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中国古代,尽管同样为主流社会和正统文化所排斥,所歧视,但相比之下,说唱文学的社会文化地位比小说、戏曲要更为低下,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充满着更多的坎坷和艰难,这表现在它不仅没有产生像《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样具有典范意义、影响广泛深远的优秀作品,而且没有得到像李贽、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这样的开明文人的青睐,未能获得提升文化品位、精致典雅化的机会,一直保持着民间原生状态,属于典型的通俗文学样式。也正是因为如此,说唱文学文献散失的情况更为严重,其发展演进过程及相关作家、作品所留下的空白点也更多,要想勾勒出一个完整清晰的说唱文学发展史由此变得困难重重,许多具体的问题如作者、成书、版本等更是难以解决。
进入20世纪,受时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在王国维、胡适、鲁迅等先驱者的提倡、推动和示范下,通俗文学被纳入中国现代学术的范畴,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在此较为有利的学术文化语境中,说唱文学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就受重视的程度与所取得的实绩来说,还远不能与小说、戏曲相比,起点不如小说、戏曲之高,而且缺少像《宋元戏曲史》《中国小说史略》这样具有典范性、能够影响数代人的学术力作。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小说、戏曲研究都已发展成为受人注目的显学,走上大学课堂,一批学人专力于此,学术热点不断,成果丰硕。相比之下,说唱文学的研究则显得较为冷落,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但不少人将其作为小说、戏曲研究的扩展和补充,专门致力于此的更是不多,直到1927年时有位学人还在感叹,“至今还有人在怀疑我们的小说与戏曲的价值,至于弹词唱本则更无人提起了!我们是如何的轻视自己的宝物呢”[1]。更为尴尬的是,小说、戏曲研究如今都已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而说唱文学似乎还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和确定位置,经常作为小说、戏曲研究的附庸而存在,通常只是在与小说、戏曲发生某种联系时,才受到较多的重视。
并不是笔者因要撰写这部书,为了显示选题的重要性才去刻意为说唱文学的研究鸣不平,而是因为无论是就历史文化的积累还是就作品的数量规模、在民间的影响力等方面而言,说唱文学并不逊色于小说、戏曲,作为通俗文学的重要分支,它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就通俗文学的研究格局而言,说唱文学应该与小说、戏曲鼎足而立才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近些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的学术视野不断拓展,说唱文学开始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作品整理出版的规模、质量明显增大、提高,相关研究著述不断问世,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纷纷选择说唱文学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等等,这些都是较为可喜的现象,代表着学术研究的未来趋势和走向。不过就这一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准而言,说唱文学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的基础阶段,只有少数影响较大的门类及作家作品得到充分研究,学术空白点比较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学界力量的投入,需要更为系统、深入的开掘。
作为说唱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说唱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一百多年来数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构成了较为丰厚的学术积累。遗憾的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不少重要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有鉴于此,本书以说唱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核心,对这一领域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历程、学术成果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回顾,为其更为深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有志于此的学人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与文献信息。
最后稍作解题,本书所说的“说唱文学”这一概念采用《中国俗文学辞典》一书的界定:“亦称 ‘讲唱文学’。现代多称 ‘曲艺’。各种说唱文学艺术之总称,如唐宋以来的 ‘说话’、‘诸宫调’、弹词、评书、相声等均是。”[2]这一概念使用甚广,内涵、外延较为清晰,学界比较认可,不会引起太多歧义与误解,这里不再进行辨析。