:某些方言单字音系中卷舌声母的形成,与其卷舌特征的儿化音及儿字音都存在密切关系。二是对方言的代词系统进行研究。赵凌云《辉县方言的代词系统》(2006)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语料,对当地方言中的代词作了详尽的描写分析,同时结合共同语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辉县方言代词的地方特色。

本书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描写辉县方言的语法特点,试图弥补辉县方言语法研究的不足,为后续辉县方言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语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